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印象】
2006年12月初,有闲去丽江一游,使人流连忘返的心情油然而生,多少年后的今天还是历历在目。
街道上典雅的中式建筑散发着木质的清香,店铺里琳琅满目的物品赏心悦目,年轻漂亮魅力四射的服务员远远投来笑脸,施展无限柔情推销着眼花缭乱的产品;街边纵横交错的沟渠,清澈见底的流水中鱼儿欢快地游荡,霞光照耀反射的折光格外奇特,使人领悟到一米阳光的无穷奥妙;溪水边蜿蜒伸展的石板路上,各种肤色的游人争相拍照,街心花园里身着民族服装的男女展示着优美的舞姿,一个个行人游人兴致勃勃地穿插进舞群的男女之间,手拉手肩并肩地翩翩起舞,伴着悠扬的乐曲领略着古老的民族气息;穿插在街道和人群里,耳边随时传来和蔼的对话和情景交融的欢笑,人醉了,心也醉了……
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景象,东南西北都无所谓了!只好漫无目标地游玩,走到哪儿,走到何时,累了也不厌倦,饿了浑然不觉,2400多米的高原古城供氧十分充足。天黑了繁星和灯光交相辉映,让人更是由衷地抬起已经出现血泡的双脚,不断探测前行,不断观赏美妙的景色,直到脚疼得走不动了,冷风吹拂汗水浸湿的衣衫,不由得袭来寒颤,方知道该回去休息了……
深夜洗漱上床,其实已经是凌晨,在谈论回味清幽雅致和豪放抒情的丽江古城中,不知不觉入眠。还没有来得及进入梦乡,初升的朝阳强行从窗户挤进了房间,隔壁、走廊、楼梯的木质结构都被人们吵醒,发出“噼啪噼啪”“吱呀吱呀”的声音,我们迅即翻身起床,去一睹那魂牵梦绕的玉龙雪山。
一出门,迎面扑来一股清凉新鲜的空气,我们不约而同地打了一个喷嚏,披着夹杂有冰霜的薄雾欢快地出城,那颗火红的太阳跃上蓝天,从一丝丝一朵朵白云中倾泻而下,沐浴着苍翠欲滴的群山,我们打开车窗高唱:“太阳出来了喂,喜洋洋罗喂”……
进山之前是一片开阔的丘陵,我们在草坪上把清晨的喜悦装进相机,把远处刀砍斧剁般霞光四射的大雪山收入囊中,又兴奋地沿着松林进山。很快见到了珠光闪耀的海子,碧水如镜,五彩缤纷,七色闪烁,倒影着海子里的古树和雄伟壮丽的雪山,大自然的奇特绝妙在这里表现得淋漓至尽。
我们环绕着海子游玩,观赏那些穿上花衣服供人骑玩的牦牛和骡马,打扮得珠光宝气的山羊,寻找海子里的鱼儿,欣赏着各种摄影景点,等待着气温上升攀登玉龙雪山,这才是今天的高潮。
在半山腰坐缆车上山,一会儿就到了5500多米的玉龙雪山之巅,山上空旷开阔,虽然空气尚不稀薄,但是太阳的热气全部被皑皑白雪吸收。我们鼻涕流淌,手脚冻僵,不停地跺脚搓手取暖,观察周围四野荒凉,人迹稀少,更添寒冷。看到路边有个风雨飘摇的厕所,急忙去方便,进去时无人,出来时被一个卷缩在大衣和围巾里的女人拦住:“如厕1次,1人1元。”好家伙,原来她躲在沟坎的避风处,我们哈哈大笑掏钱受宰。
丝毫没有影响情绪,继续登攀玉龙雪山。一路是木质走廊,解除了冰雪易滑的烦恼,却始终没有找到争奇斗艳的景色,除了山就是雪,岂能饱眼填肚,没有失望也没有激动。
有两人驻足山顶阁亭休息,我们3人一直前行,穿过经幡,在一座大庙前许愿,投入虔诚的功德,真挚地接受喇嘛佩戴的哈达和祝福,随之返回一起闲逛稀稀落落的山货市场。走进餐饮长廊,奶茶的清香夹杂着烤肉的脆香,吸引我们不停地下咽口水,觉得早餐的油条豆浆早已经融入雪山的寒气。
