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叫马小清,高峰乡新农村人,平昌县盖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我汇报的题目是《点“绿“成金 小康路上栽起“摇钱树”》。
2008年,我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就一直在广州、深圳、福州等外地打拼,先后曾在《新快报》、《南方都市报》工作,2010年又回到成都从事起药材经销。在外打拼,但每年春节我都会回到家乡——高峰乡新农村,给故去的爷爷奶奶上坟。
近些年来,我每回去一次,心情都会沉重一分,儿时的记忆中热闹、富有生机马家湾,路径上的荒草是一年比一年高,湾里是一年比一年冷清。偌大的马家湾就剩下两位老人居住了。儿时的伙伴去了哪里?一打听,他们都背井离乡在外地打工。他们告诉我,家乡没产业,靠传统的方式耕种,收益低、经济不好,要想生活得好点,就必须要出去务工。又一年春节回家,恰遇子孙在外为生计奔波不能照顾、住湾里年近80的老奶奶自己到井边提水,颤颤巍巍,仿佛一阵微风都能吹倒……给了我心灵极大的震撼: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我是不是该为他做点什么呢?
我萌生了想法尚未行动,妈妈却行动开了。妈妈黄仙琼,算是我们那一方的“女强人”,爸爸教书,妈妈一人干过长途客运、也跑过短途客运,还做过工程承包过工地。2012年,巴中市实施核桃产业“双百工程”,平昌县规划在高峰片区规模种植核桃,妈妈发现流转撂荒土地合理整合、有效利用,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于是她毅然在家乡新农村流转了300多亩土地,再次创业种植核桃,点“绿”成金,栽起了小康路上的“摇钱树”。
2013年年中,我回家看望妈妈并顺便“检阅”她创业的成果,发现村里不只妈妈一人在种植核桃,但都规模不大。更为恼火的是他们是各自为阵,东家施药西家不施,害虫纷纷飞向了西家;西家施药东家又不施,害虫纷纷又飞向了西家……增加了成本灭虫效果还不好。我问妈妈为什么不组织起来要施药就统一施呢?妈妈反问:谁承头去组织?妈妈年轻时能干,但现在毕竟50好几,老了,承不起这个头了。并开玩笑说:你回来承这个头吧!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妈妈的话烙在我心里了,回成都后老是这句话。利用周末,我考察了成都周边的农业产业,惊讶地发现原来农业产业也可以做得这么的好、也可以这么有“钱”途。思前想后,我试着给妈妈打电话说我也想回家来同她一发展农业产业。妈妈说,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有知识、有见识的年轻人来,妈妈老了,文化也不高,又缺见识,真需要一个年轻的帮手,你哥哥对农业产业不感兴趣指望不上,你愿意回来,妈妈就太高兴了。
妈妈的话给我吃下了“定心丸”,但当我向朋友们说出我的想法时,立即遭到了他们一致的反对:你在成都还缺啥?事业顺、生活好,朋友还多,人往高处走,你又何必“水往低处流”要回到那山旮旯发展?不要太理想主义了,要知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回到家乡,乡邻们也觉得我不可思议:你细皮嫩肉的来搞农业,能搞出个啥名堂?但我回来了,我知道做农活我肯定不在行,但组织大家一起发展产业、为产业发展找市场我肯定在行。农业产业发展不缺干农活的人,但缺组织的人、跑市场的人,这正可以大展我的拳脚。
回到家乡,在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帮助下,我逐渐联合起同村和周边村种植核桃的134户村民,在2014年初,组建起平昌县盖山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社员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负责种苗、化肥、技术指导和销售。
