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以脆香甜柚为主产业的几点思考
以脆香甜柚为主的水果产业在南部渊源近三十年,很多干部、群众情结厚重。由于时代局限,加之思路、市场、技术攻坚、个人臆断等原因未持续至今而夭折。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在南部发展的节点时刻以新思维、新举措、新常态,攻其精准扶贫、农民致富的制高点。敢于面已近消失的产业而破题立新,其超前思维、产业布局、工作套路令人折服,好产业赶上了好时代。作为农大汉的建议:
1、现在的谁栽 俗话说:“捡的娃用脚踢”,到底是谁栽?不是一哄而上,乡、村为及时效应包揽负债应付,而是从开始就业主家户户庭园,培育一个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机制,现在返乡种田的“回头客”,下乡包土的“外来客”不少,建立全新的产业建设机制恰逢时机。六十岁上下的人离乡进城,其中原由,因为他们守望的是没有增收希望的田野。当下户户建设小庭园群众意愿,据了解,个别地方仍是过去的老手法,值得认真研究。否则,栽时举债,栽后无人管的局面会重演。
2、过去的谁管 近几年建兴至流马、定水、东坝、盘龙等片区栽了不少的脆香甜柚,已多数到了桂果树龄未果,究其表象,管理未跟上,背后中有的业主给租地的钱不官园,有的当年是乡村主栽,农民挣钱,扶持政策断奶,农户不管了等等。一些树长势较好,未投产,一些果园树叶黄了,被藤蔓包裹。很多农民还在以此对比和担忧将来自家的果园兴衰。对原业主经营的乡村两级应理清关系,引导解决自主还是转危经营的问题,对仍属各户所有成园不管的,要组织发动果园流转或讨论自家管护措施。不然可能会出现“猴子搬包谷”、“好生贱死”的现象。
3、产出的谁卖 福建平和、四川蒲江他们的柚、柑桔类产业做得风生水起,一是坚持了近二十年的产业链培育发展,,有的户甚至把致富的路径都定格在产业上了。那里从品种改良攻关、苗木培育、管护服务、果品营销都基本形成分工合作的链条,有的业主甚至在向广西、越南发展开拓产业基地和销售市场。平和县几千万斤柚子基本无仓库,是商家预定,现采摘运往全国各地。政府在做品牌走天下、出国门和品种研发引领工作。我们南部按发展规划应该成大规模了,且土地空间大,现在已有产出,应该做好诸如互联网的果品包装宣传、推介,开展举办南部脆香甜柚节等活动,邀请商家来考察产业,扩大产地和卖方市场影响,解决将来卖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