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支柱,对战争进程和结局产生了举足轻重影响 中国战场之所以被誉为“东方主战场”,还因为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显示出重要的战略价值,各主要国家都从中国抗战中收获过重大的战略利益。日本的战略构想,是迅速迫使中国屈服,再利用中国的资源,实现其北进和南进的扩张野心。但是,中国的长期抗战打破了日本的如意算盘,中国战场成为日本扩张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 1939年9月欧洲战争的爆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英法面临的国际环境极为严峻。事实上,日本确曾视欧战为难得的战略机遇,但是,面对中国战场的沉重负担,日本不得不按捺住趁火打劫的强烈冲动,宣布“集中精力解决中国事变”。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才在东方对英美等国开战。 日本始终把北进进攻苏联作为侵略扩张的主要方向之一。苏联对日本的战略企图极其担忧,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捆住日本的手脚。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东西方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之后,如何避免与德日的两线作战,就成为事关苏联安危的战略难题。1938年7月和1939年夏季,苏联与日本曾在张鼓峰和诺门坎地区发生局部武装冲突。这两次冲突之所以没有扩大升级,重要原因在于日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在对苏联用兵上受到很大限制”。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反法西斯战争走到了又一个关键时刻。战争初期,苏联在西线屡遭重创,对日本乘机从东线夹击的担心达到了极点。面对难得的北进良机和德国的强烈要求,日本却有心无力,表示“在中国使用的兵力很大,北进对苏开战实际上办不到”。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崔可夫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之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因战争准备不足,曾节节后退。日本虽然暂得上风,但却无法做到全力对美作战,其战争力量被一分为二,即海空力量主要用于太平洋方向,陆军主要力量用于中国战场。中国的持久抗战大大减杀了日本对美英作战的能量,美国因此很快稳住阵脚。1942年初,日本曾将攻占澳大利亚和印度提上议程。日军参谋本部认为,攻占澳洲需要至少12个师团,要想抽调这么大的兵力,势必大幅缩减在华兵力,从而难以维持中国战场的局面。攻占印度也因同样原因不了了之。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战争进程就会是另外一种状况,大批日军就会转而用于其他方面,日军可以毫不费力地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到中东。 中国抗战确保了同盟国“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先欧”意味着美英苏的主要力量将优先用于欧洲,没有中国战场抗击百万日军,盟国就要把相当大的力量用来对付日本,“先欧”也会因缺乏先决条件而难以贯彻。“先欧后亚”符合同盟国的整体利益,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将继续承担起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责任。这对一个国力羸弱且血战多年的国家而言,必然要付出更大的牺牲。惟其如此,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显得弥足珍贵。【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