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机轰鸣、运输车穿梭,11月10日,平昌县涵水镇花桥村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工地上一片火热,正在现场施工的村支部书记潘得明告诉笔者:“这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产业发展、脱贫奔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花桥村8月份启动实施的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硬化生产路7783米,整治山坪塘12口,解决全村10个社468户2100人的出行难、灌溉难问题……同花桥村的变化一样,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助力下,平昌县许多贫困村走上了脱贫奔康路。 科学规划“开处方” “山路弯弯山路长,挑断扁担用肩扛……”这首曾在大巴山传唱的歌谣,道出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平昌一些偏远地区的出行难,这些地方难的还有灌溉 县国土局局长邱成相介绍,平昌县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要在2018年之前实现全面脱贫,国土资源局的调研组抽取全县贫困村样本专题调研,发现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条件差是其贫困的根本原因。 改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成了平昌县贫困村脱贫奔康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国土资源部门在此又该怎样作为呢? 邱成相介绍,县国土资源局主动作为,利用土地整治、地灾搬迁、增减挂钩“三大项目”助力扶贫攻坚,以农村土地整治为扶贫的有效抓手,启动了土地整治规划修订工作。坚持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布局与全县“六大片区”扶贫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巴山新居”规划紧密衔接的原则,对照全县146个贫困村修订《平昌县土地整治规划》,分年度确定项目实施任务,“以贫困村为中心,相邻村为依托”编制项目可研,着力实现新增耕地、提高耕地效益、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相统筹。 据了解,平昌县已经和正在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已覆盖28个贫困村,已经入库或立项的土地整理项目覆盖27个贫困村。县国土资源局总规划师沈玉榜介绍,“十三五”期间,平昌将在全县146个贫困村实现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全覆盖’。通过实施项目,实现田、水、路、林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民致富。 因病施策治“穷根” 连片茶园依山势绵延,畦畦新栽茶树吐翠喷绿,与间作的中药材相得益彰。这是11月9日,笔者在双鹿乡小鹿村茶场看到的情景;而在五木镇石马村,平整后的土地上连片种上了露地蔬菜……两个村通过土地整治已流转土地2000余亩,发展起现代农业。 在贫困村土地整治全覆盖的基础上,平昌县坚持区别情况,突出重点,因贫施策,针对不同项目村的区位条件和具体现状,突出建设重点,分类实施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区位条件好、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的贫困村,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重实施土地平整工程,助推产业扶贫;而对生产条件较差的村,在优先保证土地平整目标的同时,着重农村道路工程,精准实施基础设施扶贫,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坦溪镇青云、百花两村通结束了不通水泥路的历史。 据了解,平昌县仅2014年度实施的11个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田间道(耕作路)166.89公里,整治水渠50.12公里,新建蓄水池301口,整治山坪塘165口,有效解决了7.3万人的行路难、灌溉难等问题。家住得胜镇马灵村的叶洪义告诉笔者:“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解了百姓急,帮扶到了点子上,暖了百姓心窝子。” “要想项目实施好,充分发挥出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很关键。”沈玉榜介绍,为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昌县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始终把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让项目区群众全程参与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实施、验收,让农民群众成为项目建设的决策者、参与者、受益者。 据了解,平昌县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采取坝坝会和走访座谈等方式,广泛征询群众意见。项目工程主动公开建设内容,积极引导和帮助群众主动参与项目建设,对一些工程技术含量不高的土石方开挖等基础工程,就近聘请当地群众参与。在抓好项目监理质量的同时,邀请项目区群众参与到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来,将规划设计图、工程量清单等交到干部群众手中,对工程建设质量、施工进度进行即时监督记录,项目验收由村民代表签字把关,切实把项目区打造成为高质量、高标准的民心工程。 近3年来,平昌县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28个,总投资3.62亿元,总建设规模31.07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4万亩,新增耕地2.3万亩,项目涉及22个乡镇45个村,受益群众达17.1万人。整治后的土地上发展起茶叶、花椒、蔬菜、核桃等特色种植产业23万余亩,土地整治项目成为百姓脱贫奔康的“助推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