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科学家,从来就没有留过洋。像这种人,想获得国际性的大奖概率太低了。因为你要获得国际承认,你首先必须能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让人家知道你,你才有可能获奖的。但是据我们所知,屠呦呦好像不会用英文写论文,那么她是通过那些途径让那些评委认识自己的呢? 原来,在屠呦呦的背后,有两个人极力帮助了她。这两个人,一个是美国科学家米勒,一个是中国在美国的科学家苏新专。 米勒是怎么一个人,我至今还不知道,但知道他有向诺贝尔奖金推荐的权利和机会的人,他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向诺贝尔委员会推荐屠呦呦。而苏新专,是厦门人,厦大77级生物系学生,现为美国一研究院科学家。 这两个人,都和屠呦呦素昧平生,但他们获知了青蒿素的事后,就觉的这种药对人类是一种很大的贡献,应该给以表彰。于是,两个人在美国就通过他们的影响,像有关部门推荐发现青蒿素的主要科学家屠呦呦。苏新专为了扩大屠呦呦的影响,将屠呦呦在国内发表的多篇文章,翻译成英语,刊登在国外重要的科学杂志上。特别是,他们推荐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奖时,苏新专特意写了一篇文章,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发表在著名的《细胞》杂志上。 就这样,一直在国内默默无闻地工作着的屠呦呦,不知不觉地被推上了诺贝尔奖台。
在人生的路上就是这样,有的人并不想出名,但背后有贵人相助,不知不觉地出名了。在这里,我们应该感谢米勒那种没有国界的推荐,更应该感谢像苏新专这样素味平生却能倾力相助的人。没有他们两个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章是不可想象的。 但在这里,我们想说一个人,这个人也是福建留洋的人,在国内也有点名气。但就这样一个人,在屠呦呦默默无闻地工作时,从来不想帮她一把。他说是科普作家,长期也写了多篇的科普文章,但从来就没有说到青蒿素的事。这还不要紧,就在这几天,屠呦呦获奖后,他就跳出来了,在网络和刊物上发表多篇讲话,抨击屠呦呦。说什么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方法落后低效有很大偶然性,说什么青蒿素和中医药没有什么关系。奇谈怪论,不一而足。像这样的思想境界,与米勒和苏新专相比,真的有天壤之别啊。如果我们说前面两个是贵人,那么像这种人就是小人啊。 此人的名字我们就不用说了,大家到网络上查查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