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渔猎生活
时间过得真快,学校工作进入了一个平静时期,该做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完,学生入学人数达到要求,维持稳定,完成了最艰巨的任务。藏区学校最大的难题是没有学生,现在有了学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朱聪也算管学生工作出身。有一定的经验,正好发挥长处,他帮校长出主意,想办法。他思路很明确,是要通过做校长思想观念转变,让他来带动学校工作的转变,做自己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变自己的想法为校长的想法。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推行。柯伦则注意配合,密切公关,拉近关系,沟通感情,多方面发挥影响力,两人紧密配合,工作开展起来容易多了。
到了周六下午,真想到野外去放松一下。柯伦想出去打鱼,说是打鱼,其实更像“偷鱼”。周六下午,七八个人骑四、五辆摩托车,到学校下面五公里处的山谷间,人们躲在一个水深流急的高岩下,派一个老师站在山梁上放哨,随时侦察老乡的动向。藏族老乡既不允许打鱼,也不允许吃鱼。这些外来的汉人不信宗教,许多关内藏族,虽然也信教,却不守杀生戒,经常打鱼吃鱼,成了老乡们的眼中钉。藏族老乡每当发现有人打鱼,他们就会打人,抢鱼放生,所以大家特别警惕,如临大敌。事先进行分工协作,有人负责捡鱼,有人负责提桶,有人负责撒网。一般都是格西老师撒网,高主任捡鱼,洛布老师放哨,支教老师在一旁观看。
格西老师根据自己总结的经验,每次算准时候,只撒三网。朱聪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这种地方不可能有鱼!因为那是一道悬崖,在瀑布边上,鱼儿怎么能往上游走!”。结果格西老师连续三网撒下去,鱼就装满了一桶,都是正宗的金沙细甲鱼。朱聪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实的。据说这里距离水葬台有四公里路,下游的鱼儿要到上游去产卵繁殖,必须逆水而上,有时肉眼就可以看见它们从下往上跳跃,有的人徒手就能接住。这种鱼被当地人称为“豹子鱼”,或者叫“花鱼”,是一种冷水鱼类,身上布满花纹,像雪豹的斑点纹,鳞甲退化,像人的皮肤一样细腻,光滑,书上被称为“金沙细甲鱼”,是高原高寒环境下产生的特有鱼类,非常适应高原的冷水生活。
打到的鱼太多,装在桶里,在回家的路上,中途要不停地换水,水温一变暖和,它们就会大量死亡。冷水鱼不能离开冷水,一旦离开时间太久,很快就会死掉。回到学校里,大家一起动手解剖,去除内脏,朱聪心里发怵,王一老师借机恐吓他们俩,说:“鱼肚里或者鱼肠子里经常会出现人骨头、人指甲等物,要特别注意哈!”,朱聪将鱼肚里的东西全部扔掉,没有去细看,看多了反而会坏了自己的胃口。
柯伦亲自动手,做鱼肉成火锅,火锅鱼肉质鲜嫩,回味无穷。下锅后,鱼肉迅速熟透,只剩下鱼头较硬,吃得时候,动作一定要快,每次下锅的鱼不能太多。
吃完火锅鱼后,桶里剩下的鱼还很多,柯伦正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眼看鱼要死掉,王一老师说:“鱼太多,一顿吃不完,只能做成鱼干,才好长期保存,大家和我一起动手,破开鱼腹,去掉内脏,用木棍撑住,在太阳暴晒,或者晾成鱼干,方便长时期食用。”,柯伦按照王一老师所教的方法做,得到了许多鱼干,每条鱼干像一把长刀子,更像锋利的矛头,挺好看。柯伦边做边学习,很快学到了王一老师的看家本领。两位支教老师晒了不少鱼干,没有肉食时,烤着吃,特别香,味道很不错。因为山高气候寒冷,有利于长期保存,没有任何臭味,是一道难得的美食。
