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96|评论: 1

[草根播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小花椒做成大产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4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仲夏时节,走进武都,山山峁峁,沟沟岔岔,一行行花椒树绿中透红,煞是好看。公路上、村庄里,收购花椒的车辆穿梭往来,弥漫着一股股浓郁的椒香味。走进果实缀满枝头的花椒林,一串串红红的花椒隐匿在绿叶丛中,树下是手挎竹篮摘椒的农民。

在郭河乡侯家湾村,从房前屋后到田间地头,从山腰到山顶全是椒树。正带领妻子和儿子摘花椒的村民李智全告诉记者,他家里种的18亩花椒树,去年产量3070斤,卖了十万二千元,一家三口人,人均三万四千元。地震后,靠党和政府盖起了三间新房,现在,靠花椒收入添置家具,还买了辆农用车,让儿子跑运输呢!“别看这小小的花椒,它是咱武都山区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也是山大深沟的武都的一张亮丽名片,都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呢!”指着红红的椒果,李智全自豪地对记者说。

从最初房前屋后的零星种植到现在的连片规模种植,从“灰头土脸”的塑料编织袋到印有地理标志商标的精美包装,从“提篮小卖”到如今全国最大的花椒集散地,从不起眼的调味品到走向全国市场的知名品牌,武都获得了“中国花椒之乡”的美名。近两年来,通过着力实施花椒产业提升战略,花椒已成为武都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黄金产业”。

2010年,全区花椒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花椒产量达到1700万公斤,全国十分之一的花椒出自武都,面积与产量均居全国花椒种植县(区)第一。

2010年,全区花椒销售收入达10亿元,农民人均花椒纯收入达到1300元,占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是全国花椒产区农民收入占比最高的县(区)之一。

武都的花椒为什么这么“香”?记者在几天的采访中发现,武都花椒的发展之路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启示一:在全社会倡导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林果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关键是决策者能否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咬定青山不放松,使小花椒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说起花椒产业,适宜发展的地方不少,但许多地方要么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要么大张旗鼓上一阵子,便偃旗息鼓,甚至出现农民伤心砍树的事儿。为何武都的花椒能种出这么多荣誉与成就,能收获这么多喜悦?

武都区区长李平生说:“这并不是说别的地方种不出好花椒,武都有种花椒的悠久历史和先天优势,但光靠先天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坚持。武都历任党政领导班子这么多年来都咬着‘花椒’不松口,一任接着一任干下去。正是这种坚持,让武都花椒越种越多,越种越香,效益越来越好。尤其是通过2010年区上组织的花椒产销对接洽谈会,确保了椒农的收入,极大地激发了适宜区群众发展花椒产业的积极性,进一步营造了花椒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武都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90%的耕地分布在半山上。多年来,山区群众习惯了在人均不到1亩的地里种玉米和小麦,天气顺当,一亩地收入超不过500元,遇到天灾,常常是颗粒无收。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武都历届党委、政府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的指导原则,从劣势中寻找优势。独特的地理区位孕育了多样性的气候、光热资源,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武都的“优势在山,资源在特,希望在林”,武都人民深刻认识到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花椒产业是科学抉择,是战略选择。

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武都抢抓机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使武都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大幅度调整,效益低下的陡坡地彻底退出粮食生产,给武都花椒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支撑。但在当时,武都各级党政组织借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号召山区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在半干旱山区大面积种植花椒,不少人有看法:花椒能当饭吃吗,能种出富裕来吗?大家都种花椒销到哪里?一个接一个的疑问和困惑,不仅使老百姓心里没底,就连不少农口干部也犹豫彷徨。武都的历届领导却一直没有改弦易辙,也从来没有退缩摇摆。他们认准了一条:在武都这样一个“七山二林一分地”的山区贫困县,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最适宜花椒生长,发展花椒产业,既能绿化山川,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使老百姓增收致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坚持下去,定能走出一条产业发展、生态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的具有武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为打消群众的顾虑,武都区干部进村入户讲例子,带领花椒种植大户现身说法,科技人员分片包干,抓点示范。当一棵棵花椒树挂果并卖到市场后,老百姓心中亮堂了,不用动员,主动买花椒苗种植,不仅在退耕的地里种,有人还承包荒山荒坡进行大面积种植。

