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522|评论: 14

掳来梁州充利州 广元县志羞不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7 20:45 | |阅读模式
 

      1994年出版的《广元县志.大事记.南北朝》说:“南朝齐建元初(479),农民李乌奴于今乌龙山西南(下西坝)起义,攻陷白马戍,利州守将王元邈率军屡攻不胜,虑不自保,遂使人诈降乌奴,言 ‘王使君兵众羸弱,弃妓妾于城内,携爱妾二人已去数日矣’。乌奴信以为真,遂轻兵袭利州城,元邈以伏兵出击,乌奴遂败走失踪。后乡人在乌奴山建有祠,名乌奴祠。”

《广元县志》(以下简称《县志》)这120个字至少撒了三个谎:其一、南朝齐有利州;其二、王元邈守利州;其三、李乌奴建元初起义。

       一.       南朝齐广元无州  利州西魏得名

据二十五史及《华阳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自秦惠王至西魏末原广元县历史沿革大致如下: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灭巴、蜀、苴,后置葭萌县治今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属蜀郡。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巴、蜀二郡置广汉郡,辖葭萌等县。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改葭萌县为汉寿县,属梓潼郡。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汉寿县为晋寿县。东晋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分梓潼郡置晋寿郡,治今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撤晋寿县,将其地一分为二:东置兴安县治今广元,西置益昌县治今广元市利州区赤化镇,同属晋寿郡。《昭化县志》记,南朝宋初,益昌县城被清江河洪水所毁,徙至今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与晋寿郡同治。南齐永泰元年(公元498年),改晋寿郡为西晋寿郡,分其东北境置东晋寿郡治兴安县即今广元。北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置西益州,与东晋寿郡、兴安县同治。南朝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改西益州为黎州。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黎州为西益州。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西益州为利州。

      对于广元这段古代史,《县志》还是大致照搬的,但对西益州设置时间和改为利州的时间有不同说法:

关于西益州设置时间,《县志.沿革.南北朝.南朝齐》说:“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在兴安县置东晋寿郡。并置西益州。”而《县志.沿革.南北朝.北魏》及《县志.大事记.南北朝.北魏》则说:北魏正始五年(508),又以东晋寿郡置西益州(号小益州)。如北颠三倒四,不知哪句为其本意?

      但《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五年(作者按:公元506年)》记:“魏以羊祉为梁州刺史,傅竖眼为益州刺史。胡三省注:‘去年魏得晋寿,置益州。’”此益州即西益州。不知《县志》作者读过《魏书.邢峦传》和《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四年》有关邢峦伐蜀魏以王足为益州刺史及《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五年》、胡三省此注没有?

      关于西益州更名为利州的时间,《县志.沿革.南北朝.北朝西魏》及其《大事记》均说:西魏废帝二年(553),又改西益州为利州;而其《大事记》又有建元初(479)王元邈和李乌奴大战于利州的精彩大事。一个历史大事,在此《县志》中跨越74年前后两端两次诞生,实在希奇古怪!

      但《周书.文帝纪》明确记载:“魏废帝……三年春正月……又改置州郡及县……西益为利州”。不知《县志》作者埋头读过《周书.文帝纪》吗?若像幼儿读望天书,即使读过也可能读漏,故在下强调“埋头读”!

      总之,南朝齐以前广元县境内无州治,西魏末才有利州之名!

       二.王玄邈梁州任刺史  李乌奴汉中中埋伏

《县志》所称王元邈即史书中的王玄邈。《南齐书.王玄载传》记:“玄载弟玄邈……出为持节、都督梁南秦二州(作者按:治汉中)军事、征虏将军、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兄弟同时为方伯。封河阳县侯。建元元年(作者按:公元479年),进号右将军,侯如故。亡命李乌奴作乱梁部,陷白马戍。玄邈率东从七八百人讨之,不克,虑不自保,乃使人伪降乌奴,告之曰:‘王使君兵众羸弱,弃伎妾于城内,携爱妾二人已去数日矣’。乌奴喜,轻兵袭州城,玄邈设伏击破之,乌奴挺身走。”

      在《南齐书.王玄载传》上,李乌奴明明“作乱梁部”,到了《县志》笔下居然成了“袭利州城”; 在《南齐书.王玄载传》上,王玄邈明明在梁州伏击李乌奴,到了《县志》笔下梁州居然成了利州。修志如同儿戏,看起来好像给广元贴金,仔细想想,其实丢广元的人!