星期天出去打猎,更多是为了好玩。要说获取猎物的多少,还不如在家门口等待猎人将获取的猎物卖给自己,价钱更便宜。两位老师将平时买下的肉,吃不完的都风干做成腊肉,方便长期保存,柯伦能够根据肉质不同特点,做出各种口味。在高原上,鲜肉生吃也是一种美味,脆嫩可口,蘸点辣椒酱更好吃。
周日出去游猎消遣,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他们一路人马,骑着几辆摩托车,排成一条长龙,沿着河流往上游行进,穿过农耕地区,进入大森林边沿。山谷间,经常能看见各种各样的野鸟,松树林中有松鸡,其余鸟类有大有小,不少鸟儿连格西老师都叫不出名字。最熟悉的要数斑鸠,野鸽子之类,数量多,挤在一起,特别好打,即使你不是神枪手,也能经常打中目标。格西老师是神枪手,经常一枪打中两只,十发子弹能打中九只斑鸠,是常有的事情,在学校附近特别有名。有一次,学校老师与他打赌,考验他的枪法水平,让他百步外打一张纸烟内盒的铂纸,铂纸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朱聪站在百步外,几乎看不见。格西老师却一枪命中靶心,全场的人莫不惊讶万分,赌输者只好掏钱认输。
在山间打猎,一定要远离寺庙,远离神山。否则会遭来麻烦,那是藏区特色,寺庙自己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区内禁止杀生,禁止打猎,禁止燃烧明火,还有许多未知的规矩,违反了规定会遭到严厉处罚。大家来到藏区,也必须遵守这里的规矩,不敢乱闯。宁愿走许多山路,也要绕开寺庙划定的神山,才能打猎。往往需要骑车走很远的路,一直到达森林的边缘,才能打到一点猎物,但是对于老师们来说,猎物不是重要的,过程才是特别重要的体验。
中午时,他们一行来到大森林的边沿。格西老师在林子边上打了几只松鸡,大家在河边上生起一堆篝火,边喝矿泉水,边烤食猎获的松鸡。朱聪直接将松鸡毛皮剥掉,洋洋自得地起名“剥皮松鸡”,交给柯伦烧烤。烤熟松鸡肉非常香,特别好吃。众人在森林边坐着,边吃边笑。
烤肉的香味飘荡在空气中,引来一位不速之客。直到距离大家很近时,才被黄校长发现,他大叫一声:“妈呀!有熊!”。众人一惊,立即跳起来,顺着黄校所指示的方向看去。在朱聪身后,大约距离两百米左右,中间还隔着一条小河流,黑熊身影清晰可辨。黄校问大家:“打还是不打?”。朱聪转身一看,那只黑熊正在对面的山坡上走动,由于山体滑坡,裸露着黄土,熊样看得非常清楚,它个子挺大,应该是一头壮年黑熊。定是受烤肉香味吸引而来,或许饿极了,简直没有把人们放在眼里。它的出现,打破了宁静,朱聪与柯伦两人略显瘦小,怎么跑得过黑熊。朱聪想小口径步枪肯定也打不死黑熊,况且熊是国家级保护动物,非法猎杀是犯法行为,自己绝不能干。如果它受伤后朝大家奔过来,人群怎能跑得过它,有人会被撕成两半。他们两赶说:“不能打!不能打!”。黄校长一脸笑意,没有开枪击打,而且还不慌不忙地收拾东西。两个成都老师一看情景不对,爬起来就开跑。王一老师也不慌不忙,将地上的明火用尿液浇灭,才大大方方地离去。他们的胆量让两位成都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柯伦专门请教两人,何以不慌不忙,镇定自若,黄校长说:“黑熊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攻击人,想吃东西时,只是将你吓跑就行,不会故意伤人!说打也是吓唬你们的,小口径怎么敢打黑熊,况且距离那么远,够不着!”
