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语文课不但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语文课理应承担起促进发展、提高素质、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受到人文思想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但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灵魂。我们应当把被肢解成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两部分的教育整合起来,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抽出的。在新课标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将人文教育的影响延伸到课堂之外
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人格的塑造,而人格中的道德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因为只有具备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格,有志向,品行端正才能走正道、担当重任。结合素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我认为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产生深刻影响。
1. 人格渗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家长对他们更是如众星捧月,倍加呵护。致使许多孩子形成了胆怯、自私、任性、惟我独尊、为所欲为的性格,不会与人合作,心理承受能力很差。致使遭受一点挫折就很容易心理崩溃,甚至采取出走、轻生等极端的行为,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不择手段,对家庭、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两种特性的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的语文课文中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讴歌,也有成长道路上的点滴,学生在赏析文章的过程中,总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品格熏陶。国家级期刊《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咨询企鹅:1324725251
2. 挖掘内涵,塑造学生的崇高理想
在日常教学中我牢记一个原则:知识传授是有限的几年,而教师道德人格的影响却是一辈子。因此我注重挖掘课文内涵,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讲授《我的信念》一课时,我特别强调居里夫人在艰苦条件下忘我工作的高尚品德,鼓励学生要勇于走出人生之小我,创造人生之大我,走出一片新天地。我发现学习一般、家庭贫困、又黑又瘦的刘建同学局促不安,几次想起身又羞涩地欲言又止。我暂时打断了其他同学,让他发言:“我,我能成为、成为科学家吗?”由于太激动,以至话说得结结巴巴,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面对满脸通红的他,我没有笑:“人生是充满变化的。一个人只要努力,成功的大门总是向他敞开。有志者事竟成,志当存高远,让我们为他敢有这样的想法热烈鼓掌!”
2008年的一天,我突然收到刘建的喜报电话:“老师,我已经本科毕业了!现在成都理工大学读研究生,感谢您当年给我的鼓励,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想起您的鼓励。谢谢老师!谢谢老师!”
二、将人文素养的要求在教学探索中逐一落实
发挥道德价值和力量的途径,实现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必须具备深刻的文化知识素养,而要让学生丰富知识和掌握技能,教师必须深入探索教学规律。
1.阅读名著,培养语感。
阅读化育气质,阅读改变人生。著名作家陈建功说:“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阅读经典名著无疑成了我们涵养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阅读经典名著无疑是学生最具有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它给人的阅读体验,犹如灵魂的壮游。语文教师应该深刻的认识到:最能陶冶性情的文字莫过于经典名著。因为阅读能使学生走近伟大的灵魂,使文化得以传承,使心灵得以解放,使精神得以传递。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把“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作为始终奋斗的方向,把“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作为评价学生的准则。
2.多元智能,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语言、逻辑、运动、音乐、美术等智能优势的不同,我在教学中引进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生丁力学习基础不好,但她擅长剪纸,那惟妙惟肖的造型和精彩绝伦的创意经常博得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在我的热情鼓励下,她的创意作品《放翁愤书》:画面上陆游在烛光下若有所思,左上角剪了一首我的《述志》诗:“鹏张垂天翼,志与银河齐。乘风过南海,击水三千里。”她将老师比做了陆游。那堂课简直美不胜收,丁力和其他同学用各自擅长的形式来演绎语文的听说读写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滋润和享受。
3.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定要让每个学生脸面上充满快乐和阳光,让每个学生心灵上写满自信和坚强,让每个学生行动中刻满真诚和担当,只有这样的学习情境才会成为一种享受和乐趣,才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情境是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状态的必由之路,没有情境设置,教学就会流于理论化的干枯,没有实践的语言教学是不真实的,因而也是无效的。
三、立足学科融合打开人文教育新视野
对教师而言也就是博学多识,才兼多能;对学生而言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形成综合能力,形成审美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1.学科渗透,拓展思维。
素质教育倡导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则要求破除学科门户之见,大胆从相关学科中吸取营养,读书学习无疑是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业余我努力做到博览群书,因此在课堂上这种书卷气和诗人气质深深影响和感染着学生,班级读书风气浓郁,追求上进。新课标给学生推荐了十本必读书,在此基础上,可创造性地厘定出32本名著,推出了“阳光套餐”系列阅读计划。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是一套名副其实的“满汉全席”。 实践证明,这套“阳光套餐”荤素俱全,营养全面,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鉴赏能力,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代理教育、经济、医学、社科、法律等论文的刊发业务,代理各类个人专著的出版,并提供代写业务。“诚信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我们将用我们的真诚换取每一个客户的信任.QQ1324725251)
2.开发校本,关注个性。
针对现在的学生特别关注西方文化,而对乡土文化却知之甚少的现状,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爱国要从热爱乡土文化开始,于是利用业余时间编著了《有关莱芜之诗辑录》、《吴伯箫散文集锦》、《阅读与欣赏》、《宋词欣赏》、《西方文学与影视文化》《中华典故趣谈》等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及人文素养,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强化学生从爱家到爱国的思想教育;知识上加强了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衔接。例如,“篆刻艺术初探”这门校本课程的开设学习,不但满足了学生对传统艺术好奇和探究的愿望,更“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为学生的业余生活增添不少情趣。
结语:
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个关乎到国家、社会、未来的重大使命,作为一线教师,以上模式的探索是清浅的,但我将矢志不移的在这条道路上躬耕前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使学生在牵手“语文”时感受到人格之善、智慧之真和个性之美,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内化成了自觉学习的动力,鼓舞着自己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