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宋史》载:刘泾,字巨济,号前溪,神宗熙宁六年(1073)进士。初授成都府户曹参军,次年朝廷重臣王安石“荐其才”,通过“召对”,除为“提举修撰经义所检讨”。之所以有这种荣升,是因为刘泾的父亲刘孝孙曾在朝任侍御史并协赞王安石的政治立场,刘泾自然也成为变法阵营的一员,并卷入围绕变法而引起的激烈斗争之中。在刘泾入朝的次年,即熙宁八年(1075)十月,御史蔡承禧在奏弹参知政事吕惠卿时就说刘泾等人“又为奔走”。哲宗元年(1086)正月,做了十余年经义所检讨的刘泾刚被升为太学博士,又遭御史王岩叟的弹劾,说除命“不协众议”。此时正值“元祐更化”,打击变法派之际,刘泾被迫离朝,“罢知咸阳县、常州教授,通判莫州、成都府、除国子监丞,知处、虢、真、坊四州。元符末上书,召对,除职方郎中。”升任郎中不久即死去。其间还曾遭到弹劾,有人说他“赋性贪污,临事狂率”。总的来看刘泾在神宗变法之际,一直供职于经义所,不得迁升;多年之后才除为太学博士,结果又遇反变法派得势,从此长期在外任官,少有入朝之日;元符年间,新党重新得势,他也被召入朝,但不久即抑郁死去,其志向终其一生未得大展。《宋史》本传说他“好进取,多为人排斥,屡踬不伸”,是最实际的评价。
刘泾在政治上不够得志,在学术文化方面则较有建树,史称其“笃志于学,文词奇伟”,是一位“以文知名”的学者,被选编入宋朝国家机关编修的《国朝二百家名臣文粹》和元代编修的《宋史.文苑传》。他“早登苏子瞻之门”,是苏轼亲自教授的学生,与苏轼、苏辙兄弟过从甚密。今存苏轼《东坡全集》有《宿州次韵刘泾》、《次韵答刘泾》、《秦少游……刘泾亦作,因次其韵》等唱和诗篇及《答刘巨济书》一通;苏辙《栾城集》也有《次韵宿州教授刘泾见赠》、《次韵刘泾见寄》和《次莫州通判刘泾韵二首》等唱和诗篇。而且从苏轼《秦少游……刘泾亦作,因次其韵》的诗题来看,刘泾还与苏门秦观(字少游)有交往。又据《蜀中广记》卷四十二载,刘泾还是“黄庭坚之友”。当然,刘泾的文风与苏门简洁明快的风格不同,“为文务奇怪语”,这当与其政治上屡不得志的情势有关。
刘泾与二苏一样,不但长于文章,而且在儒家经学和佛老之道上也较有造诣。诚如前述,他在经学上的水平很早就得到王安石赏识,所以才被王安石班荐为经义所检讨;又曾任太学博士,讲解《诗经》,“为《诗》生所服”。他还研治道书,有《刘巨济注老子》2卷,可惜已散佚。此书至明代仍有流传,名儒焦竑撰《老子翼》,曾摘引其书;博学的胡应麟在历数前朝“文士儒流,博通二典(指佛道二教经典)者”时,也提到刘泾等人,说他们“皆综贯道书者也”。
与苏轼精于书画相似,刘泾的书画技艺也有相当水准。他不但搜罗有大量珍贵的古书画作品,又“善作林古槎竹,竹以圈笔为叶,笔墨狂逸,体制拔俗,极有奇思”。清人王毓贤曾记录其“传世之图”有:“疏林巨石图一,虬松图二,修竹含烟图一,窠石图一,筀竹图一。”与当时著名书法家米芾及长安人薛绍彭并称“米薛刘”,“三公风神萧散,盖一流人也。”尤与米芾友善,“同为书画友”,米芾在其《书史》、《画史》和《宝晋英光集》中多次提及刘泾。
雍陶为人恃才傲物而又喜欢别人讨好他。据《全唐诗》和《唐才子传》记载:他任简州牧时,将自己比作南北朝时的诗人谢胱谢宣城,柳恽柳吴兴。有宾客来拜访则轻慢折磨人家,他家的守门人也怠慢宾客。带着自己的诗文或礼物请求拜见雍陶的人,很少有人受到接见或款待。忽然有一天,有个叫冯道明的落第文人请求拜见雍陶,说:“我跟雍员外是旧相识,请给通报一下。”守门人将这话通报给雍陶。待到引领冯道明拜见雍陶后,雍陶大声呵斥说:“我与你素昧平生,你在哪里认识我的?”冯道明回答说:“我每天都诵读你的诗,敬仰你的德行。我在诗集中天天和你相见,怎么能说我们是素昧平生呢?”说完随口吟出雍陶的得意诗句:“立当青草人先见,行近白莲鱼未知。” “江声秋入寺,雨气夜侵楼。”“闭门客到常疑病,满院花开不似贫。”雍陶听了冯道明的吟诵后,非常高兴,立即将冯道明象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一样看待,还馈赠了许多财物给他。由此可见,雍陶为人恃才傲物而又喜欢别人讨好他,而冯道明无才却又渴求知识,后世评论家说两个人性格正好相反。
