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65|评论: 3

蒋高明:每年我们“吃”掉2.5公斤农药 (来源:质化研究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9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蒋高明:每年我们“吃”掉2.5公斤农药

(2015-12-19 16:45:37  来源:质化研究  作者:蒋高明)




http://groundbreaking.cn/uploads/allimg/151219/1-15121ZTH34S.png

  有多久没听见蛙声?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一个古怪的阴影笼罩了这个地区,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一些不祥的预兆在村子里出现: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莫名其妙的疾病不期而至,成群的鸡、羊、牛倒地而亡。乡下的农民叙说着家人的疾病,城里的医生面对病人的新病症手足无措。不仅成人会猝死,就连孩子都会在玩耍时突然倒在地上,在几个小时之内莫名其妙地夭折。


  这个地方被一种古怪的寂静笼罩了。很多人谈论着小鸟,内心忐忑,百思不得其解。小鸟都飞到哪里去了?园后面曾经是小鸟觅食的地方,现在却是冷冷清清的。有些地方倒还能看见几只屈指可数的小鸟,却都已经奄奄一息,颤栗不已,再也飞不起来了。这是个寂静的春天。这里的清晨曾经回荡着知更鸟(robin)、嘲鸫(catbird)、鸽子(dove)、松鸦(jay)、鹪鹩(wren)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声音;而现在,所有的小鸟都已经无声无息了,田野、树林和沼泽里只剩下无边的寂静。”


  美国60年代噩梦般的场景,在如今中国千千万万个乡村重演着。


  很多来自农村的人都会感到,如今春天来临时,鸟儿稀少,夏天来临时,蛙声寂寥。


  曾经生机盎然的春天,现在常常死寂。


  这一切,都拜农药所赐。


  每年我们“吃”掉2.5公斤农药


  农药的使用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进程。人类与“害虫”抗争了近一个世纪,但是人类并没有控制住“害虫”的危害。一百多年后,人类并没有放弃灭杀“害虫”这条错误路线,而是越走越远了,当年西方犯的这个错误现在在中国重演。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一份农药清单:


  溴酸钾、硝基呋喃代谢物、敌敌畏、百菌清、倍硫磷、苯丁锡、草甘膦、除虫脲、代森锰锌、滴滴涕、敌百虫、毒死蜱、对硫磷、多菌灵、二嗪磷、氟氰戊菊酯、甲拌磷、甲萘威、甲霜灵、抗蚜威、克菌丹、乐果、氟氯氢菊酯、氯菊酯、氰戊菊酯、炔蟎特、噻蟎酮、三唑锡、杀螟硫磷……


  上面所列的仅仅是我们的食物中可能接触的农药种类的“冰山一角”,如果不是专业人士,相信很多人对它们是非常陌生的。很多化学名词是吃出来的,是媒体曝光了食物污染后,我们才知道身边人造化学物质的存在。倒退四十年,中国人接触的农药种类只有六六六、敌敌畏区区几种,且很少在食物链中使用。现在国家明文规定的,食物中不能超标使用的农药就高达3650项!其中鲜食农产品高达2495项。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2495项就是我们食物中可能会遇到的。如果打印出这个清单来,需要几十页A4纸。目前人类到底使用了多少种农药?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因为化学合成的新农药越来越多,光中国农业部每年登记的新农药就达到千种以上。


  目前,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面积达1.8亿公顷次。半个世纪以来,使用的六六六农药就达400万吨、DDT 50多万吨,受污染的农田1330万公顷。农田耕作层中六六六、DDT的含量分别为0.72 ppm和 0.42 ppm;土壤中累积的DDT总量约为8万吨。我国每年农药用量337万吨,分摊到13亿人身上,就是每个人2.59公斤!这些农药到哪里去?除了非常小的一部分(<10%)发挥了杀虫的作用外,大部分进入了生态环境。