来到一处烤山猪摊前,几个人停止呼吸肉香,笑眯眯地看着摊主。随着大家的目光抬头,一位身着民族服装的女青年,正向我们投来迎接的微笑。那女孩的漂亮简直无法形容,不说是多少年见不到一个的绝妙佳人,反正是昨天在丽江古城从未有过如此印象的女孩。那清纯如荷花出水,那冷艳似梅花傲霜,那甜润胜杜鹃顶雾,那和蔼像梨花带雨,那五官是标准的瓜子脸,那肤色是无装点的白里透红,那笑容没有矫揉造作,那探问没有妩媚迷幻,就是一个生在当代的传统少数民族姑娘。
我们无法推卸邀请,坐下来点了一份60元的烤山猪,等待那奄奄一息的炭火复燃,大约半小时说是已经烤熟,我们便饿狼般抓起进食,入口那膻味呛得阻隔喉咙,只好又轻轻地放下,这些平时视烧烤为美味的人,均不再探手取食。
姑娘觉得过意不去地说:“要不退钱给你们,要不就再弄些其他食物”,我们婉言谢绝,准备离去。同行的年轻人邀请她合影,姑娘欣然应允,纷纷和我们合影留念。
照相时她坦然地说:“我们山上难得洗澡,身上不好闻,不要影响你们的心情。”我们的确闻到她那身上的膻味不亚于烤肉,还是一个劲地回答:“没有影响,很开心。”随后挥手告别。
烤肉时互相对话,姑娘说她叫央金拉姆,纳西族和藏族的后代,快20岁了,一字不识,只能从钱币的颜色分辨价值,也安心在山上卖烧烤。曾经受邀请拍摄过一部云南的风光纪录片,制片组请她去城里发展,他觉得自已的根在山上,不留恋那些花花绿绿的世界,就这样活得踏实。回味姑娘的谈话,感到她的心灵更胜过外表,多少年这段往事总是难以抹去。
下山后简单吃过午餐,就返回古城,参观木王府。到了才知道所谓木王府,就是一座土司的宅子,反映土司的正常生活。后来一部电视剧《木府风云》问世,跌宕起伏的情节,风生水起的波澜,把这座宅子写得神乎其神,有如天造地设的奇迹,都是为了旅游的需要,无限渲染支离破碎的故事,其实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
晚上去酒吧,体验丽江独特的酒吧文化。在酒吧里来往穿梭中,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中外友人,熟悉与不熟悉的人,一见面就互致问候,见面就熟,熟了就热情对饮,互相家长里短地拉话,天南海北地神侃一通,接着又和新熟悉的人再重复差不多的话题,包括按照爱好习惯职业等不同特色的聊天,有兴趣的人可以去台上一展歌喉,敬酒献花随意自然。
当晚我们因为警觉,也因为好奇,先后到了3个地方,喝酒唱歌大同小异,吹牛聊天热情不减,真正感受到丽江的夜色与白天一样充满活力。
在丽江闲逛时,觉得到处都好玩,奇异的风景民情特别吸引,身旁的年轻同事开玩笑说:“我真想留在这里,找个美女导游,住三五个月好好欣赏。”我笑着说:“非分之想不可有,人间天堂不可留,说不定三五天就被家人捉拿回去。”他疑惑地笑答:“你吓唬我,不会那么巧合吧!”不巧几分钟后,转过街口,就碰上他表哥,陪同他们局长一行4人刚到丽江,住在相隔几十米的酒店。大家哈哈大笑,对方也哈哈大笑附和,都笑得那样开怀,都不知道对方笑什么事,这件事便一笑而过。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是一句名言,不幸而言中丽江。当5年之后的2011年11月再次到丽江时,虽然还是人流如潮,屋舍依旧,可是无法承载过度开发的景点,早已是面目全非,景致大衰,沟渠浑浊,游鱼消失,店铺冷清;一哄而起的酒吧热浪由盛而衰,神秘诱人早已悄然败落,来了就想走的感觉袭扰着,满怀激荡的情趣好像是古老的回忆;此后2013年3月和2014年4月,两次大火灾害,把丽江古城烧得面目全非,平添游玩的冷漠;最近的酒吧宰客曝光,更使丽江惨淡的旅游雪上加霜。
(2015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