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区域】
千百年来,凉山彝族聚居地区都有火把节,主要分布在“所地”、“阿都”地区的布拖、普格、金阳、昭觉、宁南、会理、会东、德昌、西昌等县市的彝族村寨。其中,布拖县的拖觉区、衣某区、西溪河区和普格县的小兴场区、西洛区、洛乌沟区、螺髻山镇等的彝族村寨的彝族火把节传承最为完整。
布拖县彝语称“基那布特”。相传很久前,阿基部落翻山越岭来到松林成海的坝子居住,后人称阿基部落居住的那片松林叫“基那布特”。清宣统元年(1909)采用“布特二字,音译为“布拖”,沿用至今。普格县彝语称“日诗普基”,是远古时代彝族先民“日诗部落”迁徙居住的驿站。布拖县、普格县的彝族土语属彝族北部方言区的“所地”次方言,又称“阿都”方言。布拖、普格自古相邻相连,从北宋到南宋布拖、普格为大理国建昌府“阿都”部住牧地域,后人称布拖、普格方言区的彝人为“阿都人”。“阿都”地区是彝族传统文化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区域。彝族火把节的传统也最为完整而隆重的传承下来。
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习俗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浓郁民族特色的世代相传的盛大节日,历时三天三夜。是曲型的按照民间传统习惯的固定时间和场所举行的传统的、综合性的节日庆典活动。
一、火把节起源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天神恩体古兹派斯惹阿比现人间收租,时值青黄不接,人们哪有什么粮食交租还债,斯惹阿比的行为激怒了人间英雄赫铁拉巴,他决定和斯惹阿比比赛摔跤,赢得免交租债的机会。
那天,赫铁拉巴设计,让阿妈拿“铁饼铜饼”招待斯惹阿比,把他吓跑躲进空心大树里,被赫铁拉巴追上拔起大树摔死,天神为了报复人间,放“天虫”吃光地上的庄稼,就在这天,赫铁拉巴,带领人们燃火把烧光“天虫”,取得了抗天胜利。从此人们为庆祝这一胜利,便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久而久之,世代相传,便形成了今天的火把节。
二、以火色占农,祈求丰收
以火色占农,祈求丰收是火把节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方面古籍记载较多,明李中溪《云南通志》载:“六月二十五日,采松明为火炬,照田亩,以火色占农。”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云:“六月二十五日,乡民聚火把节于田间,和以草杆焚之,以祈丰年”。凉山彝族举火把在屋子内和庄稼地里绕行时,口中念道:烧掉一切不吉之源,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上述可见,火把节的产生是与火崇神的原始信仰和农耕祈年紧密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