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留守儿童的话题讨论热烈。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全国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两者之和约占全国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
庞大的基数之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结构在发生变化。妇联《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省份。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从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等省份已超过50%,而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也已超过40%。可见除中西部地区外,留守儿童也分布于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
国家卫计委5月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分年龄看,留守儿童分布呈“倒U”形,中间略有波动。两岁孩子留守比例最高,为44.1%,随后开始下降。妇联《报告》显示,与2005年相比,2012年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增幅达47.73%,规模快速膨胀,而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6-14岁)和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分别下降了9.65%和19.68%。
根据妇联《报告》,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入学率在96%以上,但是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1/3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10.7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
和父母的长期分离,使留守儿童的生活受到影响。根据妇联《报告》,近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外出,其中30%在儿童出生1-3个月外出,导致相当数量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不能得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不同,对其受教育状况也会产生不同影响。妇联《报告》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5.12%;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3.13%和3.11%。
得不到父母足够关爱,还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问题。根据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以下简称《白皮书》),农村留守儿童的迷茫度和烦乱度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表示,孩子的成长特点是年龄越小,情感支持系统要求越高,父母的关注和呵护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是父母的远离,导致孩子的情感支持系统变得脆弱。父母对孩子衣食住行照料不周让孩子情感荒漠化,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他们不会爱别人。
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偏高,而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孙云晓认为,童年留下的心理问题可能为他们日后成长埋下悲剧的种子。缺乏亲情和感情脆弱,容易使孩子的攻击性变强,处于心理失衡的状态,有些孩子可能滑向犯罪边缘,吃不好、穿不好的去偷抢,学习退步无人帮助会被学校淘汰。
很多留守儿童最大心愿就是与父母团聚。妇联《报告》对此给出的建议是,应先在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等方面强化父母的法定监护职责,探索监督和保护父母尽职尽责的渠道和办法,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福祉。
我国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使留守儿童面临着经济与福利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排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熊易寒撰文指出,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是生产与再生产相分离的劳动体制,以及“经济吸纳、社会排斥”的城市化模式。即将农民工作为经济要素吸纳到城市中来,但却忽视了他们作为父母、子女和市民的需求。农民工在城市没有获得相应的公民身份和社会福利保障,导致其家庭迁徙非常困难。
对此,妇联《报告》认为消除制度、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排斥,是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对无人监管的留守儿童,要建立长效帮扶和管护机制,对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教育指导。此外还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使更多农村儿童能够在父母身边成长,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总量;针对大龄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稳步出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异地参加中考、高考制度的相关政策,使更多的流动儿童能够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接受高中教育。