合作社成立不久,就遭遇到一场严重的危机。去年春天,合作社的核桃苗长势喜人,绿绿的,嫩嫩的,看着让人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可虫灾却突然袭来,不知名的小虫子专拣嫩芽吃,合作社立即组织人员喷药杀虫,谁知施药后虫灭了,幼苗“垂头丧气”,此情此景,叫人心急如焚。我们只得立即向县林业局求救,正好省林科院的专家也在平昌,林业局的技术人员和省林科院的专家来到现场指导,详细给我们讲解了核桃种植、核桃施药的相关注意事项和技术知识,挽救了这批核桃苗幼小生命。核桃苗保住了,但这件事让人后怕,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合作社先后组织技术人员和社员到广元市朝天区、云南、贵州等地考察学习,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聘请本地有一定经验的农民从事核桃田间管理,同时还上网查询学习核桃种植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合作社成员的能力,组建起合作社核心技术力量团队。
合作社“查漏补缺”,在社员们种植的核桃空缺处,逐渐补植起核桃苗,让核桃种植基地连片成整。合作社开始了核桃基地的扩面,逐渐流转到土地1100亩,种植起核桃苗3万余株,如今棵棵“摇钱树”长势良好,最早种植的一批明年就会挂果,丰收在望了。
核桃树栽上了,到挂果会有3年的“空挡期”,这期间合作社社员的收益从哪里来呢?我思索着这一问题,目光盯上了巨大的林下空间。我思考着:核桃喜阳,不能种高秆植物,但林下套种矮株的中药材、蔬菜、豆类,不仅有利于核桃管理,而且还能实现以短养长、大幅度增加合作社社员的收入。
我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通过比对,考虑到合作社的技术力量,我们决定林间主要套种蔬菜。但怎样种植蔬菜,我与合作社的社员们因观念的不同,今年春天,还是爆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我主张蔬菜种植目光最低限度也要盯向周边的县城,品种不再多上,但要规模种植,从节约生产成本考虑,林间套种几百亩南瓜,以后产品可以销往周边城市。“种几百亩,吓人把煞的!高峰场哪销售得完啊?就是销售到周边的响滩、西兴、龙岗嘛也不一定销售得完嘛!”合作社的社员们纷纷摇头表示反对,主张种成“杂货篮子”,“这样不好卖吗可能那样好卖噻。”
我告诉他们,过去老家农民种田为什么不赚钱呢?就是每家每户种田种成了“大杂烩”,这也种点、那也种点,费时费力不说,没有规模一车不够拉、一背篼又背不完,商品性不大、效益不高,当然赚不到钱了。我们种植不能把目光只盯住个高峰场和邻近几个场镇噻!现在平昌的乡村公路都修得比较好,解决了交通瓶颈,只要种植蔬菜上了规模,联系到蔬菜经销人,他们肯定会到这地头来收购,还怕几座城市消费不完这几百亩的蔬菜啊?
“鸡蛋不能放进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社员们还是不同意,道理是一套一套的,说什么他们吃的盐比我吃的米还多、过的桥比我走的路还多;说什么逢快莫赶、逢慢莫懒……望着种成“杂货背篮”样的蔬菜,我沮丧极了:改变下种植习惯咋这般艰难?
这场“冲突”过后,我深深地感觉到转变大家观念的重要性,观念不转变,合作社的发展难以健康。利用农闲,我带领一些社员代表,到县城的农贸市场调研,看看平昌市场蔬菜的缺口有多大;到成都周边的蔬菜种植基地参观,看看别人一种蔬菜的种植规模有多大、蔬菜销售得距离有多远。大家认识到蔬菜规模种植的可行性、效益性,目前合作社正在流转水田300余亩,打造合作社的莲藕种植基地。
一晃回家乡创业已经2年了,颇有许多的感悟:一是农村广阔的天地里,需要有知识、有见识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只有有了他们参与其中建设,才能改变农村的耕种模式、种植习惯,现代农业才有希望、农业产业发展才有希望。二是农村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村才会有活力、有吸引力,才能留得住人。这两年马家湾回来的村民越来越多、修起的新房越来越多充分说明了这点。三是产业发展要有技术支撑。技术就是生产力,种养殖业看似简单,做起来难,技术要求也相当高,必须要深入钻研,虚心学习,熟练掌握必要技术,才能确保成功。四是要有执着精神。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创业路上充满坎坷,遍布荆棘,无论是面对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锲而不舍,才能走向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