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876|评论: 27

[行走印记] 最具潜力的犍为名胜古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具潜力的犍为名胜古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说“子云亭”就会想起西汉大儒杨雄,四川郫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正是对他辞赋的由衷钦佩杨雄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曾撰《太玄》等名著, 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正是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儒曾游学寓居犍为县城城南10公里处,今孝姑镇子云村。子云村因杨雄居住而得名。 QQ图片20150721092313.pn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8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参与人数 1 小米椒 +30 收起 理由
海子不死 + 3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子云亭
  百度搜索“子云亭在历史上四川有三处,一处是成都雄故居的“子云亭”,此亭早已不存,遗址亦众说纷纭;另一处是修建在郫县城郊雄故乡的子云亭,清代乾隆年间迁建于杨雄墓侧,亭已不存在,只剩下土台一座。至今犹存的就是绵阳西山景区的子云亭。”其实,犍为也有“子云亭”,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杨雄去世多年后,其名终显,成为一代大儒。为了纪念他,人们在子云山上修建了一座高亭,以其名命之为“子云亭”。
犍为子云山上的子云亭最早建于何时现已无从查考,现只在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版的《犍为县志》中得见以下记载:“子云亭。在县南子云山,为汉儒扬子云寓处。清乾隆初(乾隆1736—1795年),宋令锦建亭,岁久渐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知事冷遇春,邑人杨子诚募捐培修,邑人杨国华有文记其事。”据此推测:县令宋锦所建之子云亭距今应在250年以上。在此之前同版《犍为县志》上还刊载有咏犍为子云亭的诗四首,其中:清知州张芑所作之诗准确记明作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据此可知,在犍为县令宋锦建亭之前,应该已有子云亭,只是此亭建于何时,以及此亭之前是否还有人建过则不得而知。不过可以推知张芑所咏之子云亭应至少建于距今300年以前,因如无天灾人祸,这种亭之寿命一般都在百年以上。
  据子云山几位60岁以上老人介绍:他们都亲眼目睹过子云山上最后的子云亭。该亭建于子云山顶峰前右侧一小峰上,至今该小峰上还有石础遗迹。亭高三层,每层高约两丈,六角飞檐,灰色筒瓦,木柱,木楼,每层均有木栏杆和木凳,既作安全护栏,又可供游人坐观风景和歇足。“子云亭”名匾悬于底层入亭门楣上。顶层正中塑扬子云坐像一尊,高约2米,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向岷江,身穿长袍,胡须长一尺多,一派大儒风度。塑像右侧有诗一首:“先生去此几多时,不见烟云只见痴。恨我不成生已晚,空劳载酒自叹息。”是荣县名儒赵熙慕名前来拜谒时所题。1954年,子云村农会将整个亭子拆毁,将那些大柱改成木料运去抵交了公粮。至此,犍为子云亭彻底消失,仅存于史书和民众心中。
  子云山
  全山由系列山峰簇拥而成,大小山峰共达88座。弧形主峰座西向东,面江而立,海拔479.9m(与江面相对高度168.6m)。山顶有三道长500m左右的山梁分别延往北、南、西北三方,成三角鼎立之势,四周全是朱红色的丹霞绝壁。北山梁名青龙嘴,青龙嘴尽头有一条长100多米、宽1.5—2米,从悬崖上开凿出来的梯级石路通往山下江边,名称为高石梯。上高石梯往西,一条宽1.5—2米的朱红石路直通子云山峰顶。石路凿于近50米高的悬崖上,路外是高30多米的悬崖,里边是高10余米的山崖,十分险峻。南山梁名白虎嘴,白虎嘴尽头有一条茅草小路穿过两块巨石直通山下江边。西北山梁名后寨门,山嘴上有一条便道沿山脊而下,与其后之众山相通。据当地老人讲,直至五十年代初期,子云山仍全是参天大树,古木森森,许多树干几人才能合抱。到五十年代中期,因犍为机场部队建营房和“大战钢铁”,山上树木被砍伐一光。八十年代土地下户后得以逐步恢复,特别是近几年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现在山上又出现了竹树成荫,郁郁葱葱的景象。
