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先给大家讲讲学校自主招生的内幕吧
1.收报名费,一般是20—50元,不入帐,单独开支,各位家长可算算,让你气愤了吧。 2.考试完后,可免费录取的(所谓上线的)一般不超过50人,应该比一般的名牌大学录取线都高,让你摸不着头脑了吧。 3.试问现在上面给每个中学的统招名额是多少?为何能招这么多的择校生?班额为何如此之大(有上百的),你的孩子在里面可能气都透不过来,能好好地学习吗?现在的学校全是火箭班、实验班、奥数班、重点班,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普通班,让你眼花了吧。 4.南充的教育质量大家有目共睹的,高考、中考一结束,哪家学校不是自己在庆祝自己,吹得你搞不懂。比如有学校说他是第一名,另一家也说是,可能就是有一家是真的,另一家是除去什么复习生啊自己是第一什么的,名次占位同此理。让你糊涂了吧。 5.不要以为花钱进入了**学校就保证了子女进入了好的大学,我敢肯定他一定不会和你签保证合同的!为何现在的学校总想评国重、省重、市重,因为这样的称谓现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代表他们的教学业绩而是代表他们有政策收你更多的钱!你被忽悠了吧。 6.如果你子女进入了这些学校,想想吧,投入的不会少,潜规则太多,不好表述。只想说一句,摸摸你的钱包,又瘪了吧。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查看全部评分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是我真重要的感想!!!
重要的是家庭、自己接触的圈子(社会)才是最重要,当然一颗上进的心必不可少
我也想我的孩子有快乐的童年,我也想他能自由地飞翔。
只是,他一旦脱离父母的庇护,外面的世界,也会给他快乐地工作快乐地成家快乐到永远?
我也心痛孩子,我尽量让他快乐一些自由一些。如果硬要跟别的孩子比,他可能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目前的教育体制,不太可能让孩子自由发展。除非,父母已经挣下一份家产,令他在有生之年不为生计发愁。否则,他只能靠自己去挣得他那份安身立命天地。那么,现在给他找一个好学校(相对),应该是首选的捷径。
你是被忽悠的人之一,你的想法是绝大多数家长共有的,正是你这一善良的思想,被这个社会所利用
孩子的发展当然是父母第一所考虑的,但是,我们所给予他们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好的环境(相对好的学校),更应是风雨交加的社会
袁隆平似的快乐,不是常人就能做到的。他那是大义。
如果,我的孩子能成为名垂青史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要吃的苦头不会比当年袁隆平吃的苦头少。
我想,他能成为快乐的平常人——那就是最好的了。
相对较好的学校不是没有差生,相对较差的学校,不是不能培养出栋梁,不仅仅是学校硬软件的差异,还有自身的努力(这个更重要)。
这个帖子应该直接置顶!
初中阶段,学习习惯和品行养成最为重要。东选西选,下作了家长,辛苦了孩子,还有搞肥了谁谁,对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在的益处呢?
告诉大家两个南充人成长的例子
一是南部任志峰,目前为全美终身授,美国布法罗大学纳米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他是在大队(村)小学,石泉公社(乡)小学,大桥区中学一路读过去的,包括大学,念的都是四川农机学院(现成好像已经改了)。
二是三军医大的邹全明。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近研制成功胃病疫苗,填补世界空白,将如袁隆平一样造福人类。他是在西充李桥乡念的初中,西充太平中学念的高中,川农读的大学。
劝劝家长,社会就是金字塔,塔尖只是少部份。
好帖!强顶此帖!真的很可怜中国的父母们,值得深思这个问题。有孩子的父母你们算没有算挨了多少黑钱,在今天对学生的投入、产出严重失衡的教育产业要理智的思考了。在此把一个大学的毕业生写的一幅楹联赠送给家有学生的坛友:
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生生不息
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
横批:
愿读服输
对了老翁还想说一句--
一个女的打一个老的,论坛里可以掀起轩然大波。而这个帖子呢?它的社会意义难道不比打人帖?它的快捷难道不比打人帖?
冰火两重天!
