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全面展开网络问政工作
www.sc.xinhuanet.com 发布时间: 2013-01-14 09:54:28 来源: 新华网四川频道综合
【新闻回放】
“欢迎大家‘打酱油’、‘拍砖’,更期待大家为绵阳发展献计……”2012年7月9日,绵阳市“书记市长信箱”正式开通,市委书记罗强致网友的第一封公开信就受到众多网友 “追捧”,仅开通半小时就收到35封信件,当日便处理了26封,其高效率赢得网友称赞,纷纷回复“鲜花”表示支持。
随即,“建言献策”、“绵州论坛”、“微博发布厅”等多个栏目在绵阳本地网站上相继开通。
与此同时,各县市区、园区和市级各部门积极行动,着力加强了县市区委书记、党工委书记、县市区长、管委会主任和局长信箱等网络问政平台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互动有序的网络问政体系。
【社会影响】
在绵阳,网络问政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接受监督,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的一条重要工作方法,其影响力已渗透到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问政,延伸了“民意链接”。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倾听民声、了解民情、汇聚民智,达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比如:“城区今年民生工程,优先建哪样请你来说”栏目,让普通群众也能参与到重大项目的决策中来。而利用网络平台征集科技城建设“金点子”活动,则最大限度汇聚了民智、凝聚了民心。
网络问政,促进了“服务创新”。从我市网络问政工作开展情况看,尽管每个网民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各不相同,但从整个网民群体看,最终都要归结到对政府职能履行的关切上,网民表达诉求的过程,也是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对政府履职过程进行监督的过程。网络问政平台让公众广泛参与政府公共事务的决策,让行政权力在公众监督下运行,很好地促进了各级政府和部门服务群众方式的不断创新。
网络问政,密切了“干群关系”。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民心向背的“风向标”、社会和谐度的“评判员”、党群干群关系的“试金石”……一个个来自市民、网友中肯的评价充分证明:网络问政在让民意得到更加充分的重视、尊重和维护的同时,汇聚了众多“粉丝”,赢得了民意的拥护和追随,开启了“政通人和”新局面。
【延伸报道】
网络问政,其核心不仅仅是尊重民意,而是用心互动、全力解决,在互动中把握主动,利用网络这一技术工具,真正服务民生。为此,绵阳着力推动“网络问政”向“网络理政”转变。
去年12月20日,我市召开的网络理政工作座谈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调整思维方式、转变执政理念,将“网络理政”作为必修课与实践课并长期坚持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对民意“不问不理”、“问了也不理”等现象逐步消亡,与之对应的是一大批普通群众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反映的问题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快速回应和妥善处置——
长虹世纪城一位市民写信反映城区乱按喇叭的噪音问题,带来了随后的“绵阳城区集中整治机动车违法鸣喇叭专项行动”;一名高三学生写信反映所在学校乱收补课费,很快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处理意见并付诸落实……
来自市网管办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4日,我市网络问政平台的书记市长信箱共收到有效来信8285件,办结7897件,信箱点击率为21.2万人次。
网络问政也因此赢得了广大网友的一片赞许。网友“海风吹”说:“网络问政让老百姓有了一个更为方便快捷的‘说话场所’,普通群众第一次可以通过网络直接给市委书记、市长留言和讨论了,真正让群众不出门、不见面、不上访就能解决实际问题。”(绵阳日报/记者 张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