目前,全区花椒种植面积由1995年的25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00万亩,占武都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产量由1995年的67.5万公斤,发展到现在的1700万公斤;宜椒区农民人均花椒收入由15年前的30元,发展到现在的1300元。形成了白龙江沿岸、北峪河等4条流域万亩花椒林带6处,千亩花椒示范基地68个,基本达到宜椒耕地及荒山花椒种植的全覆盖。花椒已成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支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沟沟岔岔、山山峁峁的一片片花椒林改写了武都“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

启示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了好的产品,能否卖个好价钱是关键,研究运作市场,培育营销主体,实现千变万化大市场和千家万户小椒农的有效对接,才能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难题

武都是我国花椒的主产区,全国十分之一的花椒出自武都,武都花椒品质好,按理说在市场上有价格掌控权,但多年来,武都花椒市场呈现两个奇怪现象:无论丰收歉收,市场的价格始终在一个很低的价位运行,似乎与供求关联不大;无论终端市场价格升降与否,武都市场价格始终保持在低价位纹丝不动,产地与终端也似乎关联不大。武都区组织专门人员调查发现,造成这种区域性的价格背离供求规律的深层原因在于:一是武都花椒外销全部由成都、重庆等外地营销商所控制;二是十几万种植户由于是散打状态,信息不灵,与营销商之间形成信息的不对称,加之椒农谈判价格能力不强,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完全处于任人宰割的弱势地位。三是政府研究生产多、研究市场少,在销售环节对于信息提供、市场监管等服务职能明显“缺位”。

2009年开始,针对全区花椒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机制不健全,椒农处于弱势地位,长期增产不增收的被动局面,武都区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及早谋划,数度对全国产地和终端市场进行调研,制定了科学的营销策略。及时成立了区、乡、村三级花椒营销协会及协会党支部,健全了营销网络体系,培育出了一批懂市场、善经销,在产地能主导价格、在终端能掌控价格的本土型营销队伍,提高了椒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谈判价格的能力,实现了千变万化大市场和千家万户小椒农的有效对接,为花椒销售在合理价位运行,确保椒农的收益起到了关键的市场主导作用。

为了及时向椒农提供花椒市场价格信息,武都区成立了花椒价格信息服务中心,及时调研反馈花椒终端市场行情,研究分析市场供需形势,科学确定产地收购指导价格,并及时通过电视台、电话、手机、互联网等媒介进行发布,并通过区、乡、村三级政府和协会传达到营销户、椒农及全社会,为广大椒农、本地营销户和客商提供了准确的交易价格信息。通过政府、协会“两只手”的作用,有效解决千家万户椒农市场信息不灵、收购商压级压价的问题。

为了有效监管花椒市场,武都区成立了由工商等部门和乡镇政府及营销协会工作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市场监管组,实施花椒市场全程监管,有效整治了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了不法商贩掺次使假、压级压价,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纪问题,将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市场营销策略贯彻执行到营销领域的大小市场几千营销户、十几万椒农的交易行为中,开创了花椒销售依靠政府调控监管市场、协会运作市场的成功尝试。

通过科学营销策略的制定,通过在产地能形成价格、在终端能掌控价格的本地营销队伍的摸爬滚打,通过各级政府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和全程的市场监管,武都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椒集散中心、价格中心、信息中心的功能初步凸显,武都花椒在终端市场的占有率大幅提高,在四川成都及重庆等终端市场的花椒占有份额从2009年的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50%。武都花椒在本地销售价格从往年平均不足15元/斤,达到了30元/斤以上。产地各市场呈现出销售稳定,销价稳定、行情稳定的态势,逐步形成了销售网络健全,信息传递快速,市场监管到位,主体利润均衡的花椒产业营销机制。

