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成都农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明山,我也是土生土长的平昌人,非常感谢县委县政府给我这次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创业经历,我报告的题目是“让梦想扎根在故乡的田野上——探索发展现代化山地农业”。
多年以前,我和许多农家子弟一样带着父母的殷切希望和跳出“农门”决心,通过高考走出了平昌,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毕业后,我又考取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师承于著名智能水下机器人专家张汝波教授,在几年的研究生学习中参与了多项973、863项目,丰富了我的阅历,开拓了我的视野。毕业后我凭着过硬的科研能力,先后就职于百度和一家军工企业,拥有高薪稳定工作,本可以过着优越生活的我,却经常徘徊在践行梦想与接受现实的十字路口。
我们家兄弟姊妹众多,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我的记忆当中,他们总是丢下锄头又拿起镰刀,不分昼夜地劳动,那个时候有一个梦想便在我心中萌芽了,我要为千千万万像我父母一样的农民找到一种方案,一种可以让犁头、锄头、镰刀统统见鬼去的方案,一种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不用在刮风下雨还去田里劳动的解决方案,一种可以让千千万万农民致富的方案。参加工作后,每当下雨和烈日炎炎的时候,我都会想起父母在雨中和烈日下劳动的情景;每当和朋友大快朵颐的时候,父亲黝黑的面庞和母亲皴裂的双手都会浮现在我脑海里;久而久之,这些情景在心底凝聚成了一个声音:回去、回到农村去、回到家乡去,去用知识改变农村,去用科技改变农业、回报父母、回报家乡。
在求学期间,承蒙于一位长辈的恩遇,有幸多次参与到国外的商务考察,视野开阔后,我感觉我打开了心底那个梦想的另一扇窗,我意识到家乡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落后的农业生产力,我们基本处于刀耕火种的农业时代。欧美农业工业革命后快速的发展证明了农业现代化可以极大的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但很多人都认为山地农业不适合农业现代化,而中国有69%的耕地都是山地,如果山地农业生产力得不到改变,我们吃饭就会是大问题。2011年,我参与了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研发,看到机器人在情况复杂的海底自由游弋,我仿佛看到了解决山地农业现代化难题的曙光,山地农业耕作环境并没有海底复杂,要完成的工作也相对军事用途简单,既然机器人在海底可以用于军事,那机器人肯定也可以在山地上用于农业。当然研究山地农业机器人,实现无人耕作技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智力和财力,所幸我把探索发展山地农业现代化的想法告诉导师张汝波教授之后,他认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意义重大的事业,并愿为我们出资出力,靠着他在学术界的声望,我们团队吸引了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涉及多个领域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合伙人共计11人,如此有实力的科研团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探索发展山地农业现代化的决心。
2014年,我们先后为基地选址考察了巴中、广元、曲靖、铜仁;平昌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了我,首先超过60%的森林覆盖率、常年低于30的PM2.5值就是对平昌良好生态的最好诠释,这是我们探索发展现代化山地农业基本的条件;同时我们了解到平昌县委、县政府对回引创业极为重视,已有大量回引创业成功案例,同时青凤镇党委、政府为群众干实事、发展多产业融合,带领群众致富的决心感染了我们,树立了我们在平昌投资的信心;最后作为土生土长的平昌人,家乡的人亲、山亲、水亲,这是我梦想开始萌芽的地方,我要让我的梦想扎根在故乡的田野上。
鉴于上述三个主要原因,2014年12月我们下定决心回到平昌、回到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投资创业,于2015年年初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开始了我们坎坷但百折不挠的创业之路。我遇到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家人的不理解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他们不明白一个脱掉“农皮”、有着体面工作的研究生为什么要回到大山里种田,家人更觉得这是一件丢面子的事情,对于巨额投资他们直接认为这是败家子行为。社会舆论也是冷嘲热讽,我成了读书无用论的典型事例。好不容易取得了家人的理解,新问题又出现了——找不到具备相关技术的人才,为了育好机插秧我们只能从宣汉请来技术指导。由于对新品种大豆没有栽种经验,采用了宽行机播的方式种植,我们成了真正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产业链环境的缺失,我们只能从外地购进相关设备——拖拉机是从达州购买的、播种机来自山西、开沟机来自河北、吸粪车来自山东……这增加了投资成本,售后也成为了遗留问题。由于没有有机肥生产线,我们只能高价从北京采购。