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奇男子杨小楼
作者:游湖借伞
清末名伶杨小楼据说是慈禧太后喜欢的武生演员,颇多野史对此大书特书。其实,杨小楼这个人不仅是真正的“武生泰斗”,更是一个精诚热血的忠义奇男子。
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女人,1861年至1901年之间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她是晚期清廷的实际统治者。在我们的历史观中,她一直以丧权辱国、祸国殃民的形象而存在着。对于她的历史功过自有历史评说。在大量的有关清宫生活的文献记载和回忆录中,我们见到的慈禧太后是一个很复杂又很聪明灵性的女人。她通诗文,更懂历史,所以在政治的问题上运筹起来是纵横捭阖,那些久经官场、饱读诗书的大臣们在她的面前都战战兢兢、噤若寒蝉。她在生活中,喜爱美食、花草、装扮,更是酷爱京剧。
慈禧太后喜欢戏而且真懂戏。
慈禧太后对戏曲的爱好与她的丈夫,那个短命的咸丰皇帝是分不开的。咸丰皇帝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是却是一个绝对合格的戏迷。这一点他深受他的爷爷乾隆的遗传。咸丰皇帝喜欢场面宏大的宫廷演剧,并将戏曲演出列入朝廷仪典定制。咸丰皇帝更是如此,不仅平时要在紫禁城里听戏看戏,就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他从北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的期间,也还没有忘记了把京城内府管理的两百多名伶人带往承德接着给他演戏。现今故宫的昇平署档案中,还可以找到大量咸丰皇帝当时看戏的记录。
短命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61年死在了热河的烟波致爽殿。咸丰皇帝虽然身体虚弱,无力整饬朝纲、抵御外辱,但是他在窝里斗的事情上还算有几分心计,也正是他通过肃顺重用同时并牵制着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临死之前,咸丰托孤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等八位顾命大臣,立长子载淳为皇太子。目的在于让朝臣与内廷互相牵制而确保尚在幼年的小皇帝的地位。可是他没有算到皇族宗室的力量,尤其是他的六弟恭亲王。果然,为了将权利从八大臣手中夺回,当年不过26岁的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䜣联手发动了“祺祥政变”并开始了“垂帘听政”。此后,慈禧太后把持清廷最高权力,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
慈禧太后成为清王朝真正的统治者以后,更是热衷对戏曲的所好。她对于戏词、穿戴、扮相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改进,将原来使用昆山腔和弋阳腔(中国戏曲表演演唱的两种声腔,是以起发源地和主要流行区域命名的)演唱的剧目改编成二黄和乱弹(二黄就是指京剧,乱弹就是后来的各种地方戏的统称),比如《上路魔障》、《青石山》《十五贯》、《搜山打车》、《绒花记》、《双钉记》、《混元盒》、《双合印》、《义侠记》、《香帕记》《西征异传》、《忠义传》、《昭代箫韶》等等。
慈禧还为了看戏巨资修建戏台,如光绪十七年,她在清漪园怡寿堂修建的德和园戏楼,耗银七十一万两。德和园戏台是中国古代宫苑戏台的杰作,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应该说,慈禧太后对戏曲的喜好,尤其是对二黄的青睐,促进了京剧艺术的成熟和发展。
(照片1:颐和园中的三层大戏台)
