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院后今天第一次走出喧嚣的城市,坐上妻子开的车,沐浴着初夏并不明媚却有点热烘烘的太阳到乡下兜兜风,顺便回老家给母亲送点东西。 通往老家的路虽是一条平坦的水泥路,但并不宽敞,两辆小车相向而过勉强能错车,若是遇到大卡车还得寻找错车的位置、考考驾驶员的手艺。 走到离家不远处,前面一辆较大的面包车迎面而来,没注意是什么牌子的车,大约有丰田面包或金杯车那么大,远远地看到车顶上安着救护车的顶灯,车头上红底白字写着什么。正准备错车时,面包却在路边停了下来。 定睛一看,车头上醒目的大字吸引了我:“河北省冀州市‘5.12’抗震救灾医疗队回访探亲团”,再看车牌号,确实是河北的。 汽车停下来,从车上走出几个男女来,穿着白大褂,最年长者70岁左右,最年轻者不足30岁,他们向路边的一个农家走去...... 我和妻子一边前行一边谈论着:他们肯定是去年来绵竹参与救援的,一年后还开车来这么远回访,确实了不起,太感人了! 把东西送给母亲后,我们打道回府。看见刚才那辆车还停在那里,那几个白大褂带着一位身穿蓝衣服的大娘走向面包车,从车上拿下一袋米、一桶油,交给了大娘。 我们被这一情景感动了,停下车,向他们表达了感激之情并要求给他们照个相,他们欣然同意,并给我们说明了他们的来意。 据他们讲:他们是河北省冀州市职工医院的,这个队伍领头的是哪位最年长者,名叫吴殿华,去年5月12日从新闻上知道四川地震后就每一分钟都关注着震区情况,当他听到通报的死亡数据不断上升,从开始报的几百上升至几千人时,他坐不住了,当即就组织了一批医生,于13日凌晨两点过从河北冀州出发,一路奔波来到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参与伤员救治,他们将许多伤员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仅绵竹的就有191人。 救援结束回到河北后,他们一直牵挂着这些伤员,一年后,他们过来一是了解一下这些伤员的康复情况,二是对这些伤员进行慰问。他们这个回访探亲团共计七个人。 照相后,他们拿出了厚厚的一叠表格,上面记录着他们要看望的病人的姓名、性别、家庭住址以及当时的主要病情等情况,向我们了解寻找上面涉及该镇的几位病人的行走路线。我和妻子带他们走了另一个村,通过多方打听才找到了要找的人,接着又打听了其他几位的寻找路线,并动员当地的人给他们带路,“他们把我们伤员的病治好了,还跑这么远来看望我们,他们在这里人地生疏,我们只有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的传下去给他们带路,才能使他们迅速找到要找的人。”我对在场的人们说。 我再三给吴殿华一行道谢后,当地一个中年男子骑着摩托车把他们带到下一户去了。 离开他们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总觉得自己没有当好主人家,没能力把他们带到每一个要找的人家。同时,对他们这么远来看望我市的灾民,而我市有关部门没有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方便感愤愤不平。 据他们说,他们来之前和我市某部门的领导联系过,该领导叫他们下去找该部门设在镇乡的下属单位,但他们下去后没有得到相应的配合。他们5月7日就来到了绵竹,已经走了孝德、汉旺、土门等镇乡,“找人难得很,许多群众又听不懂我们的语言。”吴殿华说。 “照这样找下去,分布在全市各镇乡的191个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找得完?他们在这里吃住行都得自己花钱啊!”我这样想着,更感到我们灾区人民还在继续欠着援助者的人情。
我呼吁,绵竹人当好东道主、当好感恩者,为河北冀州市“5.12”抗震救灾医疗队回访探亲团带路,为类似的绵竹的恩人带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