谁是“小升初”乱象受益者?2008年06月13日08:08
新华网 姜文来
有人说小学生的家长最累,此言虽然有失偏颇,但也说出了小学生家长的辛酸。无论是进入名校的“成功者”,还是最后被迫参与电脑派位者,每个孩子的家长都有一把辛酸泪,其主要原因便在于“小升初”的“乱”。 乱象一:名校招生没有统一的入学标准,收与不收主动权都在名校,有的学校看中奥数成绩,看获奖级别,有的学校在自办的培训生中招生,有的学校既看奥数成绩和各种证书,又要进行选拔考试。结果好多孩子,考完这个学校考另一个学校,简直成了“考试专业户”。 乱象二:名校选拔学生过程就犹如“地下党”在工作。由于“小升初”选拔考试遭到明令禁止,一些名校组织的考试便偷偷进行,提前进行者有之,晚上考试者有之,考试与录取就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学校和家长单线联系,都是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神秘异常。 乱象三:升学犹如买彩票。买彩票能否中奖,主要看运气,今年推优入学就像买彩票一样。由于推优入学的人数多于名校的招生计划,许多学校采取摇号的方式来决定是否录取,将推优的孩子与家长推入“博彩”的境地,摇号如愿者犹如范进中举,高兴异常,没有中彩者犹如落榜者,慨叹“运气不佳,命不好”,对孩子和家长造成很大打击。 乱象四:孩子家长疲于奔命。家长忙于带孩子参与各种培训班,获取各种证书,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比赛。孩子没有休息日,童年的珍贵都奉献给了培训。 …… 如此众多乱象,究竟谁是获益者呢? (1)有关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作为管理者,为“小升初”做好服务,既是其神圣职责,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现在一些教育部门已经被相关利益所缠绕。名校资源有限,想进入名校的学生却是多不胜数,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不同形式的选拔和择校费便成了许多学校的选择。举例来说,如果某校可招生的名额有100人,50人免费入学(一般是通过不同途径选拔的尖子),50人通过择校费进入门坎,目前北京某区的最低标准是3万元/人,有的学校高达十几万元,有关教育部门便可从中收取此择校费(官方称为“捐资助学”)。 (2)名校 名校是“小升初”孩子和家长心中的神殿,主要体现在教师素质高、生源好、升学率高,能够进入便预示着美好的前程。凭此优势,各名校开办不同形式的培训班,一方面可以为自己培养更好的生源,另一方面也收取相当的培训费。粗略估算,每个学生培训一年的费用在5000左右,如果培训300学员,毛收入就是150万元,实际上还不止这个数字。收取的择校费是名校的另一财源,拿出一定的名额通过收费来开源,如果收费生是两个班,每班按40个学生,每人按3万元收费计算,则收费高达120万元。 (3)社会培训机构 近几年来,有关小学生的社会培训机构蓬勃发展。“小升初”需要各种证书,社会培训机构就及时满足这种需求,开展各种证书的培训、考证工作。今年特长生入学异常火爆,有关特长的培训就立即热火起来。特别是一些社会培训机构还不满足于仅仅进行培训,出现了和名校“联姻”的趋势,成为名校的助手,为名校选拔人才。名校和培训机构的联姻,使他们获得了“双赢”的效果。 (4)民办初中 民办初中为解决优质资源短缺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民办初中收费不低,但由于其师资水平高,办学理念先进,升学率高,它们在北京的“小升初”激烈竞争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已经涌现了几个口碑很高的民办学校。今年推荐入学,为民办初中增加好生源提供了机遇,那些推优而没有“中奖”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民办初中。那些没有其它门路的好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在“小升初”过程中也选择了民办初中。 “小升初”时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应该是人生最具幻想最具浪漫的时刻,但现在的孩子已经过早地失去了童年,他们承担了过多的压力,趋于早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笔者呼吁相关机关和部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遏止“小升初”中出现的乱象,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也给孩子一个公平发展的机会!
消除名校效应小升初才能平和
2008年04月10日 09:11
新京报
如今的人们几乎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家长真累。不同的家长,操劳的内容可能不尽相同,但为孩子的入托、入学奔忙,却是极其富有“共性”的劳累。 把孩子培养成材,不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建立在人性感情上的基本需要,让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于是上名校就成为家长们殚精竭虑要做的“大事”。
全民追求名校的弊端,在此无需赘述,如何让更多的家长能平和的让孩子入托、入学,也成为教育部门的关注的重要问题。比如,在今年的北京“小升初”工作中,又加入了“推荐入学”,而教委官员还专门对此解释说,推荐面向全体学生和学校。为学生和家长减负的目的显而易见(《新京报》4月9日)。不过,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管是划片还是推荐,只要学校的差距存在,家长们择校的冲动就会存在,没有明面上的择校,就采取地下的或打“擦边球”的方法来择校。因此,尽管这些年针对择校问题的政策出台了不少,但家长们择校的压力和动力却不见得有丝毫的降低。所以,若要真正减少家长们的择校冲动和压力,真正可行的措施在于消除中小学当中的所谓名校,在投资和基础建设方面一视同仁,对弱校给于适当的倾斜,在一定区域内,实施校长、老师的轮流制度,逐渐减少学校之间的差距,让家长们看到,孩子到哪个学校上学,机会都是均等的。若能如此,家长们何需操心孩子进哪所中学,孩子们也不必为了入学和升学而耗费大量精力了。
再看再顶此帖,我虽然没有子女读书了,但是一届小升初就可以搅动一个城市,很多的问题是不是值得好好的思考一下呢?希望能够看到就读书问题有切中时弊的好帖出现。
云儿兄很有见地。
可乐收藏起来给老婆看看,改变一下她对孩子的教育观!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Ctrl + Enter 发送] 在APP内通知他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