清宫中设有专为演剧而设的管理机制,以前名字为“南府”,后来改为“昇平署”,昇平署的职责之一即为负责为慈禧太后挑选进宫唱戏的京剧艺人。杨隆寿、李顺亭、孙菊仙、时小福、谭鑫培、陈德霖、汪桂芬、王瑶卿等名角都曾进宫为内廷供奉。
(照片2:清宫昇平署的印玺)
在众多进宫献艺的艺人中,传说慈禧太后最喜欢其中的一个武生,他的名字叫做——杨小楼。
杨小楼(1878-1938),原名杨三元,又名杨嘉训,出身于梨园世家。是与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京剧“三贤”的代表人物,有一代 “武生宗师”之誉。
讲述杨小楼波澜壮阔的一生,要从他的爷爷开始讲起。
杨小楼的爷爷是杨基旺是江湖上卖艺的拳师,后来改名杨二喜,道光年间据说也进入过徽班做过武旦演员,后来带着杨小楼的父亲杨月楼在京城天桥一带卖艺为生,被张二奎发现聘为教师。杨二喜人称“大刀”杨二喜,十分善于使用器械演出,相传戏曲舞台上耍流星就是他开创的。杨二喜带着杨月楼进入张二奎的“忠恕堂”学戏,杨月楼从此习武生,与俞振庭之父俞菊笙为同门同辈。
杨月楼平素待人忠诚仗义,所以在众人之中很有威望,深得“京剧鼻祖”大老板程长庚的器重,所以后来为著名的“三庆班”的管事,又担任精忠庙(即后来的梨园公会)的庙首。
杨月楼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选入清宫升平署,成为为慈禧太后演出的内廷供奉,进而成为著名的清代“同光十三绝”之一,因为擅演孙悟空,众人送号“杨猴子”,可以说是达到了清代艺人演艺事业的顶峰。
可惜两年以后,也就是1890年,四十七岁的杨月楼就因病亡故了。杨月楼临终之际,将自己的三儿子杨三元,也就是后来的杨小楼托付给自己的换帖结义兄弟谭鑫培,要他教养杨三元练功成材,并让儿子三元拜在谭鑫培膝下为义子。
中国人重子嗣,更重兄弟之义,临终托孤更是非至诚忠勇之士而不能,托付的人看重的是兄弟的承诺,被托付的人看重的是即将逝去的死者对自己的信任,所以临终前的千金一诺最是人间第一之庄重义气。
谭鑫培是重义重情之人,他没有辜负杨月楼待他兄弟情义一场,果然对杨小楼视如己出、悉心教导,按照谭家的排辈,给杨小楼取名叫杨嘉训,亲自教他全本的《战宛城》,又送其入小荣椿科班学戏,出徒之后勤加提携,终于将杨小楼培育成为了京剧武生的一代宗师。(照片4:谭鑫培、杨小楼合演《阳平关》)
幼年丧父的杨小楼,八岁那年进入了小荣椿科班。为二科“春”字辈学生,排名“春甫”,与叶春善同科。小荣椿科班的班主杨隆寿给他开蒙,教他的第一出戏是《淮安府》。十一岁那年就登台演出《锤换带》里的高怀亮。
要是有人以为杨小楼是天生的武生泰斗,那可就大错而特错了。他身材瘦长,比同龄人个子要高,站在台上不好看,在科班里演戏,大家都曾瞧不起他,嫌他站在台上难看,又嫌他吃得多,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象牙饭桶”。科班拍戏演出《恶虎村》,杨小楼只在里面捞到一个配角李五演。
但是小楼平时为人亲和,态度良善,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他并不是不放在心上,而是将自己被人嘲笑的事情埋在心里,从不外露。因为人前受人轻视,所以人后练起功来更有着十分的倔强劲儿。他不吃父亲杨月楼的老本,更不能给父亲丢人抹黑。变声期嗓子没有恢复,他就跑龙套积攒上舞台的经验。个子太高站在舞台上不好看,他就反复思考如何解决自己身高臂长舞台上动作不好看的弊病。
成长中的杨小楼,走出了少年丧父的哀痛,在刻苦练功中渐渐成长起来。他跟随杨隆寿、姚增禄、杨万青等认真学艺,后来又在谭鑫培的帮助之下拜上了俞菊笙为师。
十七岁出科以后,杨小楼演出于京、津两地,二十四岁以后搭“宝胜和”班,谭鑫培又提携他进入“同庆班”,名气越来越大,杨小楼逐渐成为挑大梁的武生演员。
1906年,也就是光绪三十二年,二十九岁的杨小楼被清宫昇平署以“民籍教习”挑选入宫。也就是说杨小楼成为了内廷供奉。
杨小楼进宫首演的戏是《长坂坡》,杨小楼彼时演出赵子龙就有“长坂坡前活赵云”之誉,加上进宫给西太后演戏,战战兢兢但是却分外卖力。这一亮相,引起了大清国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注意和喜爱。
