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限购令的约束,不少人都选择借名购房。如此引发的纠纷也数不胜数。今天的法读房产案例就将为大家好好解读这样一种乱象。 案例:“借名购房”过户受阻 夏先生诉称,其与徐先生经协商,以6万元价格买下徐先生名下龙湖好望山的3间房。因其是农业户口,当时政策限制无法办理房屋买卖过户手续,于是找到自己的叔叔,双方口头约定以叔叔的名义购买房屋,购房款由夏先生出资,所有权也归夏先生。 数年后,夏先生要求叔叔履行当年的约定,将房屋过户至自己名下,但对方不配合。夏先生起诉至法院,请求判决涉案房屋归自己所有,要求叔叔配合办理过户手续。夏先生的叔叔则辩称,涉案房屋系自己出资购得,并非夏先生所述借名购买。 原审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现有证据,不能证明夏先生与夏先生的叔叔曾有约定,夏先生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故法院未支持夏先生的诉求。 判决后,夏先生不服,上诉至二中院。二中院认为,现有证据尚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不能有效证明夏先生与夏先生的叔叔曾达成借名买卖协议,虽然夏先生叔叔也未能提供充足证据证明其支付了涉案房屋购房款项,但涉案房屋登记于夏先生叔叔名下,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夏先生主张不能得到支持。 友情提醒:借名应签书面协议留证 针对借名购房行为存在的风险,二中院法官建议借名者不要借名购买保障性住房。对于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的借名购房人,借名人与登记人应签订书面协议,对出资、房屋的产权归属等作出明确约定,必要时可对协议进行公证。出资人在支付房款时留存银行转账记录、收据收条等证据,以防在没有书面协议或房屋登记人对借名买房不予认可时,出资人可以此为依据向对方主张债权、减少损失。 对登记人法官建议,应就房款支付、贷款偿还以及因房屋所产生的相关责任义务等事项作明确的书面约定,以防止借名人未能及时还贷导致银行向登记人主张权利时,登记人由此遭受损失。Shhuang44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