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日起,国家取消部分低价药最高零售价,初衷是提升药企生产低价药的积极性、减轻患者使用高价药的负担。然而,“松绑”过后低价药价格应声上涨,少则几倍,多的涨上百倍……
>>便宜药品签了合同也会断供
政府为低价药“松绑”后,广东省药品电子交易平台上的药品商纷纷跑去参与议价。“原来是统一价格的,现在不一样了。隔一条马路的两家医院,进购药品遇到的情况都会不一样。”在广州一家三甲医院负责药品采购工作的罗侨(化名)表示。
但最让医院药房头痛的是,即便是抢到便宜的药品,签合同后还可能会出现没有药品供应的情况。“以复合维生素B为例,100粒的涨到15或16元一瓶。我们找到10元以下一瓶的,合同已经签了四五个,但最后都供不了货。”罗侨说,49.99元一盒的肯定有货,但是原来这种药只需要3到5元一盒。
>>患者无奈被迫换药
低价药涨价,对基药施行零加成销售的社区医院表示最难做。有社区医院医生说,“来社区医院看病拿药的以慢病老人为主。药变贵,老人很敏感的。原来50元可以开三个药,现在只能开两个或者一个了。”若药涨价了,药房就只能换药厂,找便宜的药。因此,“很多时候老人说,药盒的样子不一样了,尤其是降压药。他们要医生给回原来那个样子的药。”对此,社区医院医生很难向患者解释清楚。
有患者因为换了药,以前吃几颗,现在要吃一把药。因为换过的药每颗剂量要低些。
>>专家:只为帮患者省钱就换药厂不够妥当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表示,药厂涨价,只要没有超过国家规定的涨幅范围则属于合理。医院不应因为涨价而擅自换药和药厂。如果药厂涨价太猛,可以通过政府提供的投诉渠道申诉、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