       三.李乌奴升明前投氐  建元初岂会起义

《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作者按:公元479年)》记:“初,晋寿民李乌奴与白水氐杨成等寇梁州,梁州刺史范柏年说降李乌奴,击成,破之。及沈攸之事起[胡三省注:见上卷宋顺帝升明元年(作者按:公元477年)],柏年出兵魏兴,声云入援,实候望形势。事平,朝廷遣王玄邈代之,诏柏年与乌奴俱下……赐柏年死。李乌奴叛入氐,依杨文弘,引氐兵千余入寇梁州,陷白马戍。王玄邈使人诈降诱乌奴,乌奴轻兵袭州城,玄邈伏兵邀击,大破之,乌奴挺身复走入氐。”《南齐书.氐传》亦有《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所记上述情节。

      李乌奴明明在南朝宋升明元年前已与白水氐杨成为伍,怎会在建元初“于今乌龙山西南(下西坝)起义”?李乌奴明明在建元元年兵败逃往氐依杨文弘,怎行就成了“败走失踪”?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9-5-17 20:50 |

不明白

只顶帖

[em80][em80][em80]

 楼主| 发表于 2009-5-17 21:43 |
尉迟迥伐蜀是怎么变成达奚武伐蜀的?  

      

     1994年版《广元县志.沿革.南朝梁》说:“梁元帝承圣二年(553)为萧纪所据,魏遣达奚武,攻破西益州,州县归西魏。”这显然又是胡说!

    《周书.尉迟迥传》《资治通鉴》均记:公元553年春西魏以大将军尉迟迥率甲士一万二千、骑万匹伐蜀,“自散关由固道出白马,趣晋寿……”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21:19 |
尉迟迥伐蜀是怎么变成达奚武伐蜀的?  

      

     1994年版《广元县志.沿革.南朝梁》说:“梁元帝承圣二年(553)为萧纪所据,魏遣达奚武,攻破西益州,州县归西魏。”这显然又是胡说!

    《周书.尉迟迥传》《资治通鉴》均记:公元553年春西魏以大将军尉迟迥率甲士一万二千、骑万匹伐蜀,“自散关由固道出白马,趣晋寿……”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21:16 |
 

 

《广元县志》在历史问题上的胡说八道太多。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个广元县志办到1985年升格为广元市志办,一群自以为是人的编委、编审、编辑,毫不手软地领着政府的工资,毫不睑红的端着资深文人的架子,专司其职,长达十四五年编出如此丑陋的县志,稍稍读点历史就觉得太丢广元人的脸!难怪李生辉老先生要闹!

发表于 2009-5-20 10:51 |
嘿嘿!篡改历史,本来就是拿手好戏。

发表于 2009-5-21 16:55 |
专业太强!只顶不说!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21:31 |
 

      在下对照史书读《广元县志》,仅上西周至南北朝西魏就大致有下列胡说:

      . 西周广元建有邦国昔(右加邑部);

      二. 西周广元属蜀;

      三.葭萌注音注释;

      四.永和二年(公元346年)成汉李势降;

      五.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张飞、马超大战葭萌;

      六.二十二年建昭欢县;

      七.北魏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晋寿郡县徙黄龙乡;

      八.《华阳国志》记黄金口产沙金;

      九.元嘉十八年(公元441年)晋寿太守申坦被俘死节;

      十.南齐建元初(公元479年)李乌奴在下西坝起义;

      十一..南齐建元初(公元479年)有利州;

      十二. .南齐建元初(公元479年)王元邈镇利州;

      十三. 南齐建元初(公元479年)王元邈在利州计破李乌奴;

      十四.南齐永泰元年(公元498年)置西益州;

      十五.北魏正始五年置西益州;

      十六.南朝梁承圣二年(公元553年)达奚武伐蜀攻破西益州;

      十七.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西益州为利州;

      十八.《水经注》记东洛在马鹿乡;

       十九.土基坝为昔都邑……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21:39 |
 

    对不起:上段“仅上西周”应改为“西周”。

 楼主| 发表于 2009-5-30 14:04 |
 

                                         关于西魏时谁取广元

      《周书.尉迟迥传》记:南朝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夏,益州(治成都)刺史、太尉、武陵王萧纪在蜀称帝且兴兵东攻梁。北周奠基人宇文泰认为“蜀可图矣,取蜀制梁,在兹一举。”诸将多有异议,唯大将军尉迟迥认为萧纪倾巢东下,蜀必空虚,“宜以精甲税骑,星夜袭之。平路则倍道兼行,险途则缓兵渐进,出其不意,冲其腹心……”于是,宇文泰令尉迟迥督元珍等六开府领甲士一万二千、骑万匹伐蜀。“以魏废帝二年春,自散关由固道出白马,趣(通“取”)晋寿(今广元)……”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20:01 |
 

我祖号苴 何必拜昔 

 ——与《广元县志》商榷广元上古沿革

1994年新编《广元县志》(以下简称“新《县志》”)在其《大事记》、《县名来历》、《沿革》等章节再三说西周时广元南郊建有邦国“昔(按:右应加“邑”——电脑无,以后同)”,为蜀附庸。但这种说法既与《华阳国志》等古籍相左,也与《汉语大词典》、《四川历史》等现代典籍相悖,且与新《县志》“苴族” 说自相矛盾。