  更槽糕的是,农药不仅仅在农田里使用,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也在用,就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居民小区里,也逃不开农药的阴影。如果卡森活到今天,她看到人类如此大范围内使用如此众多的农药,那么,她的《寂静的春天》的书名恐怕要换成《死亡的春天》。


  农药对人体的伤害,以中国农民最重。若按年龄说,则以妇女和老人最重。发达国家喷施农药用飞机或大型拖拉机,而中国采取的是原始的肩背式喷雾器,喷雾器喷出来的就是毒。农药有机溶剂和部分农药漂浮在空气中,污染大气,吸入人体有可能致病或致癌;农田被雨水冲刷,农药则进入江河,进而污染海洋。这样,农药就由气流和水流带到世界各地,残留土壤中的农药则可通过渗透作用到达地层深处,从而污染地下水。


  人虫之战,我们注定要失败


  大范围、高浓度、高强度使用杀虫剂,虽暂时控制了虫害,却也误伤了许多“害虫”的天敌,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使过去未构成严重危害的病虫害大量发生,如红蜘蛛、介壳虫、叶蝉及各种土传病害。此外,农药也可以直接造成“害虫”迅速繁殖。上世纪80年代后期,南方农田使用甲胺磷、三唑磷治稻飞虱,结果刺激稻飞虱产卵量增加50%以上,用药7~10天即引起稻飞虱再度猖獗。农药造成的恶性循环,不仅使害虫防治成本增高,更严重的是造成人畜中毒事故增加。昆虫已经在这个世界存在了五六亿年,比人科动物长一百倍,虽然渺小,但生命力之强无与伦比。任何农药只能暂时地抑制其繁殖,而抗药性是昆虫笑到最后的法宝。对抗性思维指导下的灭虫战争只会让昆虫越发强大。


  卡森写道:在丹麦的佛毕泉害虫控制研究所观察到大量苍蝇“在屋子里的滴滴涕里嬉戏,就像从前的男巫在烧红的炭块上欢舞一样”。在中国台湾南部的一个兵营里所发现的具有抗药性的臭虫样品当时身上就带有滴滴涕的粉末残留。在实验室,将这些臭虫包到一块盛满了滴滴涕的布里去,它们活了一个月之久,还产了卵,生出来的小臭虫反而更大、更壮了。


  如今昆虫学家都知道了,昆虫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时,繁殖力会增加好几倍,只要有极少数的后代存活下来,它们就获得了抗药性,而且迅速死灰复燃。


  在漫长的人虫战争中,昆虫几乎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或许消灭昆虫,并不是地球人要做的事情。


  “人虫大战”并没有挫伤“害虫”的锐气,“害虫”在人类发明的各种农药磨练下,反而越战越勇。在农村,农民最切身的体会就是,他们打了那么多的农药,虫子照样泛滥。药越用越毒,虫越治越多。虫子多了必然要再花钱买农药,这就给农药生产和销售企业带来了滚滚利润。


  出路:以天敌代替农药


  针对“害虫”,我们换个思路治理会怎样?即不采取对抗的办法,不用农药,而是恢复生态平衡,“害虫”数量会增加吗?自2007年起,笔者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租用40亩耕地,在山东平邑建立了弘毅生态农场,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研究。我们全面停止使用农药、除草剂、化肥、农膜、添加剂,不使用转基因技术,验证生态学在维持农业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短短3个年头,生态学的强大威力就显现了出来。由于采取严格的农田生态保护措施,农场的生物多样性大幅度提高:燕子、蜻蜓、青蛙、蚯蚓等小动物都回来了;那里的蔬菜、水果再不用担心受到昆虫危害;黄瓜、西红柿、芹菜、茄子、大葱等蔬菜接近常规产量;过去严重影响玉米成苗的地老虎成虫已被脉冲诱虫灯制服了,以前最多的时候,每只灯每晚可捕获各种“害虫”达9斤,目前每晚捕获不到30克。一滴农药不用,“害虫”反而不产生危害了。目前该农场已发展到500亩,在全国推广10万亩。


