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入关建立大清王朝后,水西安氏识时务地归降了清王朝,安坤被任命为贵州宣慰使。 同时伴随的是吴三桂入主西南,这将统治一千三百七十多年的水西安氏送上了未路。从入主西南第一天起,吴三桂就认定了水西“在滇为咽喉,在蜀为门户,若于黔则腹心之蛊毒也”,是他今后称霸天下必争的地盘,他必须吃下。 据说吴三桂灭水西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安坤的爱妾陇氏。陇氏“极有姿色,美而体香”,吴三桂见之,念念不忘,想据为己有。 公元1664年,吴三桂以安坤谋逆反清为由,发起了对水西的战争。三月,吴三桂率二万大军与十万水西兵决战于果勇底(今贵州织金县)。安坤率军佯败引吴军掩杀而截其后路,将吴军围困于果勇底,并断其粮草。吴三桂两万大军被围果勇底二月有余,只可惜安坤听信了被吴三桂收买的手下大将叉戛那的奸计,对汉军只围不攻,错失最好战机。吴三桂因为援军粮草到达而元气恢复,三路大军内外夹击水西军。安坤的优柔寡断竟使十万水西军陷于失败,全军覆没。安坤被吴三桂俘获杀死。 吴三桂开始对水西为时三年野蛮而残酷的种族灭绝性屠杀,“凡经过处步步肃清”,“以炮击之,焚其村寨,掠掳烧杀”。连清政府也感慨“水西剿绝,无可追征”,在平吴三桂之乱后很长时间不对水西地区进行赋税征纳。据方志所载。在水西居住了上千年的水西彝民,时剩三十八户。 不得不提及的是吴三桂所垂涎三尺的彝家美人陇氏,果勇底之战失利后,陇氏组织残部潜入深山,不断袭击吴三桂部,让吴三桂非常头痛,不得不对这个曾经他非常想得到的女人下达了必杀令。陇氏最后在与吴三桂部作战中被围遇难。 与中原在儒家传统熏陶下温良淑德、三从四德的汉族女子相比,从奢香到刘淑贞,再到陇氏,西南彝家的女人们显得如此的英姿飒爽,在美丽的外表后面总拥有着一颗勇敢的心,让人敬佩。 奢氏: 永宁奢氏的根基远不如水西安氏这样牢固。奢崇明兵变失败被杀后,奢氏一族大多死于战乱。明政府趁机将永宁地区改土归流,幸免于难的奢崇明二子隐姓埋名(改名余保善)于毕节大屯。奢(余)氏后世在清朝和民国期间人才辈出,在政治、商业、文化各方面均有涉猎。余家十一代苦心经营,为后世留下了西南土司文化的象征性建筑物——大屯土司庄园。 战争猜想: 对于大明帝国的灭亡之因,众说纷纭,历来的史学家在提到其直接原因时,都会提及明末农民起义和长年与北方后金边境的战事,而发生在西南川黔地区的奢、安之乱,则极少被史学家们重视。 当你真正翻开这页历史,你会发现,这场历时十七年(从天启元年到崇祯七年)波及川、黔两省的少数民族地方势力兵变,不折不扣的是大明帝国最后一块落井石。 其实,长期以来,贵州四川一带的少数民族势力与中原政府的关系还是比较和睦的。历朝历代统治者对该地区都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民族政策,所以大规模的战事和叛乱极少。但在明末,该地区却连接发生了播州杨应龙之乱(万历朝三大战事之一)和奢、安之乱,不能不说与明政府从立朝开始就想把西南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直接统治、力倡改土归流的高压方针有关。加之后期的吏治腐败和大汉族思想抬头,使得原本温驯的西南土司们,在大明帝国最危难的时候,群集而起,向大明帝国投去了最后的一块落井石。 这样的后果,是当初朱元璋玩弄权术,指使亲信侮辱屡屡向他伸出友善之手的奢香夫人的时候,所能想到的吗? 假设大明帝国的统治者们,在重重危机之下,俯下文明强势者高昂的头,在北事逼紧、中原农民起义不断的情况下放宽对西南的民族统治政策,让没有任何扩张意念而仅想自保安定的西南土司们不去拖扯明帝国的后腿,大明帝国没有西南战事的拖扯,可否会在风雨飘摇中实现自我的救赎呢? 第99战 奢 安之乱 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