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台县花园镇涪城村的何华蓉,认识她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这名个子不高,身材瘦弱的普通农村妇女,凭借着“勤劳方能致富”的信念和一股吃苦耐劳的劲儿,成为了全村有口皆碑的“能干人”。
勤劳致富 几分地变11亩“黄金田”
何华蓉1998年嫁到花园镇涪城村时,婆家只有一间烂瓦房和几分地。婚后第二年,面对家中年迈的老人和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女儿,何华蓉毅然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跟着婆家人学起了麦冬种植。
“这种麦冬的手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能到我这儿就失传了呀!”何华蓉说干就干,一边跟着婆家人学着种植麦冬,一边不断和其他麦冬种植户交流总结经验,经过多年的努力后,终于从“门外汉”变成了麦冬种植的一把好手,经她手种出来的麦冬总是颗粒饱满,色泽纯正,每年都能卖个好价钱。可是,由于种植面积有限,家里的经济收入总是有限。
一次,何华蓉发现有一块近3亩的土地没有人耕种,田间荒草丛生,这让她心中萌生了扩大麦冬种植面积的想法。和家里人商量之后,何华蓉果断承包下了这3亩土地,全部种植上了麦冬,当年便获得了大丰收。有了成功的经验之后,何华蓉又陆陆续续承包了村里许多因村民外出打工而荒废下来的土地。
何华蓉与工人们一边聊天一边插麦冬苗
“那么好的土地荒着实在太浪费了,他们外出打工挣钱,我就把他们的土地承包过来,全部种上麦冬,既能顾家又能挣钱,哪里不好?”现在,何华蓉已经承包了11亩土地用于种植麦冬,成为了花园镇数一数二的麦冬大户。
自产生态肥 “保证麦冬品质是第一位”
自从2010年 “涪城麦冬”获得国家质检总局认证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一金字招牌后,名声远扬,身价也逐渐提高。每年,何华蓉种植的麦冬都稳赚不赔,前来收购的人,对何华蓉家的麦冬都持有高度评价。
“不管什么情况,保证麦冬的品质是第一位,这样不管市场行情怎样,我家的麦冬都能卖个不错的价钱。”何华蓉介绍说,为了保证麦冬的品质,她家的麦冬几乎不用化肥,而是使用来自家里养猪场的“天然肥”,”之前花6410块钱买来的化肥,现在都还剩了一多半在那儿,除了最开始使用一点化肥之外,我们基本都是使用天然的肥料,这样,不仅土地不会板结,麦冬的品质和收成也会好上很多。”
何华蓉今年新买的小猪已经长到50斤重了
原来,有了多年的种植经验后,何华蓉意识到肥料是麦冬种植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于是,她便在家里的后院建起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每年都会饲养200多头猪,这里每天产生的粪便,就是供她家麦冬使用的生态肥。这样一来,不仅麦冬的品质和收成更好了,养猪场每年也能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这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抛开收入多少不说,至少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有人照顾,不会有什么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说到这里,何华蓉脸上满是幸福的笑意。
猪圈每天都保持干净的环境,也没有难闻的气味
如今,尝到甜头的何华蓉心思不止花在麦冬上,也花在了养猪场之上,今年,她便准备再多喂养几十头生猪,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何华蓉说,待到农闲时,她还要给自家养猪场装上监控,实时观察猪场的情况,科技化养殖。
好名声确保好价钱 今年麦冬收入或超20万
何华蓉的家在2008年经过重新修建,如今已变成两层楼房,眼下在楼下的院坝里,则已堆满了麦冬苗和麦冬根,堂屋内也整齐的堆放着和着泥土的新鲜麦冬。
何华蓉家门口堆满了麦冬根和麦冬苗
“这些麦冬我准备明天淘干净后就开始晒了,麦冬用煤炭烘干不好,对人身体有害!”何华蓉说,每年到了麦冬收获时节,为了保证涪城麦冬的好名声,花园镇的领导干部们都会不定时的查看,严防有人用煤炭烘干麦冬,破坏麦冬品质。“他们有时候深更半夜都会挨家逐户的检查,所以我们花园的麦冬都是在太阳底下晒干的,天气不好的时候也是用电烘干,不会用煤炭来烘,这样就保证了我们涪城麦冬的品质。”
何华蓉告诉记者,今年麦冬价格相对比较平稳,晒干的麦冬好的可以卖到50、60元/公斤。“地里还有麦冬没摘完,今年麦冬的总收入现在还没法说,但应该能够超过20万元。”
在新农村的热潮里致富 累并快乐着
何华蓉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做好早饭后,便要开始打扫猪圈。这样的生活虽然辛苦,但何华蓉却是快乐的:“每天早上打扫完猪圈,我都要上楼洗个澡,然后穿得干干净净的送孩子去学校念书,送完孩子,我再去麦冬地里干农活,虽然累点,但是心里满足。”何华蓉说,如今农村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虽然苦点累点,但是很充实,而且看着家里经济条件一年比一年好,亲人也都在身边,心里也踏实,“偶尔闲下来,我还会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跳下广场舞!”
三台县花园镇涪城村是省新农村示范片,新农村建设的热潮让这里的人民看到了增产致富的新希望。近年,在政府的技术帮助下,涪城村发展了百亩麦冬示范片,还在麦冬地里发展立体高架蔬菜,又给群众增添了一项增收项目。田间渠系和生产道路的改造,让产业发展更加科学规范。
花园镇涪城村成片的麦冬地
“每年3月到10月都是这样忙过来的。”每年3月,麦冬丰收后,随即就会种上麦冬苗,所有的工作结束就已经到了10月份。大半年时间,何华蓉都在快乐的忙碌着,忙着播种,忙着收获。她的丈夫李云松也在近年慢慢结束了打工生活,“看着她一个人忙里忙外的,回来搭把手,现在我们村经济这么好,没有理由不留下呀。”
李云松指着自家麦冬地说:“你看,这麦冬地里通路、通水,上面的空间还可以合理运用,麦冬地里还穿插种了些玉米苗,这些东西的收入都比我外出打工的钱要多。”
女强人怀揣更大梦想
小瓦房变成了两层楼房、几分地变成了十几亩田地、300平方养殖场……十几年的光景,何华蓉用自己的勤劳改变了家庭生活状况,可是,勇于拼搏、敢闯敢干的她并不满足现状。
“我还打算承包几亩地,我打听过了,有些地的主人出去打工去了,我准备继续去开垦。”何华蓉说,她打算再拿下几块地,多种点麦冬,“村里还有好多有干劲却没找到合适工作的人,我准备邀请他们来我家帮忙,大家一块儿致富!”
“听说政府准备发展麦冬食品加工,准备加工一些以麦冬为基础的饮品和食品。”何华蓉告诉记者,她以后会考虑搞一个小型的麦冬食品加工厂,用自家种植的麦冬,做成食品进行销售。
从“门外汉”到如今的麦冬种植大户,何华蓉总是设定梦想,完成梦想,脚踏实地的让自己家人过上小康生活,如今,何华蓉有了新的目标,她又开始忙碌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中国麦冬交易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