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过去的老帖子翻出来重发一次。这是第八篇
http://www.mala.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2940
浅议在演出中的收钱和献花现象
演出中收钱现象在旧社会就有。这与川剧中的“目连现象”和四川特有的民俗有关。在搬母连时往往假戏真做。如:刘氏出嫁的婚礼;耿氏上吊的卖符;收寒林的游叉;开铁围城的打叉,,,,,等。特别是在《会缘桥 赏孤》一折中,有“女又瘫来父又哑”的一人同时装扮两人的“老背少”精彩表演,(就是后来演变为猪八戒背媳妇的一身扮双人的造型)又有孤贫们哀惋的唱腔,活脱脱地再现了人间的惨剧和乞讨场面。按看目连戏的规矩,观众可以参与其中的. 这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要丢钱在台上以表答同情与爱心,也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赏钱积阴功,消罪业。更重要的是花少量的钱能博得大善人的称号和声誉。戏班从经济利益出发,又进一步渲染和鼓励这种行为的宗教意义。久而久之就行成了一种道德规范,凡看苦戏有讨口要饭的场面就要丢钱在舞台上。如《清风亭》,《卖妙郎》,《四下河南》,,,,等戏都是。这也成为检验衡量一个戏迷资历深浅,懂不懂戏的不成文规矩。一般钱由打杂师收起放在显眼处,待戏吆台后再分帐。其中当场演员“爹一声妈一声”的出力最多,收钱的多少与其演出质量直接相关,故要分得多些,其次是鼓师,余下全部平分。班主一般不参与分配。解放后这一现象被明令禁止。在古装戏恢复后,特别是八十年代又被自发兴起。甚至还有的由鼓师安起“扎眼”锣鼓下台挨排收取。这也绝非只发生在“火把”班子上的现象,这也确实给川剧蒙上了污垢。
至于献花,在旧社会主要是以挂红,给“红封封”等形式出现。每一道红就表示一定的金额。而封封就较为灵活,数额不一定。挂了红,给了封封后,有些地方的要当场致谢,男角打躬作揖,女角俭衽万福。打杂师要高声喊出数额,捐者与受捐者的称谓并表谢意。有些地方是用水牌把上述内容写出放在台口或票门显眼处。但不管怎样演出不能终断。这种行为既有对演出的认可,也有借机操漂亮:既有对演员的褒奖,也有包藏“打猫儿心肠”;既有情场争风吃醋,也有各种势力暗中较量,,,,,,,总之情况很复杂。一般清水袍哥捧才子佳人,混水袍哥捧英雄豪杰。这笔钱除了喊明叫响给某人的外,均按班中的地位分配。这种在解放后基本绝迹的现象,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又以献花的方式悄然兴起,主要是表答了观众对演员的尊重。在形式上既有对旧东西的继承,又有对新一代追星族的效仿。当然也有经营者的造势,以实现名利双收。
我认为,对这种现象要正确对待。一是川剧目前生存不易,需要得到更多的帮助:二是有此一渠道可让戏迷抒发感情,给演员以现场的鼓励又何乐而不为?三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振兴川剧服务;四是自愿行为,别人不必也无权干预过多。但这毕竟是发生在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行为,因此它必须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相适应,要有一定的规范。即:一要有健康的心态与举止,不能把一些污秽行为旧社会的糟粕带进剧场;二是就 捐献者而言,适当宣传是可以的,但不要过分张扬,更不能为此就可以对谁高打一掌;三是就演出团体而言,要建立在自愿前提下,不要勉为其难。更不把川剧演出弄得来象集体讨口一样使川剧蒙羞。要牢记前辈“要钱更要脸”的谆谆教诲。四是这一行为不能影响别人,不能扰乱正常秩序,不能破坏整体艺术效果。从一般的情况看,在演出中观众捐款献花,剧团收钱受礼是演员并演出单位与观众互动沟通的一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川剧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做得更完美些不是更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