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08|评论: 0

[泸州杂谈] “电梯吃人”的背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5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月26日上午,湖北荆州某商场内,30岁的年轻妈妈向某牵着3岁儿子搭乘扶梯,就在她踏上电梯顶部接近楼层的踏板时,踏板瞬间翻转。危险关头,母亲将儿子托举出了险境,自己却迅速被电梯吞没……身处原本熙熙攘攘的购物天地,谁能想到,生与死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

  当仿如惊悚默片的监控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观者无不心痛,虽则伟大的母爱让人感动,但一个鲜活生命的骤然消逝更让人倍感悲怆。惊愕之余,不安的舆论情绪迅速淤积,对事故的突然触发充满疑问。

  舆情旋起,当地调查组将这起悲剧定性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既然是“责任事故”,那就是所谓的“人祸”,必然有需要追责的责任方。在后续的调查报告中,调查组厘出四大事故原因:前沿板与盖板之间连接出现松动,是直接原因;当事商场及工作人员处置不当,是间接原因;涉事电梯质量问题,是主要原因;设备运行维保疏漏,是次要原因。

  由此可见,无论是直、间接,抑或主、次要,调查报告明确了一点:这起事故的发生不是某一个原因的独立作用,而是多个环节的接连失守。

  也正因此,不少人都感慨,“这是一起本有可能避免的事故”。如果我们深思其背后……如果前沿板与盖板之间的螺丝拧得够紧、如果工作人员发现问题后及时停止电梯运行、如果电梯设计更加合理、如果电梯维保足够规范……上述中的“如果”哪怕出现一个,这场悲剧的结局也许就会改写。

  可是,现实并非可以涂改的剧本。事物的发展,注定是偶然中蕴含着必然,航空界的海恩法则再次应验。

 看看网民的调侃,纷纷拍摄经过电梯踏板时的搞怪视频:镜头中的乘客如履薄冰,像极了战时的扫雷者,让人哭笑不得。或也由于新闻热点的搭车效应,这两日有关电梯事故的新闻也层出不穷,那这是否意味着“电梯惊魂”已成常态?恐怕未必。

  实际情况是,我国每万台电梯的事故率和事故死亡人数,这两个相对指标一直在下降。据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我国共发生48起电梯事故,死亡36人,每万台电梯事故率只有0.10。

  一窝蜂地狂嚼舆论热点,时常会有一叶障目的效果。不管是网络狂欢,还是媒体聚焦,在人命关天的非常时刻,大家总习惯迸发出人人自危的紧迫感。奈何,早有先例验证,激情的舆论也是健忘的,待下一个热点到来,如今有关电梯安全的火热讨论必然消解,甚至无踪可循。

  事到如今,舆论似已无须再去怀疑官方问责的后续行动,扼腕之余,对于大多数的旁观者而言,需要做的是摆正姿态,用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亡羊补牢,如何再一次从容地面对无处不在的电梯。

  一切文明或者科技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民众安全感为代价,同样,在享受包括电梯在内的现代科技时,胆战心惊不是值得称道的用户体验。而一个连搭乘电梯还需要熟背安全指南的社会,则一定不会是一个幸福和谐的地方。

    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守护发展成果的主角也是人。我们常说,对于雪崩,每一片雪花都难辞其咎。置身现代生活,没有人可以远离公共设施而独善其身,参与不同社会分工的你我他,都是广义概念下彼此的安全守护者。

  乘客安心使用,背后的各级责任人恪尽职守,才是电梯的正确搭乘方式。

  易卜生有言,“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是的,社会的正常运转,依仗所有责任人的各司其职。尤为重要的是,这种高度负责的专注力应该潜移默化于所有人心间,何时何地都要与侥幸绝缘,不能以急躁的热点转移而游离,莫成了悲剧健忘者。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