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SOHO中国转型遇困境 (10.5-10.10)
在公开表示“目前不会投资海内外楼市”之后,SOHO中国又将此前与复星互不相让的上海外滩8-1地块项目50%的股权出售给复星。近日,并不好看的2015年中期业绩的发布和退出外滩项目使得低调了许久的SOHO中国又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而SOHO中国3年前开始的转型之路,也备受外界质疑。
本周有关房企报道共50条,其中负面信息5条,中性信息45条,从监测的情况来看,本周负面信息围绕业绩暴跌,SOHO中国转型存疑展开。本周总体信息量在10月9日、10月10日达到高峰,其中,《现金为王或难以持续 业绩暴跌SOHO中国转型存疑》成为本周舆情热点。
关键词:SOHO中国;地王之争;万科;招商;转型
舆情关注前十:
注:以上数据源自房观察数据研究中心对42家主流媒体一周(2015年10月5日-2015年10月10日)新闻监控。
1、现金为王或难以持续 业绩暴跌SOHO中国转型存疑
摘要:近日,持续四年的复星、SOHO中国(00410.HK)外滩项目之争终于迎来了结局,SOHO中国打包卖出所持股权决定全身而退。但另一方面,正处于转型期的SOHO中国也面临着经营业绩的大幅下挫。
2、万科商业地产投资寻新突破 上海至少布局4个万科广场
摘要:万科商业地产投资正在寻求新的突破。一个事实是,万科一向专注的普通住宅领域已不再有高增长,这从万科年报数据可见一斑:2011年至2014年,万科的净利率逐年下降,分别是15.01%、13.08%、12.01%和11.41%。
3、SOHO中国退出上海外滩地王 转型业绩下降是被黑?
摘要:2011年,SOHO中国40亿买入“上海外滩8-1地块”50%的股权。不过,因为该地王项目的控制权纠纷,“先入为主”的复星系和SOHO中国展开了长达三年半的诉讼拉锯战。今年9月24日,潘石屹宣布出售手中握有的海之门项目50%股权,SOHO中国“回笼资金50.85亿元”。
4、建发股份分拆计划效应:地方国有房企谋效率与估值双赢
摘要:在闽系房企中,建发房地产可谓是地产国企中“老大”,即使放在全国房企百强中,其排名也一直比较靠前。借深化国企改革这股东风,建发股份几个月前的一纸停牌公告,令外界猜想不断。
5、万科1790亿元销售额领衔今年前三季度房企销售榜
摘要:日前,房地产研究机构克尔瑞研究中心发布了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前100排行榜。在今年前三季度,万科以1790.5亿元的销售额排在榜单首位,其次分别是绿地集团和恒大地产分别以1348.2亿元和1302.2亿元的销售额排在二、三位。
6、招商地产董秘回应复牌先跌后涨 深国改特色激活民营资本
摘要:9月24日晚间,招商地产(000024.SZ)公告重大无先例资产重组事项,蛇口控股拟以发行A股形式合并招商地产A/B股。此外,蛇口控股还发布定增募集资金以及员工持股计划方案,这是招商地产停牌五个多月之后公布的重大资产重组方案。
7、招商地产股东大会通过吸收合并等议案 业务将转型
摘要:招商局集团副总经理、招商地产董事长孙承铭表示,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员工持股,积极响应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以发行A股形式合并吸收招商地产A/B股实现整体上市,招商局努力成为国企改革的一面旗帜。
8、 华侨城混改先动人事 地产业务显疲态
摘要:9月28日晚间,华侨城A发布公告称,鉴于公司董事长刘平春已达法定退休年龄,即日起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离任后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同日,华侨城集团旗下子公司深圳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宣布总裁刘丹递交辞职报告。
9、一家地产商的起死回生:佳兆业上海广州项目全面恢复销