受到黑熊的惊吓,大家打猎的心情并未受到影响,继续往森林中走去。深山峡谷之中,已经看不到住户,也见不到藏族老乡的身影。朱聪紧跟在格西老师的身后,他是神枪手,在他身边有安全感,还能看见精彩的猎杀场面。好处太多,就是要跟上他的脚步比较困难。格西身材高大,行动敏捷,朱聪只能尽最大努力跟上。树林里长满荆棘,到处是高大的杉树,视线很差,行走起来,非常困难。两人刚走到半山腰时,从密林深处,突然窜出一道黑影,转眼就不见了。朱聪根本没来得及看清动物样子,大失所望,格西老师眼疾手快开了一枪,但由于动物行动太快,视线也不好,没有击中猎物,让它跑了。格西老师在一旁不停地叹息,朱聪问:“那是什么动物?”,格西说:“是野驴子,跑得太快,没有击中!”。没有击中也好,非常有趣,两人循着猎物踪迹追了一阵子,什么也没有追到。海拔越来越高,行动越来越困难,加之野生动物的警惕性特别高,行动也非常迅速,要打中它们,不是业余猎人能够做到的。大家打猎的主要目的就是体验一下打猎生活罢了,只好从山上撤下来。
大家都很累,两位支教老师在路边大石头上坐着,晒太阳。格西老师不服气,要自己去追逐猎物。如果甩掉几个包袱,收获可能还要大一些,黄校长没人阻挡他,要求两人一起去,他们带着猎枪消失在了森林里。众人都不用为他们担心,他们两人都是藏族,浑身是胆,身体强壮。
王一老师也不堪劳累,坐到大石上,跟支教老师们一起晒太阳。柯伦看山对面的树林,树冠上立有一群白色野鸡,便问王老师:“那是什么动物啊?挺好看!”,他说:“那是藏马鸡!这种鸟长得红白相间,非常好看,肉质却不好吃,不像鸡肉,很难煮熟,高压锅压过也是绵啾啾的,难咬!一般人都不打它,格西老师也是不会打的!”。三人坐在大石高处,耐心等待,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受伤的野兽极度狂暴,见人就会攻击,站在大石上,被攻击的难度加大,他们才敢放心地聊天。在森林里行动,要特别注意自身安全,不然让自己受伤,甚至死掉,后悔也来不及。朱聪生在山区,长在山区,从小到大经历过的险情,也是数不胜数,自然不会把安全当儿戏,保护自己健康是第一位的。
等待了几个小时,太阳渐渐偏西,时间已经不早了,再不往回赶,走不出大森林是很危险的事情。随着太阳慢慢往下落,大家颇有点着急,担心起格西俩的安全,以及他俩可能遇到的危险。这时,他们回来了,打着许多猎物,有野兔一只,野鸽子九只,松鸡两只,斑鸠三只。看见他们回来了,大家都很高兴。松鸡是雄性,皮毛长得非常艳丽,朱聪拿在手里不住地翻看。
大家带着猎物,骑车回家去了。朱聪搭在格西老师车子后面,路上问他,都看见了些什么动物,他说:“看见了藏马鸡,猥子,野山羊,野生动物跑得太快,很难打到。要打中它们,最佳的策略是伏击,藏族老猎人打野羊,都是等候在野羊的必经之路上,选择一只野羊,一枪命中。我们在林子里走来走去,发出的响声很大,野兽早发现逃跑了,只能打一点小的松鸡,鸽子,斑鸠之类的小动物。打猎的学问可多了,我们和藏族老猎人比起来,简直差远了!”。听了后,朱聪感触很深,虽然只是体验一下,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藏区要生存,必须向藏族老乡学习,他们打猎的技术不一般,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真是名不虚传。
晚上,大家一起动手将野鸽子、野山鸡等,拔毛去内脏后,柯伦主厨先进行干煸,用大量辣椒炒,伴着土豆块炖成一锅。众人在一边聊天说话,等待美食出锅。
红烧野味,出锅的那一刻,香气四溢,让人口水直流。夹起一块松鸡肉吃在嘴里,香在鼻中。众人发出一片赞叹声,都说:“能吃到这样的美味,第一要感谢格西老师的枪法如神,枪枪命中,第二要感谢柯伦的厨艺,对食材进行精加工的本领高强,美味的食物才能吃进我们的嘴里。”。本来就人多肉少,就不够吃。让人感觉奇怪的事情,剩下的那只兔子被王一老师放在一边,没有一起加工,朱聪心里想,可能是留作下一顿再吃,也没太在意。
