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村落遗址
“大射科”是今天灵山乡(镇)元柏村16、17两个村民小组的地域,基本上全是吴姓,并且是本地(笔山、驷马、得胜、澌滩)和通江三溪吴姓的发源地。
据《吴氏宗谱》,本地及分支的吴姓碑碣(通江三溪乡蓝田坝)、崖刻、口传知道:上述地吴姓的祖先,都来自巴陵寨(《通江县志》)山下的“大射科”。祖先们还代代叙说:他们来此定居时,这名称就存在了。所以这“大射科”之名,应该在元朝中期前早就有了。
《吴氏宗谱》还载:元朝元贞元年前后,他们的祖先吴均一从达县凤凰山迁此地安家立业。在元代,由于多年战乱,这通江管不上,巴中又不管的地方实乃一块“风水宝地”。到明朝宣德(1426)至成化年(1465)前后,此地成了一位名吴文才的“明史尚书”(碑文如此),他在京为官,致仕回“大射科”,想到这里名字古老,又与孔、孟思想吻合,意义深远。于是他集吴氏家族商量,准备在今“节孝坊”附近,演译孔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一可强身护族,演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二要修学堂一所,启迪智慧福庇子孙。族众同意后,很快就买田地10亩,在一处长一华里,宽约10丈的“弓背形”地带上辟出 “跑马射箭”之地(今已农耕)。在今存那根一茎四株(胸围4.7米)的大柏树挂上箭靶,“演习射礼”,每逢上、中、下元节还举行比赛,鼓励“强身健体”;同时,在不远处的石庙子,修建瓦房三间作为启蒙私塾(遗址完好,只摩崖太久远,有蚀缺),直到清白莲教起义后,吴氏家族人口众多,才议派分堂迁徙各地。但同时也有民众来此定居,接受两千多年前的传统文化教育,此时此地此名已400余年。它确实是一块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地方。至今有宗谱记载(迁进迁出)的省、府、县主官和举人,生员(含岁进士、明经进士)等有“学位”的人员多达10多人。所以我们说这块小小的地域得名久远、名讳奇特就是这个道理。
吴门六代孙吴著先妻(清顺治初)李 氏生育四子,不幸35岁守节,子或耕或读皆有成就,实为发达。则“奉旨旌表”(竖匾一道现存),遗址为瓦盖、木质穿逗三合面,三叠水,两厢皆为“天楼地镇”,现有中门、厢房、石梯、石墙、石楣表遗址,后成为原住吴氏家族的纪念堂。
附带解释:“大射”出自《论语》“八佾”的第十六章;必修的“六艺”是:礼(如今思想品德教育)、乐(今民间锣鼓、祭祀乐,巫乐)、射(今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御(会驾车来为农、作战)、书(书法、识字、文学、文化)、数(今数学、理工);“文射”(谓“文光射斗牛”)原自《礼记射义》;“科”是“六艺”达到某个等级,档次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