调查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5%的受访者平时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74.0%的受访者认为留守儿童遭遇不幸是因父母无法经常回家探望,57.0%的受访者建议应继续扶持“三农”,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28.3%的人直言应加快户籍改革。受访者中,11.7%的人居住在农村,26.8%的人居住在县级市,24.3%的人生活在地级市,20.9%的人居住在省会城市,16.4%的人住在直辖市。
一些孩子总是在“流动”与“留守”之间切换
王宏艳是河北省唐山市车王庄村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她任教的班级,曾经有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时将孩子一同带走,但没过几年孩子就被送回来,到原来的班上继续学习。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性格、心理健康往往会因此受到影响。王宏艳对记者说,孩子的幼年阶段融入周围的环境较慢,熟悉之后会产生一种安全感。不定期地改变其成长环境,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侯佳伟曾组织学生做“小组社会工作”实地考察留守儿童。当问及他们“最大的愿望”时,很多孩子的愿望是“希望父母能给自己过一次生日”,这让侯佳伟感触很深:“这本是作为一个孩子理所应当享受到的童年乐趣,此刻却成为了一件奢侈品。”
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作为不同群体,都引起了社会关注。实际上,一些孩子总是在“流动”与“留守”之间切换。流动儿童是指父母外出打工并带着自己的子女,但是子女并不能享受与城市同龄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而留守儿童便是父母外出打工把子女留在老家。一些有能力带着孩子打拼的农民工,这个“能力”并不稳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升学成为一个大问题。这时孩子不得不回老家去。一来二去,这种漂泊不定的状况就产生了。
留守儿童都面临哪些困境?调查中,69.1%的受访者感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62.5%的受访者认为留守儿童缺少关爱,56.6%的受访者了解到留守儿童居住条件差,50.3%的受访者发现留守儿童缺乏学校教育,48.1%的受访者发现留守儿童面临医疗卫生条件差的窘境,42.5%的受访者认为不少留守儿童饮食条件较差,34.0%的受访者直言留守儿童安全保障较弱,28.6%的受访者指出一些留守儿童要照顾年幼弟妹,精神压力较大。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熊易寒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隔代抚养,祖父母无力管教,亲子互动较少。此外,与夫妻双方都具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在同一个城市生活的跨地域婚姻不同,很多农民工家庭丈夫因外出打工与妻子两地分居。加上一些年轻夫妻在心智和情感不成熟时早婚早育,导致有些家庭夫妻关系不稳定,这样家庭中的孩子要比同龄人承受更多的心灵创伤。
53.5%的受访者建议完善留守儿童救助机制
近年来,留守儿童遭遇不幸的新闻频繁见诸报端。调查中,74.0%的受访者认为留守儿童发生悲剧的原因是父母无法经常回家探望,55.7%的受访者认为是社会救助政策不完善,45.7%的受访者直言当地政府有失职之嫌,42.3%的受访者认为是学校疏于管理,37.8%的受访者认为父母对孩子关心程度不够。
侯佳伟指出,城市需要外来农民工作为劳动力,但却往往难以给予他们完善的福利保障,基于户口因素的教育、医疗条件存在群体差异。不少外出务工的父母希望将孩子带在身边,但是因为户籍限制,无法让自己的孩子在城市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只能将他们放在老家。
“实际上很多农民工已经很少流动,是某一地区的常住人口。但是目前很多城市依然拒绝承认他们作为合法移民的身份,将其归类为流动人口。”熊易寒指出,农民工在城市从事工业或服务业劳动,他们的家庭则留在农村,这样一来企业可以支付农民工相对低水平的工资,而农民工由于没有携带家庭也可以接受这种较低的工资和福利。这被称为 “人口红利”,但实际上,这是对农民工利益的一种剥夺。
调查中,29.7%的受访者将留守儿童遭遇不幸归因于社会、人情的冷漠。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市民雷先生看来,很多接触不到留守儿童的人可能会淡忘这个弱势群体,接触的到留守儿童的人又往往对这个现象司空见惯。所以真正去帮助留守儿童的人并不多。
本次调查显示,在身边留守儿童面临困境时,仅35.7%的受访者表示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
如何让城乡二元体制下的留守儿童脱离窘境?调查显示,57.0%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大扶持“三农”力度以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53.5%的受访者认为应完善留守儿童救助机制,45.3%的受访者建议将留守儿童问题归口到具体部门负责,44.7%的受访者建议为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43.1%的受访者直言监护人应尽到责任,37.4%的受访者认为应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35.8%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应大力宣传关爱留守儿童,31.6%的受访者鼓励民间组织服务留守儿童,28.3%的受访者建议加快户籍制度改革,26.7%的受访者倡导农村优生优育。
“让孩子跟随父母是最人性化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也是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熊易寒指出,让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通行做法,其背后是城市之间和个体之间的竞争,以及特定个人与城市之间的匹配,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他建议,逐渐为农民工创造家庭迁徙的条件。同时,政府也应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破除家庭迁徙的制度性壁垒,从而尽可能减少留守儿童,逐步推动农民工的市民化。
侯佳伟认为,应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尊重他们的心理成长规律,给予他们普遍需要的生活照料和情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