第二天,王老师仍然没去动那只野兔。晚上,朱聪和柯伦闲着没事,肚子里想吃东西,两人在厨房外的围墙下烧起一堆火,本想烤土豆吃。柯伦突然来了个主意,用刀子割下兔子的两个后腿,串起来放在火上烤。很快,烤肉的香味飘散在空气中,学生们爬在窗子边上看,眼看就要烤熟了,两人都几乎流出口水,眼看美食将要进口。这时,王老师从后面跑过来,黑着脸,柯伦问他话,也不答。突然上前,抓起兔腿往围墙外一扔,转身就走了。两位支教老师很惊讶,不知哪儿惹他生气了,愣在原地。他转过身来,指着两人说:“你们两个要记住,今天是我王一救了你们的命!”,说完,转身离去了,两位老师仍然楞在原地,不知何故,惹恼了王老师。偷吃两只兔腿至于这样吗?不至于吧!两人还是弄不明白怎么一回事。
两人商量了许久,不知道该如何解释,问题的关键是哪里触犯了王一老师,是因为没有给他说过?还是未得到他的允许便动用他的柴火,还是烧烤本身惹他发火了,两人很是为难,不知道如何解释。
柯伦和朱聪决定找他谈谈,他们推开王一老师的屋门,看见他还有点生气,柯伦问:“怎么生气了!有啥子话就直说嘛!大家都是朋友!”,王一老师才心平气和地说:“我是着急上火,态度不好哈!两位不要往心里去,我看见你们已经烤好了,就要往嘴里送了,你们或许不知道,兔子的身上有种寄生虫,叫做包囊虫,虫卵在普通高温下,煮不死,要加热到三百摄氏度才能煮死,人吃了后,卵就寄生在身体上,等到卵成了虫,人就没得救了。现在的医疗技术都不能治,必死无疑,唯一的希望就是早点发现,最好不吃有寄生虫的动物。从感染到发作死亡,前后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比慢性毒药还厉害!不是本地人不会知道的,所以我才说救了你们两人的命!”,因此,两位支教老师才知道王老师是为他们好,感觉这样才是真正的朋友。对于两位从成都来的老师,素昧平生,他们十多年以后的死活,他可以不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却直言相告,让人永远感激。
从此以后,两位支教老师对于吃东西格外谨慎了,不再那么好奇,见啥就吃了。看见别人吃,也不敢轻易吃,有些后果要发生在十年后,产生的后果是极其可怕的,生存最重要。
生活在高原上,要真正做到不杀生,几乎不可能。草地上只长草,动物吃草,人不能吃草,只有间接吃动物。牦牛、羊等在草食动物中体型较大,杀食大型草食动物,既能够养活人,又能做到少杀小动物,达到提倡不杀生,少杀生的目的。通过减少杀戮,来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高原生态脆弱,一经破坏,很难恢复。藏族在与大自然搏斗中,总结了许多智慧,采取了许多主动适应环境的做法,有些习俗,照汉族文化来看,感觉很难接受,如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等,试想如果他们都像汉族那样,每个儿子修一座房子,娶一个媳妇,光是修房子就需要砍伐多少木材,破坏多少森林,对环境造成多大破坏,做父母的,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操办这些事情,这是远非城里人能够理解的。人与环境和谐共存,是永远不变的主题,也是人类长期生存的需要。不深入学习,深入思考,难以明白这样的道理。
这段人生经历,让朱聪震撼,让他更多地设身处地为别人思考,只有深处此地,切实感受到现实环境,才能客观评价藏族人民的生存智慧,他自己对藏族人民的生存智慧一直充满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