DSC_009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石梯
  子云山山虽不高,但却也巍峨雄壮,风景秀美。登临子云山峰顶,西能一揽如浪众山群星拱卫,东能鸟瞰如带岷江蜿蜒南去,孝姑古镇尽收眼底,好一派迷人风光。难怪扬雄当年能将其选定为游学寓居之地,此山也因此而得名“子云山”千古流传至今。北宋哲学家邵雍(司马光密友,死后入文庙72贤奉祀,辞海有词条)之子邵伯温(北宋朝议大夫,秘阁修撰)从河南洛阳移居入蜀后也首选此山作为定居之地。
1、子云山南面全景.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幺姑岩.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11、子云山风光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狗儿石.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095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尚石.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DSC_036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DSC_037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23、子云山象鼻岩.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DSC_039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DSC_038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子云山云雾缭绕往往是在早晨,其云雾往往呈青紫色。又由于扬雄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且一生不事张扬,又无甚惊天动地之举,故后人特别是民间百姓大多不知其为何人,近、现代人中绝大多数对其更是一无所知。由于对子云山得名的由来完全不知究里,有人便以为是以其云雾之紫色而得名,故便将山名写成了“紫云山”,结果便导致一些不明真相的后人在使用时将“子云”写成了“紫云”。由于考证不详,一些史书(如新旧《犍为县志》和《嘉定府志》等)也偶尔出现此误。目前,官方和民间在书面上也是时而用“子”,时而又用“紫”。出于对史实的尊重,这是需要予以澄清和更正的地方。如若不然,我们的后人将会一直被误导下去。为此,本人在此次成文中已按此旨对用“紫” 之处(如“紫云仙”等)进行了更正。
  洗墨池、子云砚和悬池
  根据犍为县古县志和嘉定府志等史料记载:
  杨雄当年游学寓居子云山,曾在山上着书立说,经常在一个水池里洗笔,最后至满池池水变黑,留下了“洗墨池”这个遗迹。
6、子云栈道中的洗脚池.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洗墨池(悬池).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雄后来离开子云山时,把写字用的砚台留在了山上,后人便将这个砚台叫做“子云砚”。多少年来不少人上山寻觅此砚,但是此砚始终没有现过身。
明代,犍为知县胡学戴曾经在子云山上伐石题写了“悬池”二字。
经过实地调查,子云山主峰上目前共有六个水池。子云洞附近共有三个:其中一个在子云亭下,当地人即称此池为“洗墨池”;一个在高石梯至峰顶的环山险道“子云栈道”中途,当地人称为“洗脚池”;另一个在“子云洞”右侧的滴瀑下(已淤平)。另三个中有两个在峰顶庙址附近,另一个在后寨门(已淤平)。六个水池除滴瀑潭是自然形成外,其余五个均是人工开凿(采石)而成。