一、   公元前316年前广元为苴

《华阳国志》记,古蜀望帝杜宇禅位于其相开明鳖令,鳖令下传至五世(今本说九世)开明尚。开明尚弃帝号复称王。“蜀王别封其弟于汉中,号曰苴侯,因命其邑曰 葭萌。”《水经》及郦道元注均记,苴侯邑 葭萌即白龙江口北岸古吐费城,后称土基坝,今为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石盘村之地。

蜀王分封苴侯的时间在春秋战国之际。《华阳国志》记:“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葭萌拒之,败绩。王遁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开明氏遂亡。”以公元前316年为点,上溯至开明五世则大概在公元前520年前后,上溯至开明九世则大概在公元前406年前后。406年前后。

《华阳国志》清楚地表明,春秋战国时广元、汉中皆为苴地,昭化为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西周时广元属巴不属蜀 《华阳国志校注》、1990年版《四川历史》、童恩正著《古代的巴蜀》等史书共同反映出古代巴蜀发展的轨迹是,上古时巴蜀两族一溯长江一沿岷江进入四川盆地,先后争霸于西南:

数千年前,务相夺取在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县境内)的巴部落联盟首领之位,号称“廪君” 。经发展,廪君率巴溯夷水(今湖北清江)经盐阳(今湖北恩施市)逐步进入今重庆市,至商周之际发展至川东北今广元等地及陕西汉中。《华阳国志》记:“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西至僰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其属有濮、僰、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这里明确指出:巴在西周初幅员囊括今广元、汉中,人口囊括苴族。

也是数千年前,起源于岷江上游的蜀族沿岷江向南,经蚕丛、柏灌、鱼凫三王逐步拓展,鱼凫时进入成都平原。鱼凫后有蜀王杜宇。《华阳国志》记:“杜宇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汉中盆地北缘褒谷、斜谷)为前门,熊耳(今青神县南青神峡)、灵关(今宝兴县南、芦山县北一隘口)为后户,玉垒(今都江堰市、汶川县之间的茶坪山)、峨眉为城郭,江(岷江)潜(不确)、绵(流经德阳之绵远河)、洛(流经什邡的石亭江)为池泽,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凉山州和宜宾以南地区)为园苑。”《华阳国志》这段记载清楚地表明,杜宇时代蜀已强过巴,蜀疆不仅拥有今四川绝大部分,而且南达云贵、北含汉中盆地。《四川历史》、《华阳国志校注》、《古代的巴蜀》等均将杜宇时代定位于春秋初。以此推论:今广元西周时属巴,自春秋初方属蜀。

三、昔在冀而不蜀

1992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邑部》中对“昔” 的释文是:“古地名。昔亭,今河北清河县境。宋罗泌《路史﹒国名记已三》:‘昔,周大夫所封,见《风俗通》。通作夕,故有夕侯,后有昔氏,夕氏。钜鹿故昔阳城,一云贝城,今恩之清河有昔亭,乃音藉。清河乃秦厝县,贝州也。’”显然,《汉语大词典》引经据典,很清楚地说明了昔在河北清河县,而不在航测距上千公里外的四川广元。

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出版的《中国史稿地图集﹒西周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今广元以南航测距约40公里、嘉陵江东岸标有铜器铭文地名“昔” ,观其图形、距离应在广元市元坝区黄龙乡一带。假如《中国史稿地图集》未误笔,这也充其量只是个孤证,其权威完全无法与巨典《汉语大词典》相抗衡。

 

四、昔国说大错特错

从《华阳国志》、《水经注》、《史记正义》等古籍到现代课本《四川历史》、史学家刘琳所注《华阳国志校注》、童恩正所著《古代的巴蜀》及现代出土的宝轮船棺墓葬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广元自西周至公元前316年为一脉相承的苴民族腹地,西周属巴,春秋战国属蜀,自公元前316年属秦。新《县志》不读巴蜀上古史,不顾现代工具书,居然违背“孤征不引” 的原则,搞出个广元西周为昔、属蜀的怪胎,又将春秋战国时的广元嫁接为苴。

志为信史——如此逻辑混乱、不学无术的文化垃圾也以广元市人民政府的名义公开出版发行,实在很丢广元人的脸!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20:38 |
 

晋书.穆帝纪》明确记载:永和 “三年(公元347年)春三月乙卯,桓温攻成都,克之。丁亥,李势降,益州平。”

发表于 2011-10-14 21:04 |
哎..希望有关部门重视一下..

发表于 2011-10-15 17:57 |
历史记载,广元人是所有人类的祖宗:lol
发表于 2011-10-25 12:42 |
修地方志是一极严肃之事,切忌一棰定音。有不详之处不可妄下定义,必注明歧意。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