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519|评论: 27

寻找荆楚最美丽的乡村——祝家楼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5 10:32 | |阅读模式
湖北省叫祝家楼的村子有两个,一个在红安的华家河镇,另一个在通山,在河南距离红安的祝家楼不远的信阳也有一个祝家楼村,我这次去寻找的是红安的祝家楼,该村祝姓祖先于明末清初由江西迁移至此。村落坐北向南,依山傍水红安祝家楼古民居群以巷道为单元,既相对独立,又户户相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关系在建筑布局上的反映。
三个祝家楼村的地理位置在地图上看,说不准真还有点联系呢。
2月18号买了汉口到红安的火车票,是19号晚21点36分的,红安火车站离县城很远,在一个名叫八里的地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3 |
从红安县城到华家河镇沿途都可以看到古老民居,但是都没有宏村、西递村那样的规模,不知祝家楼是什么样,只想快点踩早点到。
白天里骑行自然比昨天黑夜里心情放松得许多,我采取如此灵活的旅行方式,得益于我天生方位感好,享有“活地图”雅号,在省内去某个地方基本上可以不用带地图。
可惜一路上油菜花没完全开放,没办法油菜花正开放的时候有其他安排。从上面图上看,过了华家河镇往禹王的方向走2公里就可以到祝家楼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3 |
前往理由一:祝家楼古民居

今天我们看到的祝家楼古民居,时光则追溯到明朝洪武年,据祝氏家谱介绍祝家楼的祖先也就是距今600年前,从江西省南昌 迁到老君山脚下。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明朝和清朝时期,红安麻城两地都是当时的移民之乡,很多四川人的祖先都是从湖北也就是红安麻城这个位置移民过去 的,然后再由江西移民百姓到湖北。在那个时期祝家楼人的祖先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到了现在的祝家楼村的位置。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3 |
下火车的时候已经是夜晚10:40了。好在我在高桥镇江家店有个朋友,出发前几天已经联系好了,19号很晚会去麻烦他的。红安火车站是一般人不可想象的,出了站伸手不见五指,到高桥江家店要骑行二十八公里,晚上一点月光都没有,从火车站到高桥江家店,需要经过八里、觅儿寺两个集镇,过往的汽车不多,车速都很快,一个人在黑夜里骑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从江家店的朋友家里醒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完成了口脸的洗漱,不敢多麻烦人家,扯了一大堆理由跟人家道别,为了是早点赶路。在镇上点了碗稀粥喝下,寻找祝家楼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其实我属于经典型的自虐+自抠型的独驴。
压缩旅途开支对我这位收入不高的独驴来说是不可逾越的现实,每当在朋友面前津津乐道我的旅途生涯时,如何拍得美PP和如何省钱秘笈似乎总会成为他们讨论我寻找荆楚乡村之行的话题,当然每一次新旅程总会有新的话题。
一个小时就到了红安,这是红安的中百仓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4 |
祝家楼跟其他鄂东民居最大的不同在于村周围修建了一道城墙,因为当时祝家楼子民们在外面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黄安这个穷地方显得那是相当的阔绰,为了防御外面土匪对村子的骚扰和抢掠,用石块修建了很高城墙并设专人看守,可惜的是文革期间,围山造田、围湖造田把石块都搬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仅仅是很矮的围墙。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4 |
走到村后的山坡上,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北面背靠大君山,村前一个水塘,祝楼右边有一条华河而过,左边有一条路,这不就是五行风水学中所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吗?他们的祖先之所以选这块土地作为他们的生息之地,或许是懂得风水学说中的阴阳平衡吧。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3 |
这是下马石,石头背后透出当村子主人的达官显赫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4 |
一幅幅美丽的雕刻代表祝家楼祖先们对生活美好寄托,他们把棺材奉在阁楼上,让子孙们记住要好好读书,将来好“升官发财”啊。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3 |

屋内的建筑式样相当考究,从第一代的祝氏人祖先从江西南昌迁到此地,已有21代传人了,从明朝起有很长一段时间内祝家楼的子民们“混”得相当的不错,无论是在黄州府还是在武昌府,都有人当地在教育界当官。由于中国人大脑中存在着“光宗耀祖”“荣归故里”儒家思想,明清时期祝家楼的子民们发奋读书在外面当官挣钱,积累一定财富后就拿回来修房盖屋。

村长带着我到村子转悠,跟我介绍祝家楼村沧桑的历程,这是第一代祖先在这里耕种生活的地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4 |
祝楼古民居中木雕、石雕都比较有特色,点缀在门、墙、窗、橼、宗祠牌坊上,都有大几百年的历史,如何没有那场十年浩劫,保留下来的雕刻会很多,只可惜……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4 |
古宅中一般都有天井,可以保证屋内的采光充足空气流通,又要让雨水不外流来图个吉利。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5 |
黑与白是祝楼古民宅中两种主要的颜色,高耸的马头墙能让人体会到祝家楼人过去的荣耀,我没有去过宏村和西递村,但我可以想象祝家楼规模上比其会小得多,但祝家楼原始的、去商业化的元素无疑会更多些,深入村中才能感觉浓郁的荆楚文化凸显出来,这里的民风依然是那的纯朴,我这位素不相识的武汉客,到谁家都是一杯沁人心脾茶水端上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5 |
筑房用的石头构件,也被雕上了花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8 |
只要你去了祝家楼,随意地走在村子里的某条小巷里,静静地体味刚才喝下去祝家楼人自己种植的茶泡制出来的茶水,随意找一位老者,他们操着浓郁的红安土音,跟你讲述祝楼人在明清、民国、文革时期发生的许许多多。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8 |
前往理由二:古巷

祝家楼村中的古巷,只有幽深绵长和青砖杰瓦,年青人都出外工作,如果发了迹后再不是回乡修房建屋光宗耀祖了,早春的寒意下祝楼古巷,显得很冷清。这里没有周庄成串的红灯笼,这里没有小资们来光顾,却也撩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8 |
这些旧书老人还经常拿出来翻翻,保持学习先进性上,这位九旬老人无疑是村中的学习楷模,这位长者喜欢看历史研究地理,他称所幸“破四旧”时,这些旧书通过到处转移的方式得以保存下来。
祝氏族谱全书都保存在他的家里,只可惜的是现在红安文物局将祝氏族谱借去,该局在研究明朝清朝民国时期红安历史沿革中,将祝氏族谱作为考证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文档资料。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8 |
建筑布局为3条平行巷道构成,每条巷道住有居民5—7户,共有大小院落30多座,房屋300多间,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9 |
墙上的洞其功能是排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9 |
如果不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省文物局下属的黄冈市文物普查队的及时发现,或许人们还会把祝家楼的古朴当作是落后。红色县携第一将军之乡盛名打红色旅游牌,以天台山老君山为框架的绿色旅游牌,再以七里坪的长胜街、八里湾的吴氏宗祠、华河祝楼为主线的神秘古宅旅游牌。红安旅游经济不可限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39 |
祝楼祠堂被“青年民兵之家”这些文革产物给覆盖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