  昆虫有时间上的生态位差,被抓的多为夜间活动的“害虫”,而益虫、尤其鸟类晚上很少活动,所以没有被伤害。“害虫”还在,这个物种并没有消灭,它们还有吃的喝的,但是想形成大种群还面临着下面一道道关。生态平衡建立起来后,益虫益鸟多了,它们想成灾都没有了机会;没有农药、除草剂,燕子、麻雀、蜻蜓、青蛙、蟾蜍、蛇、刺猬都回来了,它们也要吃东西啊,“害虫”就是它们的美味佳肴。多样性的作物混种增加了抗虫害等风险的能力,多样性的生物群落是稳定的。在生态农场,除了种植小麦、玉米、蔬菜,还有莲藕、大豆、花生、芝麻,如此多的作物种在一起,虫子都不知道去吃哪一种,加上它们自投罗网,各种天敌守候,在真正的有机农场里,虫害是比较容易控制的。


  农药贩子不希望看到我们这样的成果。当我将我们的做法跟一个农药贩子讲时,他非常烦躁,并反复讲,他们的农药如何如何有效,并如何如何没有毒副作用。在这个问题上,转基因鼓吹者们,同样不希望看到用生态平衡的办法解决他们认为是大问题的问题,因为他们将收不到专利费,卖不动他们的专用除草剂和专用农药。无独有偶,当年卡森的呼吁,也引起了利益集团(主要是农药商)及其收买的无良专家、媒体的恶毒攻击,她在人们的咒骂声中离开人世。所幸的是,她留给了人类丰厚的环保遗产。


  西方农业使用农药的道路注定是一条昂贵且越来越贵的农业,付出的成本不仅仅是现金,更是丰富的生态和人类的健康。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9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食品安全问题让公众信心严重缺失 农民损失惨重

2015-11-20 08:53:33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记者



  北京一家连锁水果店的柜台上,一盒盒新鲜上市的冬草莓鲜艳欲滴,香气扑鼻,但少人问津。“不是说好多草莓都有致癌农药残留吗?也不知到底真的假的,反正我是不敢买了。”一位女顾客说。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走访北京、安徽、海南等地了解到,从“致癌草莓”到“问题西瓜”,再到“催熟香蕉”等,层出不穷的问题农产品事件不少至今仍无定论,成为“断头案”,不仅消费者“谈之色变”,产地农民遭受损失,给整个产业带来负面影响,也使监管部门公信力大打折扣。

  农民遭受“不白之冤”

  受草莓“致癌农残”风波影响,安徽省长丰县草莓种植户田多军遭受较大损失。采访中,田多军铲掉了自家大棚里的草莓秧,很多秧苗上还有未采摘的草莓,他说:“卖不动,摘下来也倒掉了,还费人工,不如直接铲掉。”

  据田多军介绍,今年4月底以来,草莓收购价从原来的两三块钱跌到了5月初的6毛至1块钱,每亩地损失600至2000元不等。往年,长丰草莓能卖到5月中下旬,今年5月初就基本停止了销售。“草莓肯定还得种,但心里没底。”

  像田多军一样遭受损失的农户还很多。长丰县草莓协会会长夏世祥说,“致癌农残”风波发生后,他与山东、河北、辽宁等草莓主产区相关人员交流时了解到,当时全国草莓都严重滞销,“北方草莓上市比长丰晚,他们受到的冲击更大。”与去年同期相比,保守估计,风波给长丰莓农造成的损失超过1.5亿元。

  “致癌农残”风波起源于媒体报道。4月下旬,有媒体报道称送检北京地区8份草莓样本均发现致癌农残乙草胺,引发消费者恐慌。4月底,北京市食安委、农业局等部门发布抽检结果,175份抽检样本中均未检测出乙草胺。

