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405|评论: 0

讲讲上海人嘴巴里的“乡下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5 08:22 | |阅读模式

讲讲上海人嘴巴里的“乡下人” 
[ 疯疯癫癫僧 ]
讲讲上海人嘴巴里的“乡下人”

见网上多有“上海人眼里外地人都是乡下人, 北京人眼里外地人都是下级,广东人眼里外地人都是穷人”之言。

上海在历史上是个小渔村,渔民下海之前要烧香求平安,虹口至今仍保留了一历史庙宇叫《下海庙》。上海在明代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到清末才兴盛发达。其实上海人大多是浙江和江苏移民的后代。疯疯癫癫僧的祖籍就是江苏的,后来该地划入上海境内。我可以讲是个老上海人了。现在从我的视角讲讲上海人嘴巴里的“乡下人”

“乡下人”,原是指农村到上海来的人,上海郊区至今还有“到上海去”的习惯性用语。这是指地区性的“乡下人”。但是,相当多的并不是地区性的乡下人,而是指行为举止,意识文明,见识胸怀……反应的人文方面的“乡下人”。
比如,疯疯癫癫僧有时遇见我不知的事物,会讲一句:“我这个乡下人,落后了……。”我的亲戚中娶外地女子为妻的也有,嫁外地男子为夫的也有,头脑里从没有xxx,yyy,zzz是个乡下人的观念。
上海的不会讲流利的上海话的高层文化外地人太多太多了,我从没见过上海人说他们是“乡下人”。但是,在地铁车厢里给小孩子把屎把尿的人,随地吐痰的人,一定会被叫做“乡下人”。
疯疯癫癫僧有许多外地人朋友,(包括下乡地方的当地人)每年都有多次来上海,大家很高兴的,并没有“乡下人”一说。

前几年,有人对网友们说:我喝过洋酒,吃过鲍鱼,你们吃过吗?我把这话告诉朋友,对此人的评价几乎一致,不是“乡下人”就是“巴子”。我有时也用“洋酒鲍鱼”开玩笑,所幸的是,这位“乡下人”不久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不再以此为荣了,转变成非“乡下人”了,也不再在此事上当“巴子”了。
前不久,有人以为自已忙于赶饭局是件荣耀的事(他以前可是很反对公款吃喝的人物)“草民推测,因为长期咸菜泡饭,饭局稀缺,眼色发绿,只要有人说饭局、鲍鱼,眼光就由绿转红。......把红眼的状态凸显得活灵活现。”
疯疯癫癫僧要笑了,这是什么时代了,上海还有多少人“饭局稀缺”没吃过“鲍鱼”?小菜场小点的鲍鱼3元一只,一两多的小刀鱼12元一条,象鼻蚌18元一斤,饭店特价对虾5元一只,佛跳墙22元一罐,南新亚的菜式十几年没涨过价,“金钱豹”一类的饭店遍地开花……讲到这里,还需要什么“眼光由绿转红”吗?忍不住又是一句;吃几顿饭还要上网宣扬,真正是个“乡下人”“巴子”。

疯疯癫癫僧以为,吃喝,要科学,讲卫生,讲节俭。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有利于社会的资源节约。如果有人还以为赶上占便宜的公款吃喝就猛吃猛喝,铺张浪费是有派头很光彩,……这种害已害人(病从口入)又损害浪费社会资源的人,这种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下人”“巴子”。
同时,也看出人的素质。当他失业时,为穷人呼吁,一旦坐上办公室,疯疯癫癫僧劝他为穷人呼吁,他也不肯,非要一次次地为不穷的社会群体鸣冤叫屈。当他失业时,可怜巴巴地说“同是失业人,相煎何太急。”一旦当了白领了,立即与吃喝玩乐的群体打成一片了。当他贫困时,不肯捐款,还可理解,一旦上了京城,有钱化在什么地方呢?

回到上海人嘴巴里的乡下人问题上来。地域差别是有的,势利眼的人上海有,哪里都有。但更重要的人文上,心理上的认同,交往上的融合,这就是上海。
作为老上海人说一句:欢迎你来上海工作,来上海旅游,特别是参观将开办的“世博会”。
只是请某些人注意一点文明用语及卫生习惯。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