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达泽绣的清明上河图
刘达泽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历来受人们喜爱和追捧,并以各种栽体和艺术手法展现。在万源市八台乡漆树村,49岁男子刘达泽在自己双腿残疾后,耗时9年时间绣了三幅6.5米长的《清明上河图》。虽在前几年以16万元的价格卖出了一幅进行还债,但他仍希望剩余的两幅十字绣能受亲睐,可以让他完成靠自己的双手补贴家用的愿望。
残疾男子:耗时9年绣3幅《清明上河图》
11月30日,在刘达泽家的院子,一幅绣好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被缓缓展开,长度竟然连接整个院子。四川新闻网记者注意到,这幅长6.5米、宽0.76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画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据刘达泽介绍,该十字绣内容丰富多彩,绣有814个各色人物,73匹各类牲畜,20多辆车轿,29艘大小船只,还有30多栋房屋、桥梁、城楼……仔细端详发现,在十字绣浅黄色的底纹上,这些从事各种活动的人物,他们的衣着不同,神情气质各异,还穿插安排着多种活动,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房屋的每一处飞檐等细节均十分考究。
“我每天都要绣20根线,每一根线1.3米,一天就要绣26米长的线。”刘达泽告诉记者,这9年时间来他一共绣了3幅6.5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另外还包括一些巨幅的《八骏图》、《十二金钗》等等……就在3年前,正在成都读大学的女儿通过网络,联系到成都的一位买家,将自己的第一幅《清明上河图》以16万元的价格卖了还债。如今,家中只剩一副绣成了的,和另外一幅差1米多就完工的《清明上河图》。
“绣《清明上河图》的难度非常大,需要极大的耐性,仅绣桥面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场面,就耗时半年。”据刘达泽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摄取所需的景象,色彩繁杂多变。在整个绣制的过程中,虽是照图绣图,却一点都不敢马虎,一旦绣错,便会影响整体的观感。
“这一绣就是九年多时间,如今每到晚上眼睛视力就不行了。”刘达泽说,双腿残疾的他除了能用双手绣十字绣挣钱外,其它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虽然懂事的女儿曾多次劝他别绣了,但他也无法停下这唯一挣钱的方法。
坚强妻子:靠卸水泥挣钱养活丈夫女儿
在谈到绣十字绣的初衷,刘达泽回忆说到,在2004年,那时他还在万源一处建筑工地上打工,突发的一场意外让他的双腿被重物砸伤,导致肢体1级残疾,至今无法正常行走。这10多年来,他要想走路,只得用轮椅代替。
“我的双腿没办法用了,那时在家里就相当于是一个累赘。”刘达泽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那一次意外让他丧失了挣钱养家的能力,家里的重担一下落在了妻子的肩上,但他并不想因此放弃自己,更不想拖累妻子。然而,就在他双腿发生意外的第二年,儿子也因在下河游泳时溺水离他们而去。接连发生的意外,无疑让这个贫困农村家庭“雪上加霜”。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心灰意冷的家人们都意识到不能因此放弃生活,反而要好好生活下去。”刘达泽说,从那以后,妻子就开始在离家不远的旧院、普光、新华等乡镇打工卸水泥,靠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肩负起了照顾双腿残疾的他,和正在读书的女儿。
“看到妻子双手上的老茧和她憔悴的面容,呆在家里打发时间的我也是爱莫能助。”刘达泽说,之后的一天,他听邻居说绣十字绣可以挣钱,他一个大男人毅然决定拿起针线,从开始的绣鞋垫,到绣一些简单的十字绣,看到自己的绣十字绣的手法逐渐提高,他的兴趣爱好也逐渐浓厚,并绣出了多幅精美的作品。
刘达泽表示,直到两年前,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成都找到了工作,家里的经济压力才轻松一些。因此,妻子也开始呆在家中务农,平时靠种点菜卖卖、帮邻居朋友带娃娃等方式挣钱补贴家用。
“希望能将这些十字绣卖出,让辛苦多年的妻子能轻松一点。”刘达泽说,这些年他绣成的十字绣珍藏在家中不知如何处理,他还是希望能够变卖,来回报妻子补贴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