摘要:面对高达650亿的境内外债务,一度因蒋尊玉案陷入破产危机的深圳地产商佳兆业和债权人的沟通在9月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接近佳兆业人士表示,目前中国银行已经于佳兆业上海公司签订了债务重组协议。
10、佳兆业延迟刊发2014年年报及2015年中期报告
摘要:10月9日,佳兆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延迟刊发2014年年度业绩公告及2015初步中期业绩公告及延迟寄发2014年年报及2015年中期报告。
舆情关注:现金为王或难以持续 业绩暴跌SOHO中国转型存疑
观点一:自2013年宣布转型以后,SOHO中国业绩就一直延续下滑态势。2014年,SOHO中国的营业额约为60.98亿元,较2013年的146.21亿元下降了58.3%;毛利润为30.78亿元,与2013年的81.14亿元相比下降62.1%;净利润为40.8亿元,同比下降44.8%。
观点二:早些时间,媒体对于SOHO中国半年报业绩下滑提出了不少质疑。“转型期的SOHO中国还是比较成功的,这些负面新闻是同行指使写的。”在仔细研究之后,潘石屹抛出了SOHO中国“被黑”的说法。
观点三:上海外滩地王项目,吸引了证大、复星、绿城、万达和SOHO中国诸多的行业大佬先后投身其中。从项目股份变更的“换手率”上看,该地块已经证明了它存在的价值。随着SOHO正式退出,为期近4年的“外滩地王”之争画上了句号。
漫长而艰难 SOHO中国转型前景扑朔迷离
穷则思变,变则通,不变则死。然,愿望虽美好,但现实却总是很残酷。
近期SOHO中国2015年中期报的发布将SOHO中国的转型推向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转型3年后,SOHO中国交出的2015年中期成绩单显示,实现营业额约3.93亿元,同比下降约92%,毛利率达75%,较前一年增长50%;但核心纯利为1.35亿元,比前一年下滑约94%,净负债率25%,现金及银行存款达到97.7亿元。
这一份并不出彩的成绩单,营业收入和利润大幅下滑,彼时转型前,SOHO中国纯利总规模达到6.13亿元,是今年同期的5倍左右。一系列数据的下滑,这让3年前高调宣布转型的SOHO中国如今饱受转型失败的质疑。
与此同时,近日SOHO中国退出上海外滩项目迅速成为各大媒体头条。
这场持续近4年之久的“地王之争”,以SOHO中国的退出画上了句号。对于此事,潘石屹发微博称,“现金为王”、“回笼资金50.85亿元”。
尽管SOHO中国退出外滩项目回笼了半百亿的现金流,然通过SOHO中国2015年的半年报可以看出,如今的SOHO中国与四年前相比,资金实力下降了许多,土地购买力也不比从前。
面对半年报业绩的下滑和退出外滩项目所受的质疑,潘石屹将这归结为“被黑”,认为这些负面新闻是同行指使所写。潘石屹认为,SOHO中国的转型是成功的,因为在现金流方面,“SOHO有接近100亿现金,在整个房地产行业少见。”
是否被黑,或许可以从近年来SOHO中国的财报数据上窥见端倪。2013年,SOHO中国全年营业额146.21亿元,净利润73.88亿元;2014年上半年,SOHO中国营业额47.50亿元,净利润26.97亿元;2015年上半年,SOHO中国营业额3.93亿元,净利润为1.35亿元……营业额和净利润的大幅缩水,或许是SOHO中国由“出售物业”到“自持出租”转型的结果。
SOHO中国所面临的转型阵痛不仅仅是现金流和净利润削弱,此外,转型自持型物业,其中最为关键的运营环节却是SOHO中国的弱项。此外,正值转型却遭遇写字楼市场风向转变,使得SOHO中国的处境愈加艰难。这让潘石屹想借助租金收益成功转型的梦想变得更加遥远。
或许现在判断SOHO中国转型是否失败还为时过早,但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SOHO中国的转型之路仍漫长而艰难。
『观察家』由创家live+出品
观察家是国内首家基于房地产全产业链构建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研究及资讯发布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