2010年,全区花椒营销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创造了销售价格最高、农民收入最高、客商赚钱最多的多赢局面。

启示三:在贫困地区,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低,生产单元小而散,政府的组织、推动、服务、监管职能不可或缺,只有坚持“两手”(政府、市场)并用,才能科学配置市场要素,推动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而做大做强

武都发展花椒产业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坚持政府、市场两手并用,才能使产业各种要素配置达到最优,要打组合拳,才有竞争力。党委、政府要按产业发展规划,有效组织农民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基地,推广各类科技适用技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时要组建协会等有效组织培育本地营销商,组成强大的营销队伍,直销终端市场。在供不应求的年份,合理提出指导价格,在供过于求、有风险的年份,要及时制定保护农民收购价格的战略,并有效组织营销协会,体现党委、政府主心骨和统领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

为了实现把武都区建设成全国最大的花椒生产加工基地、集散中心、信息中心、价格中心的目标,近年来,区上每年举办花椒节会,邀请全国客商到武都参观考察,签订花椒购销合同,大力宣传“武都花椒”品牌。区上还利用参加兰洽会、西交会、杨凌农高会等机会,大力推介武都花椒,武都花椒先后荣获国家外贸部优质产品奖、全国林果名特优新产品奖、第十三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后稷奖”、首届甘肃土特产展示会金奖。今年,武都花椒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都区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花椒之乡”称号。今年,区上在陇南武都现代物流园区已开工建设一处占地150亩的花椒专业市场。区上还在马街镇建立了我国首座花椒博物馆,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形式,展示武都花椒的神奇传说、历史沿革、椒农民俗,进一步培育花椒产业文化,进一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谈到武都花椒的未来,陇南市委常委、武都区委书记李旺泽信心十足地说:“武都花椒产业是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是武都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长期艰苦探索,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人民意愿的科学抉择,是武都人民走上生态恢复、产业富民、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的战略选择。目前,省委、省政府明确把花椒产业作为甘肃陇南市四大特色产业之一来扶持,这是武都区推进花椒产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十二五’期间,武都区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要求,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总体部署和‘尊重规律、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健全市场、壮大龙头、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以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健全完善市场体系为核心,以培育壮大加工营销企业为龙头,以科技集成推广应用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创建全国最大花椒生产加工基地、集散中心、信息中心、价格中心的目标,将武都打造成‘中国花椒之都’。”

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市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发动机,但几乎所有的经济成就都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只有把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作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支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武都花椒产业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武都是我国花椒的主产区,花椒产业是武都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黄金产业”。2009年开始,针对全区花椒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机制不健全,椒农处于弱势地位,长期增产不增收的被动局面,武都区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及早谋划,几度对全国产地和终端市场进行调研,制定了科学的营销策略。及时成立了区、乡、村三级花椒营销协会及协会党支部,健全了营销网络体系,培育出了一批懂市场、善经销,在产地能主导价格、在终端能掌控价格的本土型营销队伍,提高了椒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谈判价格的能力,实现了千变万化大市场和千家万户小椒农的有效对接,为花椒销售在合理价位运行,确保椒农的收益起到了关键的市场主导作用。2010年,武都区花椒营销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创造了销售价格最高、农民收入最高、客商赚钱最多的多赢局面。

特色农业是陇南的优势所在,也是陇南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长期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依据现实条件,确定了符合当时实际的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工作措施,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特色农业在陇南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已经培育形成了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优势产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特色农业发展到现有水平、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提高质量效益,真正造福于陇南人民,是我市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武都区贯彻落实市委总体思路,坚持政府、市场“两手”并用,打“组合拳”发展花椒产业的成功实践,为全市的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范本。

把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与行政推动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市特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更是我们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委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对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心骨和统领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坚持政府、市场两手并用,科学配置市场要素,切实解决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指导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工作能力,扎扎实实地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努力开创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局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地方种植花椒都成气候了,平昌有那么多的山地资源,种花椒肯定有钱赚。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