  虽然“草莓乙草胺残留超标”后被权威检测结果和业内专家否定,但由于之前“草莓残留乙草胺超标致癌”的报道流传甚广,此次风波还是造成恐慌,全国草莓产业受到影响,草莓主产区北京昌平草莓的销量遭遇了“滑铁卢”。

  风波后连续几天,北京传统的大市场、大超市纷纷停止购买草莓,导致昌平区草莓滞销,价格大幅下降,种植户和经营户损失严重。多家草莓种植大户反映,往年“五一”期间,前来采摘的市民天天“爆棚”,今年却只有寥寥数人。事件发生一周内,昌平区6000栋草莓日光温室遭受损失2600余万元。

  北京略高品牌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友清认为,在有关食品问题的传播过程中,个例往往不会“成为个例”,而会演变成“普遍受害”,人们对此关注度非常高,会成为一个放大镜,即使是瑕疵,传播过程中也会不断被放大。

  无独有偶。今年3月底,山东即墨、胶州等地17人因食用西瓜出现呕吐、头晕等症状。经查,患者购买的西瓜为农药“涕灭威”含量超标,相关西瓜来源于海南省万宁市。随后万宁市通过地毯式排查未检出“问题西瓜”,而万宁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问题西瓜”报道对万宁市西瓜销售影响较大。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频繁曝出问题农产品伤农事件,除了上述事件外,“蛆虫橘子”、“催熟香蕉”、“毒韭菜”等事件也引发强烈反响。

  然而,“断头”成了此类问题农产品伤农事件的另一特点。以“致癌草莓”为例,尽管各地抽检结果与媒体报道的结果相左,但事件至今仍无定论。夏世祥说,媒体至今没澄清,相关主管部门也未出面给个说法,莓农遭受的“不白之冤”无从申诉。再如“问题西瓜”事件,虽有相关部门前往山东、海南督促检查指导,并抽取样品送检,然而至今仍未公开“最终”结果。

  万宁市多位瓜农质疑道:“问题西瓜”事件没有定论,但新闻这样一曝,大家都觉得万宁西瓜有毒,这样是不负责任的。“媒体是曝完新闻就没事了,吃亏的是我们农民。”万宁市一位种植30亩西瓜的吴姓瓜农说。

  在农民无奈的同时,是消费者止不住的恐慌。“我平时最爱吃海南的西瓜和芒果,这个新闻一出,可把我吓坏了,到现在都不敢再吃海南的西瓜了。”山东临沂市民刘娟说。

  公众信心严重缺失

  对于问题农产品事件,商务部特聘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表示,一些农产品生长期短,负面或不准确消息损害了农民和消费者利益,给整个产业带来负面影响。若不规范信息披露和加强质量管理,此类事件或将频现。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我国农业生产长期过度依赖化肥农药且监管缺失,食品安全特别是问题农产品伤农事件频发,公众对食品安全信心严重缺失,更容易接受负面信息。而相关机构对食品安全科普严重不足,往往在事件暴发后,陷于被动应对之中,导致科学的、正确的科学解释难以取信于民。

  问题农产品事件频发,还在于少数媒体在调查过程中不严谨、不科学。如在“致癌草莓”事件中,“媒体将一次实验结果作为超标依据是很草率的。”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国植保学会农药委员会主任周志强表示,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有严格规定,如检测发现阳性样本,原样本不仅要在原实验室做重复实验,同时还要送到其他实验室做比对实验,结果汇总后才能出最终检测报告。“曾经有一个样本,我们在不同国家不同实验室做了12次实验才出报告。”

  “食品安全问题所有人都关注,所以媒体在报道时就应该更加谨慎。”夏世祥认为,“食品出了问题,当然应该曝光,但曝光必须是证据确凿,且就事论事。”他说,草莓“致癌农残”风波,根据各地随后的检测反馈和实际情况,都没有出现乙草胺残留,媒体的8份样品都检测出乙草胺残留“很蹊跷”。