他是唐代后期的重要诗人,尤以写山水名噪一时,被称为“山水诗人”。雍陶少年时家境贫困,因蜀中战乱,颠沛流离,羁旅他乡。他曾考试落第,写有《自述》诗:“万事谁能问,一名犹未知。贫当多累日,闲过少年时。灯下和愁睡,花前带酒悲。无谋常委命,转觉命堪疑。”叙述了他当时穷困潦倒和悲观失望的心情。他又曾把自己的诗文写成卷轴投送给当时的宰相裴度。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登进士第,为当时名辈所推重。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授国子毛诗博士。在长安,他与张籍、王建、贾岛、无可、徐凝、章孝标等友善,以琴樽诗翰相娱,时相唱和赠答。这些人中有的是当时名士,有的因怀才不遇而后归隐,他们对雍陶有相当影响,虽然雍陶曾出任简州和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刺史,但后来雍陶却辞官隐居庐山,养疴傲世,与尘世隔绝而终。
雍陶命名简阳“折柳桥”。横跨东大道上的折柳桥,位于简阳西北两里处,唐初原名为“情尽桥”。说这里是历代历朝人们送别的地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时代的征人去异域而伤别离,面对春光烂漫、柳枝婆娑,更显凄苦。送君千里,终归一别。按常理送人送过桥即为尽情了。因此桥名“情尽桥”。
一天,简州刺史雍陶送客至此,问知“情尽桥”来历,以为不妥,即在桥柱上题了“折柳桥”三字,并赋诗一首,诗云:“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诗人在此采用了“灞桥赠别”的典故。汉时,长安东侧有座灞桥,汉人送客至此桥,皆折柳枝以赠别,取“柳”“留”谐音双关,以表达“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依依惜别之意。后人均以折柳为送别之词,意味着人虽别却情难尽。古人折柳赠别的习俗,以有形之柳枝寓无形之别情,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的心情了。人别心未别,到此情未了。离情别恨象条条柳枝一样抽打着离人的心。从此以后,情尽桥就改为“折柳桥”了。雍陶改情尽为折柳,虽源于这代代相传的习俗,但也难免夹杂有他那因仕路坎坷而抑郁悲凉的情思。
古老的折柳桥原为木质廊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在其著作《起宏图,天堑变通途》(载《人民文学》1962年第12期)一文中,列举了我国古今建筑的许多桥梁。其中一座,就是当年坐落在简阳“州北二里”的折柳桥。茅以升的文章,只抄录了雍陶更改桥名时写下的几句诗,没有关于桥的其他说明文字。当地人民却对此桥演绎出不少离奇故事,至今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还津津乐道“折柳仙桥通十方”的传说,说只要往桥上一站,就能听到十方州府公堂审案情况,谁公正谁不公正一听了然,此桥的神奇及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就可见一斑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牌坊沟一带,古老的成渝东大路两侧高柳插天,郁郁千株,恰似一道天然屏障。据《咸丰简州志》记载:雍陶改名写诗后曾命人筑“候亭”在路旁供路人送别、休息,后称“折柳亭”。路中有一座横跨溪涧的小木桥,桥柱上镌刻有“折柳”二字。这座木桥虽破旧,但它周围的自然风物却葱茏深邃。桥面掩映在古柳浓阴和四状元故里碑及众多木质、石质牌坊群中。桥下一泓清泉,曲折婉蜒,涓涓流淌,汇入沱江。岸边绿草丰茂,只有三五户农家,环境十分幽静。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后因修筑成渝公路,折柳桥被毁,至今还埋于简阳至石桥公路“胖哥鱼庄”外电线杆处的铁路和公路涵洞下(见下图)。游人至此, 若非丹青妙手,是很难用笔墨将这样迷人的田园风光描绘在现代人眼前的。公元2006年,简阳市在“文化广场”上修建了反映简阳历史文化的“折柳桥”,可惜修成了石质拱桥,已绝非木质廊桥原貌了。不过虽不能见桥的原貌,也可立于此地试试“折柳仙桥”的神奇!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3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简州书农 发表于 2015-11-1 19:34 这次的照相技术有进步了呢?
巫昌友 发表于 2015-11-2 13:54 这个地方已经不保了
巫昌友 发表于 2015-11-7 17:08 问好兄弟
巫昌友 发表于 2015-11-8 16:55 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