(照片5:杨小楼在《长坂坡》饰赵云,钱金福饰张飞)
王芷章先生的《清代伶官传》中记载了杨小楼进宫演出过的三十六出戏,其中以《长坂坡》和《金钱豹》两出,西太后点的最多。
杨小楼身长八尺、高大魁梧,扮相英武、虎型猿臂,站在台上气宇轩昂,一派英挺飘洒的大丈夫气概。加之嗓音嘹亮、声腔激越,演出项羽、姜维、高宠等英雄人物充满了威武雄豪之感。
慈禧太后非常喜欢看杨小楼演戏,不仅喜欢看他演戏,而且对杨小楼这个人恩宠有加。傅惜华先生在《南府逸闻》中提及:杨小楼的品级是“四品顶戴”。唱戏的唱到四品官,那可是前无古人啊。
一次杨小楼在宫里演戏时耍珠子,不小心将戏台角上放置的檀香木架子损坏掉了,慈禧太后见此即传唤杨小楼见驾。众人都悄悄地替杨小楼捏了一把汗,因为慈禧太后的脾气的确是不好摸清楚。谁知慈禧太后竟和颜悦色地问询他为什么会出此差错?杨小楼回答说自己是连演四出戏,加之身体近来不好,体力实在难以支撑。慈禧听罢面上显露出痛惜之色,遂让杨小楼以后演出不要连续演这么耗费体力的大戏。不但没有丝毫责备,还额外多赏赐了银两。
提到了西太后给伶人的赏赐,是花样繁多的,从吃不完的点心糕饼、铜脸盆、花围巾和香锭子等杂物到象征着最高荣誉的黄马褂等等都有。
慈禧太后赏赐杨小楼的东西却十分特别。赏过他什么呢?赏过他满桌的糕点,赏过他亲笔所写的“福”字,还赏过他自己手上戴着的玉扳指。
扳指是什么?扳指是射箭时戴在大拇指上拉弓射箭时用的一种工具,射箭时套于拇指上,张弓时将弓弦嵌入扳指背面的深槽以防勒伤拇指。建立清王朝的满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射猎中经常使用的是鹿骨扳指。在清朝宫廷中,扳指已经不是射箭时使用的工具了,而是一种装饰品。各地王公官员每年都向宫廷进贡珐琅扳指、象牙扳指、翡翠扳指、玉扳指等,上面还要精雕有“万寿无疆”等字样或者花纹。知道了吧,扳指其实就是一种随身佩带的首饰。
那慈禧是怎么赏的呢?据说是慈禧太后举起手,让杨小楼自己来拿,杨小楼自然是死活都不敢上前。于是总管太监就上前去把搬指从慈禧太后的手上脱下来再赏给了杨小楼才算完事。这也许是一种填油加酱的描写,尽管事实已经不可考,但是将这种私人的物品赏赐给自己喜欢的武生演员,还是有点意思的。
还有就是“两包赏银”的传闻。李洪春先生的遗著《京剧长谈》中对此有过很大篇幅的回忆,大致是说慈禧太后看了戏以后,赏赐别的艺人都是一包银子,唯独给杨小楼是两包赏银。其实那是义父谭鑫培的赏银交给杨小楼拿着,但是却被来来往往的王公贵族们看见了,并且结合起慈禧太后喜爱看杨小楼戏的事实,把西太后与杨小楼的事越传越神,几乎成了街谈巷议、妇孺尽知的八卦消息。
坊间有诗描述此事:
楼台杨柳月斜西,禁苑笙歌渐渐稀。
恩宠忽承新供奉,春寒料峭赐宫衣。
慈禧太后喜欢个别唱戏的艺人是人之常情,这种喜欢也不一定就是男女之间的那种喜欢,就算是那种包含了暧昧成份的喜欢,只要不越界也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
“论事不论心,论心古今无完人”,太多的人对这句话都会有自己的体会。
其实,在严格的宫廷规制规范中,在封建时代统治一生的价值观的影响之下,出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文献的记载中的慈禧太后并不是市井传说中的淫荡放肆的女人,她很懂得和遵守封建社会的道德规则,自27岁那年垂帘听政以来,每日都在听政议事和有规有据的宫廷生活中度过,堪称是爱新觉罗家族中最为忠心耿耿的一个寡妇,要不她不会也无法成功地统治一个帝国,即使是衰微中的帝国。
西太后是个女人,她喜欢一个艺人在台上表现出来的勇猛英雄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她喜欢看杨小楼的戏,所以多有赏赐、关心也没有什么不正常。但是不正常的地方就在于她是慈禧太后,她的一举一动都是众目的焦点,更为不正常的事情是这件事已经被众口铄的走了形,真真假假已经没有人说得清楚了。
