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165|评论: 22

[信息动态] 【荐文】谁弄丢了戏曲传统?“创新”幌子下不伦不类 (中国新闻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2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谁弄丢了戏曲传统?“创新”幌子下不伦不类

                                  来源   中国新闻网


   谁弄丢了戏曲传统?
  1
  当下,中国戏曲在“继承传统”的话语声中,不适当的“创新”正在严重地消解戏曲文化。许多人并不了解中国戏曲(主要以京剧为例)最基本的“传统”有哪些,也未必认真进行过思考与梳理。因而,弄清中国戏曲“传统”、对认识中国戏曲艺术特质,坚守戏曲文化底线,弘扬中国戏曲文化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戏曲十大传统

  在罗列“传统”的甲、乙、丙、丁前,有必要对“戏曲传统”这个学术术语做一个合乎逻辑学界定:中国戏曲传统,是指中国戏曲在几百年的实践中积累的、关于创作与表演整个环节中呈现出的并一以贯之、世代相传的艺术形式、表演方式、方法、特点、风格,以及上述种种共同作用体现出的审美表达、美学思想与文化精神。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称得上是中国戏曲的“传统”:

  1.寓教于乐的乐感文化;2.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3.“写意主义”的艺术方法;4.“程式”加“虚拟”的表演体系;5.多种欣赏艺术呈现的“综合艺术”;6.演员与人物、观众与剧情不过分追求“感染”的间离性审美;

  7.“脸谱化”善恶分明的裸露式主题;8.不搞悬疑、敞开式明朗化的情节;9.整台戏“一棵菜”,但又可以“独立出来”某些构成元素(如唱、念、做、打)专注欣赏的个人技术型艺术;

  10.具大雅大俗几分拙气的古朴风格。上述10条中,5-9条是中国戏曲明显区别于西方戏剧的几个主要特征。其中“间离效果”尤为重要,它反映了中国戏曲艺术审美的文化特色,也从侧面再一次印证了中国戏曲艺术主要以娱乐为追求的目的性。而第10条“传统”恐怕是“洋派”理论家们诟病的集中点。即认为中国戏曲土气、俗气,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戏曲语言文理欠通、陈词滥调问题;舞台调度僵化、出入场不合情理的问题;表演不近生活,程式化与夸张的问题;剧情明朗,主题裸露,人物概念等问题。

  上述除语言问题在那些未经改编的传统戏里的确存在,其余的看法,只能说明他们不懂中国戏曲,不懂中国戏曲表现的“土”、“俗”,其实是一种拙朴与古老文化表现出的古雅。“古雅美”这一美学概念始自王国维与其“境界”说几乎同时提出的一个审美概念。形成了中国戏曲艺术文化所独有的“面孔”、“模样”、“精神”与“气质”,深深地烙上民族文化的烙印。

  消解了戏曲文化的八种“反传统”

  “洋派”们的“洋整”越来越严重地消解了戏曲文化,使之面目模糊,不中不西、不伦不类。除去唱腔,活脱脱演出的是话剧。简单归纳,有如下的“反传统”在“创新”幌子下的消解戏曲特质:

  1.一本正经,通篇严肃,没有丑行,没有笑声,毫无机趣,科诨绝无;

  2.去虚拟表演为现实主义的写实表演;

  3.去程式化虚拟化,为实景实物化;

  4.伴唱不迭,群歌群舞并重;

  5.浮雕式群象造型启幕,雕塑般特写式造型定格落幕;

  6.废除上下场,变幕启幕落或转明转暗出入场;

  7.设悬疑、下扣子、倒叙法、回忆法;

  8.话剧腔调的对白,类似歌剧的唱腔。下面,笔者对其中的主要问题加以评述分析:

  此处1-3条是对中国京剧艺术文化特质根本性的消解。在前面十大“传统”中,第一条就阐明了中国戏曲的娱乐性,是中国戏曲功用性中最基本的属性,这使我们看到了众多的生动的丑角形象,也领略中国式的悲剧中喜剧闹剧风格。再看看这几十年来创作的大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为什么没“丑”呢?这是个匪夷所思的问题――“丑”不仅是中国戏剧的传统,也是外国戏剧的传统。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有丑行且插科打诨俯首即是。深谙中国戏曲精神文化的剧作家,既应有快乐的戏曲理念,也应有涉笔成趣的本领。

  “伴唱不迭、群歌群舞并重”似乎也成为当今京剧惯用的手法。其实仔细考量一下,你的歌有歌剧演员唱得好吗?你的舞又有舞剧演员跳得地道吗?台外伴唱是直接破坏该剧整体的声乐美与完整性,是完全不理解中国戏曲的古朴美而袭用的歌剧做法。这种企图利用听觉冲击、视觉冲击来吸引眼球迎合观众的方式,其实很浅薄,可以说是真正的俗气。

  这儿想说一件实例,颇能说明当下戏剧编导在表演方面的倾向性。这就是最近在“空中剧院”演出的《汉苏武》中苏武与胡阿云婚后恩爱抒情性的动作表现。大家知道:中国戏曲在舞台上表演男女情感、爱情时通常的做法并非完全面对、以手搭肩、有距离的假性拥抱式。可在该剧变为电影里的贴胸拥抱式的亲昵表演,并且导演还在电视宣传节目中振振有词:真实地表现了夫妻的情感,让青年观众感到表演真实可信、符合情景、人物、生活。确乎如此,笔者不是假道学,也不是从“风化”角度谈这个问题。但按这个“真实”逻辑要求,那接吻、床戏不也在“真实”范围?难道导演不知道中国戏曲的“真实”、“感染”都严守一个度的。这应当从掩袖饮酒,掩袖哭泣的表演中悟到,否则如果动情到真的“泣不成声”,那后面的唱怎么办呢?

