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出版的《广元县志.大事记.南北朝》说:“南朝齐建元初(479),农民李乌奴于今乌龙山西南(下西坝)起义,攻陷白马戍,利州守将王元邈率军屡攻不胜,虑不自保,遂使人诈降乌奴,言 ‘王使君兵众羸弱,弃妓妾于城内,携爱妾二人已去数日矣’。乌奴信以为真,遂轻兵袭利州城,元邈以伏兵出击,乌奴遂败走失踪。后乡人在乌奴山建有祠,名乌奴祠。”
《广元县志》(以下简称《县志》)这120个字至少撒了三个谎:其一、南朝齐有利州;其二、王元邈守利州;其三、李乌奴建元初起义。
一. 南朝齐广元无州 利州西魏得名
据二十五史及《华阳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自秦惠王至西魏末原广元县历史沿革大致如下: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灭巴、蜀、苴,后置葭萌县治今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属蜀郡。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巴、蜀二郡置广汉郡,辖葭萌等县。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改葭萌县为汉寿县,属梓潼郡。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汉寿县为晋寿县。东晋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分梓潼郡置晋寿郡,治今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撤晋寿县,将其地一分为二:东置兴安县治今广元,西置益昌县治今广元市利州区赤化镇,同属晋寿郡。《昭化县志》记,南朝宋初,益昌县城被清江河洪水所毁,徙至今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与晋寿郡同治。南齐永泰元年(公元498年),改晋寿郡为西晋寿郡,分其东北境置东晋寿郡治兴安县即今广元。北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置西益州,与东晋寿郡、兴安县同治。南朝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改西益州为黎州。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黎州为西益州。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西益州为利州。
对于广元这段古代史,《县志》还是大致照搬的,但对西益州设置时间和改为利州的时间有不同说法:
关于西益州设置时间,《县志.沿革.南北朝.南朝齐》说:“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在兴安县置东晋寿郡。并置西益州。”而《县志.沿革.南北朝.北魏》及《县志.大事记.南北朝.北魏》则说:北魏正始五年(508),又以东晋寿郡置西益州(号小益州)。如北颠三倒四,不知哪句为其本意?
但《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五年(作者按:公元506年)》记:“魏以羊祉为梁州刺史,傅竖眼为益州刺史。胡三省注:‘去年魏得晋寿,置益州。’”此益州即西益州。不知《县志》作者读过《魏书.邢峦传》和《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四年》有关邢峦伐蜀魏以王足为益州刺史及《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五年》、胡三省此注没有?
关于西益州更名为利州的时间,《县志.沿革.南北朝.北朝西魏》及其《大事记》均说:西魏废帝二年(553),又改西益州为利州;而其《大事记》又有建元初(479)王元邈和李乌奴大战于利州的精彩大事。一个历史大事,在此《县志》中跨越74年前后两端两次诞生,实在希奇古怪!
但《周书.文帝纪》明确记载:“魏废帝……三年春正月……又改置州郡及县……西益为利州”。不知《县志》作者埋头读过《周书.文帝纪》吗?若像幼儿读望天书,即使读过也可能读漏,故在下强调“埋头读”!
总之,南朝齐以前广元县境内无州治,西魏末才有利州之名!
二.王玄邈梁州任刺史 李乌奴汉中中埋伏
《县志》所称王元邈即史书中的王玄邈。《南齐书.王玄载传》记:“玄载弟玄邈……出为持节、都督梁南秦二州(作者按:治汉中)军事、征虏将军、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兄弟同时为方伯。封河阳县侯。建元元年(作者按:公元479年),进号右将军,侯如故。亡命李乌奴作乱梁部,陷白马戍。玄邈率东从七八百人讨之,不克,虑不自保,乃使人伪降乌奴,告之曰:‘王使君兵众羸弱,弃伎妾于城内,携爱妾二人已去数日矣’。乌奴喜,轻兵袭州城,玄邈设伏击破之,乌奴挺身走。”
在《南齐书.王玄载传》上,李乌奴明明“作乱梁部”,到了《县志》笔下居然成了“袭利州城”; 在《南齐书.王玄载传》上,王玄邈明明在梁州伏击李乌奴,到了《县志》笔下梁州居然成了利州。修志如同儿戏,看起来好像给广元贴金,仔细想想,其实丢广元的人!
三.李乌奴升明前投氐 建元初岂会起义
《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作者按:公元479年)》记:“初,晋寿民李乌奴与白水氐杨成等寇梁州,梁州刺史范柏年说降李乌奴,击成,破之。及沈攸之事起[胡三省注:见上卷宋顺帝升明元年(作者按:公元477年)],柏年出兵魏兴,声云入援,实候望形势。事平,朝廷遣王玄邈代之,诏柏年与乌奴俱下……赐柏年死。李乌奴叛入氐,依杨文弘,引氐兵千余入寇梁州,陷白马戍。王玄邈使人诈降诱乌奴,乌奴轻兵袭州城,玄邈伏兵邀击,大破之,乌奴挺身复走入氐。”《南齐书.氐传》亦有《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所记上述情节。
李乌奴明明在南朝宋升明元年前已与白水氐杨成为伍,怎会在建元初“于今乌龙山西南(下西坝)起义”?李乌奴明明在建元元年兵败逃往氐依杨文弘,怎行就成了“败走失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