这六个水池中,只有“洗墨池”和“洗脚池”位于悬崖上,池下均是几十米高的悬崖绝壁。这两个水池都符合“悬池”的条件。特别是洗墨池更符合“悬池”条件,因为这个水池完全悬挂在绝壁上,有恐高症的人是不敢站到池边去往下看的。虽然这两个水池都符合“悬池”的条件,但是在它们的周围都没有找到“悬池”二字。同时也没有发现“子云砚”的踪影。
  子云仙境和云亭晓烟
  犍为子云山由于其地处岷江江边的特殊地理位置,外加古时山上尽是原始森林,直到解放初期,山上松树都还尽是直径在一米左右的大树。因而每每晨光初现时,常常是紫气东来,云雾缭绕,整个山峦时隐时现,恰似蓬莱仙岛漂在海上一样,婉如人间仙境。所以便有了“子云仙境”的美名。不知何时,“子云仙境”四字被刻在了山前的丹霞绝壁上,《犍为县志》才出现了“寺前有子云仙境岩刻”的记载。只是现在水月寺前的悬崖上只有“子云仙”三个字,“境”字已经不知去向。
后来,子云山上修建了子云亭,子云山美景更添新景,曾经一度游人如织,山上水月寺的客房常常住得满满的。这些游客中不乏文人墨客,于是便增添了“云亭晓烟”美誉,并且最终成为犍为古时八大景之一的著名景点。至今在子云山观音岩江边的红岩上仍然留存着两幅“云亭晓烟”阴刻。其中一幅字框长4米,高1.5米,深0.15米;“云亭晓烟”四字每字高1米,宽0.8米,云字为繁体,烟字为简体,题刻日期为乾隆戊戌孟秋(查为公元1778年);落款全部风化,只隐约可见“犍邑……敬修”等字(经查史料,此幅“云亭晓烟”应为当时的县令宋锦所提),云亭晓烟四字已开始风化,但还不算严重。另一幅字框长3米、高1米、深0.1米;云亭晓烟四字也开始风化,每字为0.6㎡,“云、烟”二字为繁体字;题刻日期为嘉庆庚辰(查为公元1820年),系当时犍为县令王梦庚所题。两幅字的时间相距42年,两幅石刻紧紧相邻。
2、位于子云山下岷江边的“云亭晓烟”石刻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月寺和云亭湖灯
根据民国二十六年版《犍为县志》记载: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子云山上兴建庙宇,取名“水月寺”。水月寺初时规模较小,尔后各朝历代多次培修,规模逐渐扩大。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进行了一次大型培修,使规模更见扩大。鼎盛时,水月寺共达12个天井,除供奉菩萨的各殿、僧房、客房外,还有后花园,几乎占据了半个子云山头。整座庙宇青砖青瓦,柱子全是一大抱多粗的楠木。1978年孝姑公社修办公用房和大礼堂时将水月寺全部拆走。现在山头上只留下一段长200余米,高1.5米的主庙石基,庙门外仅留下一段长10米、高4米的条石保坎。庙门外一株三人都合抱不完的大黄桷树和庙后山头两根一人难合抱的大青杠树也在文革期间被砍去烧砖用了。庙上还有一口很大的钟和一面很大的鼓也被毁无遗。
水月寺古时僧人众多,到临近解放(1949年)时,庙上都还有36个和尚。众多不知年代的和尚墓,在子云山上四处可见。其中在子云亭附近现还清晰可见的石砌墓穴就达上百座。这些和尚墓中有部分还是塔墓,现年三、四十岁以上的人见过的塔墓就有六座:一座位于子云村三组塔坟咡(蔡永宽屋旁),是一座高十余米的砖塔,盛着骸骨的石缸放在塔底石穴中的石桌上,现已垦为耕地;一座位于子云村三组潘长成屋后,高约6米,由雅石砌成,现已垮成一堆石头;一座在子云亭下树林中,青石砌成,现留塔帽、塔身残石十多块在林中地上;另外三座在现子云村五组塔坝头潘绍彬房后,石塔,高约2米,各五层,五十年代被毁,现只留一块60厘米的多边形塔石在潘绍彬牛圈屋旁边荒草中。
水月寺与很多寺庙不同之处在于僧人是以收租为生。庙上拥有大片土地,年收水租一千多担,现在子云山周围三、四、五组的田地原来都是庙上的。
与其它寺庙还有一点不同之处,水月寺的和尚分为两家,东西两廊各为一家。东廊的和尚主要以收租为生,当家和尚名禅清;西廊的和尚主要以管理孝姑市场为生,当家和尚名济宣。济宣和尚是个大胖子,为人凶悍,特别是在孝姑市场上“打斗”(斗,量米的工具;“打斗”即用斗量米,当时交易大米没有用秤)时尤为凶恶,民众既恨他又怕他,敢怒不敢言。由于“水月寺”和尚以收租为生,故解放后划成份时全被划为了地主。解放后,这些和尚有家可归的全部遣散回家,无处遣散的全部就地安置在现在子云村四组的庙子湾集中居住,直至老死。
水月寺当年有罗汉堂,供奉十八罗汉,有长手、长眉、大肚……等。大雄宝殿,供奉释加牟尼。还有千手观音、燃灯古佛、韦佗、猪王、牛王菩萨等等。这些菩萨全是贴了金的。解放初期反封建,村农会主任王正权带领人员在庙上打了两三个月才把这些菩萨全部毁完,然后把菩萨身上的贴金全部刮下来熔炼成金子,拿去卖后买了四石米交了公粮。