中国社会生活中,男女关系最能成为人与人之间互相攻击和诟病的一个问题,因为人的道德标准似乎在很大的程度上都要看这个男人是不是好色,这个女人是不是守节。这是一个涉及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能几句话说的清楚的,我们还是回头接着讲我们的故事。
杨小楼是一个做人很正派很严谨的人,慈禧太后喜欢看自己的戏,那是作为一个内廷供奉的艺人的最高荣誉,他没有因为频频上戏而有丝毫的骄傲,每次进宫更加倍地认真卖力演戏。慈禧太后看戏之后常有重赏,他更没有因为慈禧太后的恩宠而觉得丝毫的虚荣,相反却是充满了恐惧。谁不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谁又不知道”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再说自己作为唱戏的艺人,吃的是依靠功底卖艺的艰苦饭,做人做事都要堂堂正正,怎么能自己轻贱自己。因此,身为内廷供奉杨小楼更为严谨认真地要求着自己。
但是更为恐惧的是,谁也不知道知慈禧太后听说了这些市井之中的街谈巷议,会不会勃然大怒而降下罪来?如果是普通人之间出现的这种误会,或许可以用语言和行为来加以澄清。可是这件事情涉及到的是宫禁森严的帝王之家,真是有口难辩。因此,闻听了越来越多的风言风语的杨小楼便托病不再进宫演戏。可是慈禧太后不明就里,还是想看杨小楼的戏啊,于是总是让太监来传。慈禧越传,杨小楼越不敢去,杨小楼越是不去,慈禧太后就越传。这样的事几个回合下来,议论更多了。几番思索之后,压力越来越大的杨小楼决定选择弃艺出家、隐名避祸,来保全身家性命和清白名声。杨小楼在北平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挂单出家,当了道士,自号“超范子”。
1908年西太后去世。
1910年以后,杨小楼以武生挂头牌挑班,此后驰骋舞台26年。
事实上,杨小楼对清宫的恩宠是感念在心的,因为慈禧太后代表的不仅仅是慈禧太后这个女人,而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中国人自幼年所受的教育就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能以自己的文治武功得到天子的嘉赏,是中国人心中最高的理想和最大的荣誉。杨小楼是唱戏的,是梨园中人,但是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和读书人一样的。尽管因为种种把他和西太后联系起来的捕风捉影的传闻而远离了争议的中心,但是他对于清廷的恩宠须臾未加遗忘。也正因为是这样,杨小楼日后见到了已经是清废帝的溥仪,仍然双膝跪地,口称臣下,声声问安。对于这种行为,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批判,也不是赞扬,而是要从中客观地看到:杨小楼算得上是一个忠义之人。
杨小楼唱念步法独具神韵,舞台演出具有意境美感,无论是长靠戏《长坂坡》、《挑滑车》、《铁笼山》,箭衣戏《状元印》、《八大锤》、《艳阳楼》,短打戏《连环套》《落马湖》《安天会》等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杨小楼的表演渐渐被世人称为“杨派”。
1914年,京城首家新式剧场第一舞台落成,杨小楼亲为总经理。在这里,他先后与谭鑫培、刘鸿声、陈德霖、王瑶卿、黄润甫、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朱琴心、高庆奎、余叔岩、郝寿臣等诸多名家合作。需要格外一提的是他与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合作,二人从1916年合作开始一直到1920年合组“崇林社”,《霸王别姬》等经典剧目在不断的切磋中诞生。