  至于4-7条群歌群舞、出入场的问题、故弄玄虚的问题都反映了“洋派”、“时尚派”们的“创新”就是嫁接话剧电影的处理。大家知道中国戏曲――哪怕是公案戏也是不搞悬疑的,不设迷雾的。杀人放火公开进行;坏人出场,大吐坏水;媒婆为钱,直抒胸臆;何况还有一眼可辨忠奸善恶的脸谱。总之中国戏不太注意情节与故事,或者说情节是明朗化的,主要指向的是构成戏曲的基本元素――“唱念做打”等的欣赏。

  最近从“空中剧院”看到一出可能是移植于川剧的《巴山秀才》,其结尾处堪称“叫绝”。剧作者追求“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噱头,结果似是“好人”的钦差,愚弄了看戏的所有的观众。最后才知道是个坏家伙!我们编剧定在窃喜他那活脱脱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是多么的绝妙。然而这种小说文学电影电视才用的套路,有违中国戏曲什么事都同时说破的传统精神与编剧理念。我猜想原作应当是巴蜀鬼才魏明伦的作品,这一结尾的处理,虽然叫人喷饭,但毕竟还是好手笔,我指的是闪现在整个剧情中的喜剧色彩和让观众看着可乐的机趣,为这几十年新编剧中所少见、仅见。最可喜的是作者有把戏写得好玩的主观自觉。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五四”时期至今,人们对中国这门古老的京剧艺术,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是本着对民族艺术的坚守,在坚守中发展但发展不逸出绳墨;另一方面是在“发展”、“创新”的口号和旗帜下,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以非本民族的戏剧理念、艺术方法、美学思想,把中国戏曲引向“脱中入西”,并进一步“脱旧换新”。我最近翻看的学者黄美序先生的《戏剧的味/道》一书中,作者就把“戏剧现代化”这一说法正面提出并设想出“戏曲与话剧有没有可能融合为一”,发展成一种新的“中国戏剧”。类似这样的想法并非唯一,笔者最近就读到一篇文章,作者也是理直气壮地要创立“现代型戏曲”。因此中国京剧舞台上表现出的种种异化,也就不奇怪了,而这几十年渐变所造成的“艺术后果”与这些“设想”也是越来越近了。

  笔者认为:这种以“创新”名义消解戏曲文化基本精神的做法,从大环境看,只会愈演愈烈,在票房压力下,以新的元素吸引青年进剧场则是无法抗拒的原因。因此,无妨按已故作家、戏剧家汪曾祺先生设想办:“大部分演员、大部分剧团原封不动演“传统戏”,另外再建一个大剧院,演出试验性、探索性的剧目。”由是,把那些尤喜“创新”的编、导、演们集中起来,做些试验性工作,看会不会有一种新的戏剧横空出世。来源中国新闻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9-23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一篇有盐有味,細致入微把脉戏曲传统的好文!赞!

“洋派们”“洋整”的改编川剧恐不在少数!

川剧重中之中,传承是最重要的,唯此才能把丢失的经典剧目(折子戏、大幕戏)找回来,认真考查一下当今的骨干演員会戏有几出?現在就是应该理直气壮地要求每一个演员努力学演折戏,增加各自的经典剧目儲备,並作为考核晋级的依据!创新是必要的但它是传承取得很大成绩之后的事情。

发表于 2015-9-23 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184952g1fpnn6ittv1v44i.jpg 091756ou14r7z4oovs4324.gif

发表于 2015-9-23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5-9-23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重传统,敬畏经典。
其实我国的戏剧也可以尝试像城市建设中的古城保护(新城新建,老城按原样妥善保护。)那样,“新戏新演,老戏老演”的办法。

发表于 2015-9-23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杨荥老师上传为民族优秀传统戏曲把脉的好文章!

发表于 2015-9-23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创新后听起来就不是那味............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9-23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JPG

中国戏曲的传统决不能丢!

发表于 2015-9-23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穗太极 发表于 2015-9-23 18:05
中国戏曲的传统决不能丢!

:):):):)

发表于 2015-9-24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川剧界的那些迷途的人看了楼主的这帖子能够醒悟。

发表于 2015-9-24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砭时弊,掷地有声!

发表于 2015-9-26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深对传统的认识,谢谢楼主的好文章,顶起!

发表于 2015-9-26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太好了! 132836bwf2jkx23xzdrd91.jpg untitled.png

发表于 2015-9-26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

发表于 2015-10-2 11:2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人是打着创新的旗号來掩盖自己低水平的实质。

发表于 2015-10-2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纵观川剧所谓的创新剧目(本),都偏离川剧传统主流,失去川剧特色,伤害传统川剧经典,改变人们对川剧艺术的审美观。川剧的编导,有几人编出过原创创新川剧作品?他们大多数人都在川剧传统经典剧目上打主意,名为改革创新,实则胡编乱改,剽窃其故事情节和唱词,改得不伦不类,不中不洋,话剧代替川剧,川剧唱腔与川歌难分。他们改革创新的所谓的欧版《白蛇传》、《红梅赠君家》、《红梅记》、《梁祝》、《李亚仙》,能胜过原传统经典《白蛇传》、《红梅阁》、《柳荫记》、《绣襦记》吗?!他们在传统川剧经典上大做文章,大有沽名钓誉之嫌。

发表于 2015-10-2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lol:lol:Q

发表于 2015-10-3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不能沉!!![/b]

发表于 2015-10-3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杨荥老师转发的好文章!

2022年优秀版主 2017年川剧奖

发表于 2015-10-8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1008051557fca9609593da911b[1].jpg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