水月寺由于庙宇宏大,逢年过节时庙亭上红灯高挂,一派喜庆。特别是风清月明之夜隔江相望,但见明月和盏盏红灯倒映在岷江之中,别具一番美景,于是便有了“云亭湖灯”之又一景观。外加位于河对岸杨洪山上的宝乘寺和下游孝姑古镇与之遥相呼映,整个景色更是壮美有加。现在子云山前半山腰有一幅墓联:“背靠云亭湖灯,面横宝寺山岳”,便是对此景色的写照。
  子云书院
民国二十六年版《犍为县志》载:县境书院凡四,一曰子云书院,在子云山,建自明成化间(明成化自公元1465至1487年,共23年),清初(清始于1644年,终于1911年,共267年)废为水月寺(实际上据同版县志记载水月寺建于明成化十六年,即14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邑人李长馥在孝姑游览东岳庙时,见庙内一刻于明成化间的石碑上记有“子云书院在西,幺姑名岩在北”二语,方知当时子云山上之水月寺即昔日之子云书院,即与乡中诸君共议在子云山恢复子云书院,并作成文书启奏于县衙,未果而终,现只有启奏文本留传至今(原文附后)。
清康熙年间,犍为县城隐士李公鼎在子云书院教授生徒数十年,先后育出了一大批人才。李公鼎为人正直,满腹经纶,但拒绝入仕,立志隐居深山教书授徒,不履城市数十年,直至暮年方才应两个儿子的多次恳求下山颐养天年。他对学生和自己均要求极严,每每督课至夜阑不辍。渴极无茶,便取檐下沟中之水饮之。其孙李拔7岁离家上子云山随馆课读,由于夜阑不眠而常常瞌睡,公鼎每令其黑夜起舞,并去莽林中疾走以解困,尔后令其继续高声诵读如故。在祖父的严格督导下,李拔后来考中乾隆进士,先后出任福建福州、武汉汉阳、湖南长沙知府和湖北荆宜施道道台,任中五次被乾隆皇帝召见并多次荣获封赠和恩赐奖赏。
  子云坊和照壁
子云山下曾建有两座子云坊,具体建筑年代不详。第一座建在观音岩(即现在刻有“云亭晓烟”石刻旁边石厂处),是一座跨路而建的石牌坊,四柱三门,高三层,坊上刻有人物战场,与现在犍为文庙内的灵星门一般模样,坊柱下端也有很大的石鼓,此坊于1957年被雷击毁。第二座建在石坊沿江边上行100米处大岩下的大路上,是一座砖坊,也是四柱三门,三层高。1958年“大战钢铁”,孝姑对面江边的和尚石处建高炉炼铁,将此坊全部拆去建高炉用了。此坊最为精美之处在于:砖坊上所有文字和图案,全部由江西青花瓷具刊成,坊脚有青狮白象,也是由青花瓷刊成。所用的瓷具有杯、碗、瓢、汤匙等。文字用的瓷片、其余用的全是完整的杯、碗、瓢、匙。
在云亭晓烟岩刻头上通往子云亭的大路上,古时还建有一座照壁。该照壁长10米,高5米,两端有翘角,脊正中有尖顶。照壁由砖砌成,用石灰刷白。照壁临江一面有几个醒目的大字(人们已记不起内容),江上和江边大路上来往行人一眼便能清楚地看见。此照壁1958年和尚石建炼铁高炉被拆毁,现无遗迹。
  子云山的未来
  斗转星移,历史更迭。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对文化旅游的享受也逐渐提升起来。犍为,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新兴城市,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发展的亮点所在,城市规划的建设势必将带动周边的旅游景点。子云山因其山势险峻和风光秀美,被历代文人墨客和兵家政要所亲睐,因此而铸就了丰富而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壮美的自然风光。犍为县人民政府已将其列入了《犍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说到此,不得不提提释妙海大师,他云游至子云山,虽山巅残破荒芜,杂草丛生,但山的灵秀好似菩提禅源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励志宏愿,重建水月寺,规划创建两个世界第一:一是沿途供奉9999尊罗汉;二是凿刻长280多米的睡佛。望有缘有志之士捐资助其整体包装并开发出来,必将对犍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DSC_044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此特别鸣谢罗长安老师不辞辛劳收集整理的子云山史实资料和珍贵记录照片。
  

发表于 2015-7-22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都是很原始自然的风光,风景很优美啊。{:4_128:}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