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成都人的“耍法” 50后生人,年龄至少都在55岁以上, 如在成都土生土长,也算得上是“老成都”了。这代“老成都”有的自称“老头”、“老孃”,有的互捧“老帅哥”、“老美女”。与上一代成都人相比,这辈人虽然年龄差不多,但“耍法”却丰富多彩。 这批50后成都,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种是咕在屋头的,另一种是出门耍惯了的。 咕在屋头的50后,延续着老一辈的晚年生活方式——买菜、煮饭、带孙娃子,奉养老人,照顾后人。当然,还有一部分正在坚守着单位里的“最后一班岗”。这一类型的老头、老孃自己把自己归入“中老年”,基本上谈不上有什么耍法,只剩辛劳。 出门耍惯了的50后,坚定地“扭住青春不松手”,日常生活也就不亦乐乎了。想起了就邀约三朋四友,近点的到河边、公园、农家乐喝茶、麻将、摆“龙门阵”;想奔远点,省内、国内都是可以“说走就走”。更时尚一点的上网“打鱼”,聊QQ、发“朋友圈”。 不过上面的两种类别,绝不可能是50后“老成都”的全部。近日,探访了一位1956年诞生的“老成都”。这们老哥叫何大治,早年生于长于龙潭寺街上,现蜗居在老少城某条巷巷的普通楼房里。何老哥虽然既可以操一口流利的“土广东”客家话,也可以满口地道的“湖广话(成都本地方言)”,却是不经常出门,出门后也不善或不精于与人玄吹悬摆。象这样的50后“老成都”又是咋个样的耍法呢?不卖关子——耍法多! 就在他那间有些狭小而简朴的“工作间”里,何大治至少有四种“耍法”:只要不出家门,早晨起来他常常喜欢拂动手指,拔弄一阵古琴,细追问,何老哥竟是“蜀中琴王”、四川古琴大师王华德的弟子!琴弦余音过后,何老哥又会手握刻刀摆弄印章,原来金石篆刻,何大治早在1980年刚满24岁时就已出道,其金石作品现已是蜀中名篆。放下刻刀,何老哥还会铺开宣纸,饱蘸浓墨,或书法或绘画。何老哥,何许人也?何大治,字无极,1956年生于成都,擅长中国山水画及金石、书法、古琴的艺术家。一段插话,何大治13岁起拜众名师求艺,其中一位游丕承先生,即是“西南航空公司”字招的题字作者。 本来摆的是50后“老成都”,为啥最后却聊到了何老哥?这是因为象何大治这般湮于大都市尘世之中,却甘于寂寞、恪守清静;在浮华的商业艺术狂嚣之中,却专于苦心传承、追求文化纯粹的真正艺术之人,实为当今难得。况且,还是一位50后生人,一位向往着在河边闲坐喝茶的“老成都”。 作为一种50后成都人的“耍法”,何大治很个别,但也很典型。操此种“耍法”者,正是那类固执,又有些怪异地极端传承成都民间旧有文化的成都“老娃娃”。 (阅读“谭二哥”龙门阵,可加微信号“享生活”:1xianglife-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