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86|评论: 3

[教育天地] 屠呦呦获诺奖究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7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屠呦呦获诺奖究原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不仅为中国争得第一个世界自然科学顶级奖项,而且,将有望深刻改变中国科学界对人、对事的评价机制,乃至助推中国文化,尤其是社会哲学的进步。

屠呦呦获奖后最大的争议就是:个人获奖对于“团队”是否公平?发出争议有两种人:一是屠呦呦课题组内的成员;二是参与523项目的其他课题组和协作单位。屠课题组的成员,如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还有
倪慕云、助手崔淑莲等。由于原始选题青蒿素、提出青蒿素低温提取人是屠,其他组员只是执行具体的提取工作,故而其他组员要“争功”诺奖毫无道理,只是当年的“平均主义”,课题组组长对于课题组成员没有很强的约束力,关系平等,遇有重大荣誉、利益,难免有人把持不住。如果到现在,课题组组长决定了课题经费争取,决定了课题组人员组成,决定分工,决定论文署名,且多为师徒关系,这种“争功”的事情就很少会发生,导师提出一个方向、创意点子,很多就交由成员、学生们去找资料、做实验,假如这样的具体执行工作都构成对“未来诺奖”的争功理由,就不可想象了。

而其他课题组,如云南药物所(罗泽渊等)与山东中医药研究所(魏振兴等),提取更纯、更有效的青蒿素晶体;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等)
在临床应用、结构测定和新药研发中,做了大量工作,甚至以身试毒;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周维善)测定青蒿素份量和推定份子结构,技术分析难度更高,让青蒿素得以列入“现代医学”的门墙;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英等)改造青蒿素份子结构并合成蒿甲醚,为青蒿素市场推广做出贡献;还有率先研制复方蒿甲醚的周义清等。

不过,这些参与者们,都是在1972年3月屠呦呦在内部会议上公布其课题组研究报告后,才“在此鼓舞下”重复、改进、延续有关工作。可见,屠为原始创见者,而其他人是重要贡献者,该定论无可置疑。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诺贝尔奖包括国际其他重大奖项,注重原始创意,即只认“第一”。通常,“第一”都是原始、朴素,甚至可能是粗漏的,但“第一”开启了通往真理的大门、甚或只是门缝,其意义却与“第二、第三、。。。”不在同一个层面,“第一”是指路明灯,而“第二、第三、。。。”只是路上的马车,不论阵容多么强大,跑得多么欢快,走了多长的路,那都只能是“重要贡献”。

屠呦呦在诸多介绍文章中,都被描述为“人缘不好”、“说话直率”、“不善交际”,导致屠的研究成果在44年间都没有被中国主流科学界所公认,被举报、揭发则多如牛毛。可见,屠属于“EQ低”,被贴上这个标签的人,在中国社会一般就活得很艰难,为中国文化所不容。

文化的核心是社会哲学,就是人在社会安身立命的“道理”,“做事先做人”是中国社会公认的做人“道理”,故而在中国,学做人的人很多、活得很滋润,而学做事的人很少、活得不咋的。开会、闲聊时,参与者很多,七嘴八舌,谁都想挤进圈子。但到了动手实干、特别要尝试新方向、新点子时,就一哄而散、冷言冷语。当方向明确、点子有效时,很多人又转而你争我夺、吹牛拍胸。

而中国现有对人、对事的评价机制,首先注重亲疏,或师门或上级单位或领导指示,其次注重物质条件,即“硬条件”。在某篇争功文中,大幅篇列出某周姓参与者,师从某某,采用的测试仪器如何如何,标准如何与国际接轨,等等,很恶心,科研重创造,比师门、比仪器干什么!

又有山寨特色,如果直接竞争不成,很多人又会剑走偏锋、旁门左道。又如某篇争功贴中,列出什么“黄花蒿素”、“黄蒿素”、Artemisinin等等。可惜,诺奖重科研,而非搞市场策略。科研突破在于新发现、新理论、新假设、新预测,把这些“新”作改良、包装、市场化,就不属于科学领域了。

幸亏,青蒿素造福的是全世界人民,诺奖评委会代表全世界对屠呦呦投赞成票,对屠呦呦是莫大的肯定,对屠呦呦同类的中国人给予莫大的安慰。中国文化中有平均主义,众口铄金,喜欢用模糊处理、“人人有份”来摆平人际关系。而屠的获奖,给中国人一个新的选择:注重个别的创见、异意,“第一”无法模糊,重奖少数的“第一”,才能最有效地激励整体的进步。

自屠获诺奖之后,给中国人多开了一扇心灵之窗,多了一个选择。如果你注意在亲朋好友、小圈子当中获得良好口碑,不愁吃穿,那么,你可以继续中国传统,选择“做人”的厚黑之道;如果你面向全球70亿人的大圈子,征途奔向“星辰大海”,那么,你就要扎实“做事”。

人无完人且精力有限,“做人”、“做事”都选、都做到极致,这样的人,还没有见过。
例如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他的成功在于把产品做到极致,而在公司内部、外部,他给人的评无价是“粗鄙”、“独裁者”、“怪物”。如果是富士康工厂里的打工仔,学“做人”的效益则明显远高于“做事”的效益,毕竟,在生产线上的重复性劳动,大部份都可以由机器代替,本就没有人什么事。曾经有那么一、二个中国女首富,就是在山寨厂里打工,精于“做人”,然后衣冠楚楚地成功了。
?6?7
“做人”成功,5000年来,是在中国社会成功的唯一选择。但现在,对于已经打开国门的中国人来说,至少多了一个“做事”成功的选择。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5-10-7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5-10-8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把科研当市场操作不在少数,教师职称论文就是故意设置的市场机制,几大百发一篇,分省级、国家级刊物定价,全社会谁不知?国内还有地道的学术刊物?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