杨小楼扮演的项羽不同于以往,他将项羽塑造成悲剧英雄而非简单的鲁莽之辈,这才会更进一步地衬托出死别虞姬的悲剧之美。杨、梅合作的《霸王别姬》是京剧历史上的一个突破。观众叹其“万人空巷瞻颜色,半为英雄半美人”。杨小楼曾经专为京剧《霸王别姬》撰写了对联刊登在徐慕云先生1933年4月编撰的《梨园影事》中。对联写道:
“鸿门垓下大英雄哪关成败,骓虞兮真情种不易生死”
(照片9:《霸王别姬》 梅兰芳饰虞姬(左)杨小楼饰霸王(右))
杨小楼不仅是舞台上的英雄豪杰,在舞台下,一样是一位忠心报国的奇男子。
1931年,日本侵略者炸毁了沈阳北大营附近的南满铁路路段,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九 一八事变”,从此全面占据了中国东北。消息传来,举国上下,激愤震惊。
杨小楼闻听外辱入侵,英雄气瞬间被国破家亡的屈辱所点燃。他在此期间集中人马排演了新戏武戏《甘宁百骑劫魏营》,并在1934年的天津春和大戏院上演。
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的这出戏讲的是孙权在濡须口收拾军马,曹操自汉中领兵四十万前来救合淝之时,孙权帐下的大将甘宁不畏强敌,只身带着一百人马去劫曹营。甘宁不折一人一骑却使曹操惊骇异常。剧作要表现的是甘宁以一颗勇敢赤诚的心作为勇气的源泉而痛击强敌的那种精神。
(照片10《百骑劫魏营》 杨小楼饰甘宁)
杨小楼饰演的大将甘宁威风凛凛,在劫营之前面对众位将土慷慨陈词,以京剧武戏特有的英武与铿锵展现了真英雄折剑黄沙、裹尸而还的爱国壮志。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在多少苟且偷生的鼠辈面对入侵者采取“攘外安内”、“不抵抗”的态度和策略的时候,梨园中人杨小楼却敢于排演这样的戏。无论是这部戏还是杨小楼这个人,让观众感受到的都是英雄之气的强大感召。
热血沸腾与群情激愤是不必过多形容的了,国人的心随着舞台上的英雄杨小楼的每一次亮相而勇敢不已。
舞台是塑造英雄的场所,激荡的时代和悲壮人生更是。
杨小楼是个唱戏的,但是他对山河破碎并没有无动于衷,而是以自己能够做到的方式反抗着压迫。
谁说京剧舞台上的英雄不是真英雄?
(照片11杨小楼《百骑劫魏营》“坐帐”剧照)
抗日战争期间,杨小楼积极参与赈济灾民、慰劳将士的义务戏的演出。演这些戏,杨小楼要么不计报酬,要么分文不取。
但是如果是丧失了民族气节的官员汉奸之流相邀,无论多少重金,是断乎请不去杨老板的。1936年,伪冀东政府的长官大汉奸殷汝耕在通县为过生日举办堂会,抛出重金邀请杨小楼,杨小楼重金之下不为所动, 以“不当亡国奴”为由严厉拒绝。虽面临着抄家丧命的威胁,然面不改色,不加让步,最后只得强行让杨小楼的外孙刘宗杨代替演出,还无理取闹地扣下了戏箱。杨小楼深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遂从此产生了不再登台的念头。他为拒与日寇合作,留起了胡须,重披上了道袍。
1937年,国破家亡再次让杨老板披挂演出,他在第一舞台与郝寿臣合作出演《九伐中原》。剧中的英雄姜维到了生命的穷途,念白道:
“四十五万铁甲雄兵,只剩下七人五骑……”
(照片12:杨小楼在《九伐中原》中饰演姜维)
姜维此时是英雄末路,是口吐鲜血,涕泪交流。谁会知道,此时的杨小楼竟然也咳出鲜血。
这是抱病登台的杨大老板对英雄的呼唤。
1938年2月14日杨小楼逝于北京。
杨小楼去世的那天是农历的正月十五。节日的举国欢腾中,上天却召唤回了这位世间奇男子的英雄魂魄,他鸡年来鸡年去,整整六十岁。
这位人间奇男子,一生在舞台上演出英雄,在台下也不是孬种。他少年丧父,但奉母至孝,他拜师学艺,一生都奉师至尊,他无论是唱戏还是做人都恪尽自己的责任。面对深宫的恩宠,他未因虚荣而迷失;面对金钱的诱惑,他未因取舍而丧失气节,面对汉奸强权的威逼,更是做到了对道义的坚持。
杨小楼,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站住了是个“人”
(此文原载《传记文学》2010年,孙红侠,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