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纸房沟的“神雨灵桥”
两个月前,感谢水口马彪主任的陪同,和大飞哥一起,曾经徒步穿越考察水口纸房沟,下来,想回避考察之说,写一个游记之类的东西,把当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后来忙于水口摄影采风的事情,也就放下了。现在有空,但却没有那个写作冲动了。 有很多人写了介绍纸房沟的文章。有一位朋友还专门提到了其中的敬雨寺。说这是求雨的庙子。我猜测,如果专门建有求雨的庙子,那么这个地方,过去应该比较干旱。但是。朋友说,纸房沟应该不是干旱的地方。因此干旱而建敬雨寺,不太讲得过去。于是,我把当时拍的敬雨寺的照片又翻出来仔细看了一下,并回忆当时考察过程。 敬雨寺遗存有两座建筑物,在一条小溪上,有一桥,红砂石单孔卷洞,桥上有楼,有小西天字样,过桥拾级而上二,三十米,就是敬雨寺了。两座建筑都很简陋,所用材料和工艺都比较一般,显得很“民间”。但双层复檐,飞檐翘角。却是古意盎然。 桥的红砂石卷洞上,刻有四个字,“神雨灵桥”。但仔细观察,“雨桥”二字与“神灵”二字,风格大小,完全不一样,明显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刻上去的。极有可能,这座桥,原名就叫“雨桥”。后来因为附会“显灵”等原因,被人添刻上了“神灵”二字。成了“神雨灵桥”。 雨桥,会不会就是风雨桥意思呢?在桥的上面盖房子,一是为了保护桥体,二是为过往行人提供遮风挡雨的地方,这种桥,邛崃人叫桥楼子。学名廊桥。现在很多景区都喜欢打造廊桥。确实为景区添色不少。纸房沟茶马古道是邛崃到火井的最短的距离。这座风雨桥的出现,也说明纸房沟茶马古道的繁荣,它是为过往客商提供遮风挡雨息脚的地方。古时,邛崃的廊桥比较多,但很多都已经不复存在了。邛崃道光年间的南桥,称为川南第一桥,后来冲毁,就是一座廊桥。 大同景沟村现在还有一座廊桥,它的风格与水口纸房沟的不太一样。桥为双孔石拱木廊桥,东西走向横跨景沟河,桥长8米,宽3米,拱跨3米,矢高约2.6米,桥廊置桥屋三间,两端设四柱三间牌坊式门楼。 据说,该桥建于清代,但语焉不详,确切是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重修,好像桥名金凤,从记载来看。它的年代不如纸房沟的“神雨灵桥”久远,“神雨灵桥建于清咸丰拾年(1860)早了75年。但大同的廊桥非常有特点,很漂亮,我曾经写文章呼吁,如果邛崃将来其他地方修廊桥,可以建议以它为蓝本。我在大同教书时,离学校不远,也有一座桥楼子,石礅木桥,不过当时桥楼就已经破败不堪了。听说后来垮塌废弃,现在大同因为古镇打造,把它重建了。 纸房沟的“神雨灵桥”和敬雨寺,都有“雨”,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个求雨的寺庙。不过是先有雨桥,然后才有敬雨寺,还是相反,先有敬雨寺,然后才有雨桥,是个谜。我偏向于先有雨桥,敬雨寺是后来老百姓根据雨桥的雨附会的。然后添上神灵二字。把寺庙也说成敬雨寺,我跑了一下纸房沟的感觉,除了那个桃源桥,文人介入外,文化气息比较浓,其它老百姓附会的东西比较多。很民间。就如那个桃源桥,当地人还把他解释成是三国演义的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的桃园,还有,如果桥楼上的“小西天”说法成立,那么那座寺庙,按佛家规矩,正确应该叫雷音寺。不该叫敬雨寺。当然,民间的说法做法,姑妄听之看之,没有必要深究。 另外,纸房沟很小,应该不是经常干旱的地方,怎么会有专门的敬雨寺。旱象虽然不都是赤地千里,但可能是几十里。据老人告诉我,邛崃一旦出现大旱,那是全县的大事,按惯例,县太老爷就要亲自出面,组织仪式,向上天祷告求雨。老百姓会把城隍老爷或者玉皇大帝,(记不清是谁了)的神像抬出来游街。我问,为什么要把神像抬来游街,老人说,让他们晒太阳,他们才晓得天干,老火,他们晒来遭不住了,就下雨了,而且不下雨,不抬回去,一直在太阳坝坝里头晒起。我当时听了觉得好笑,看来,有时老百姓逼横了,对神仙也不求认黄的啊。 我上面说的是官方的求雨活动。在民间,在老百姓中·,也在向各路神仙求雨,从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灶神老爷,山神,河神,龙王爷,观音大士,菩萨佛祖,能求的都求,如果那座雨桥既然成了神灵,还有了敬雨寺,大家聚集在里面唱大戏,求雨,就很有可能的了。 不过,根据我的经验,“雨桥”能变成“神雨灵桥”,往往是当地巫婆神汉在其中操作,他们功不可没。 2015,端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