还有一个问题是目前我们农村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而我们创业项目的核心就是“互联网+物联网+农业”,离不开网络,这点我们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与政府、网络运营商协商,共同打造一个免费无线WiFi信号覆盖的示范村,让更多的农民朋友也可以便捷的上网,打开视野,学习技术,融入到电子商务的浪潮中来,与我们共同成长。虽然一路艰辛、磕磕碰碰,但我们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项目已投入400多万元、流转土地500余亩,购进机具和设备二十多台,修通了3.3公里田间耕作路,修建鱼塘三口、水面面积十余亩,铺设田间灌溉管道2.1公里,实验性的种植了有机蔬菜、玉米和大豆,虽然产量不高,但证明了我们并不是一定要依赖农药和化肥才能发展好农业,尤其是我们的有机水稻和彩米尚未收割就与客户达成了采购意向。
这一年的创业经历让我对探索发展山地农业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商业投资项目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民以食为天,当前日趋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为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用“互联网+农业”研发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追溯系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高品质的农产品将是市场的新宠;相反只追求产量、破坏生态环境的农业模式将被市场淘汰,良好的生态是我们平昌人最大的财富,我们要珍惜保护她,因此我们坚持利用植物萃取剂代替农药、不施化肥,宁愿绝收,也不使用化学除草剂,我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对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必然换来消费者对我们品牌的信任和忠诚。二是农村到处荒芜的土地让我们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会越来越少,如此下去我们极有可能走上饿肚子的老路,我们坚持不仅仅在模式上改变农业,同时引入其它行业先进的技术,提高山地农业生产力,节约劳动力,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产值,虽然第一年经常出现拖拉机被陷、吸粪车在雨后未硬化的道路上无法行驶等情况,我们采用机械化耕作依然节约了将近一半的成本;三是我们意识到销售渠道是创业成功的关键,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辟了新的渠道,结合产品体验店、会员制等商业模式,我们有信心打造自己的品牌,让产品走向全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同时单一的产品,单一的商业模式不利于规避市场风险,我们要发展种养结合、生产与科研同步、农旅融合、知识产权交易与技术推广服务创值增收,多业态互补、一二三产业互动的现代化山地农业,达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目标;最后一点是要拒绝保守、注重人才培养、与周边群众互通有无,达到带领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打造完整产业链的目的。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青凤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我们的商业模式已经初见成效,让我更有信心完成我们为期九年的规划。今年下半年,我们将追加投资300多万元,建设生态立体种养中心、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食品加工中心、园艺苗圃和种植育苗试验中心、推进果园置换项目,带领当地农民增收。我们预计一期2015-2017年共投入1005万元、二期2018-2020年投入1045万元、三期2021-2023年投入1220万元,整个项目总共投入3270万元。项目一期有机农产品预计收益1000万元,带动农户种植有机农产品实现利润300万元,联合高校申请5到10项国家专利,出版论文、专著5到10篇;项目二期推广生态有机农产品种养面积10000亩以上,实现收益50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5000万元,每年接待实习和科研学生300人次以上,联合高校申请三到五十项专利技术,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专著20篇次以上;项目三期预计推广有机农产品种养面积达到20000亩以上,实现利润8000万,为周边县市农民增收8000万,技术推广实现收益5000万,力争举办一次国家级学术会议,每年接待实习和科研学生500人次以上,联合高校申请100项以上专利,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专著30篇以上,发展会员制客户5万人,年接待游客达到8万人次。
我坚信,在县委县政府回引创业的方针决策领导支持下,再加上我们已经得到初步验证的商业模式和科学的管理与规划,我们有信心扎根平昌,回乡创好业;我们有信心回报家乡,带领父老乡亲增收致富;我们有信心找到实现山地农业现代化的平昌道路,与大家一起共建魅力平昌,美好家乡。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