  海南省香蕉协会会长赵军告诉记者,当年“催熟香蕉”事件,媒体报道仅凭在深圳市一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拍摄的催熟香蕉过程,在没有向专家进行求证的情况下,便将利用乙烯利催熟与直接服用乙烯利等同起来,误导消费者,是造成香蕉价格急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媒体在发出报道前只需打一个电话问一下行业内的专家就能规避这个事件,不至于对一个行业造成冲击、造成恶劣的影响。

  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说,食品首先是一个具备一定门槛的领域,需要的是科学的报道,对于媒体记者有一定要求。然而相关事件一出,前来报道的记者未必都谙熟食品领域,有的缺乏相关的知识,报道时容易将本该作为重点的“科学”边缘化,以猎奇、非科学的视角将食品问题社会化。

  第三方检测机构违规检测、违法发布,也是问题农产品事件频发原因之一。随着我国检测力量建设的快速发展,不少社办检测机构、校办实验室等纷纷走向市场。但由于监管缺失,导致一些不具备CMA(中国计量认证)认证资质的机构,以各种名义承接社会检测,并违规发布检测结果,引发社会混乱。

  监管“盲区”执法薄弱

  记者跟踪采访数起问题农产品事件发现,各地进行质量追溯时,最终会追责到农产品生产源头,但均暴露出农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存在“盲区”,如农业执法部门监管不到位情况突出,一些市县推行的信息化监管手段失灵等。

  以西瓜农药“涕灭威”含量超标为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冯岗认为,“涕灭威”是目前商业化农药中毒性最高的品种之一,按照相关法规是不允许使用的。既然有的地方出现了“涕灭威”超标的情况,说明这些地方的高毒农药使用脱离了监管,这给农药的监管敲响了警钟。

  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说,基层的农药监管不可能细致到一家一户,除了继续实行“高压”政策,就是加派人力进行监管,目前急需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

  记者采访发现,各地在农药监管方面存在诸多难题,其中农技指导缺乏,农药施用不规范情况仍存在。一位李姓村民告诉记者,他种的两亩多豇豆从种植到采摘要打20多种农药,农药叫什么名字他不能一一说上来。“都是农药店老板配的药,是否符合规范不清楚,这么多年打下了也没出过问题。”

  与此同时,基层监管力量不到位,部门联动未实现常态化,也使监管成效大打折扣。“目前,农业执法能力不能适应监管工作的要求。”一位省级农业部门干部向记者反映,基层执法人员少,执法水平不高,手段落后,难以完成繁重的监管任务,农业、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在监管中还未形成合力。

  当前,相关信息化追溯手段不成熟、不完善。海南省澄迈县从2011年在全县试点“农药超市一卡通”工作,运用信息化手段详细记录农药进货以及销售流向,发生问题后可通过销售记录追溯。而记者在该县多个乡镇农资店采访时发现,大部分“一卡通”设备已停止使用,要求建立的销售台账基本缺失。

  对此,澄迈县一乡镇农资店梁姓负责人告诉记者,前来买农药的农民觉得使用“一卡通”很麻烦,后来就逐渐停止使用了。记者在这个镇上十几家农资店走访时发现,基本每台“一卡通”设备的电脑上都落了厚厚的一层灰。

  问责机制亟待建立

  受访人士认为,为避免问题农产品伤农事件再次发生,各级政府可设专门机构,加大投入和人才培养,加强与公众间的“风险交流”。相关事件发生后,应加强后续动态回应,及时反馈调查情况,避免成为“断头”事件。

  “作为消费者看到毒西瓜、毒草莓这些事件第一反应肯定是不敢吃了,然后就等着看调查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最后不了了之。”海南省海口市民朱文说,到底这西瓜草莓有没有毒?政府迟迟不回应,也降低了政府公信力,不管有没有问题,政府都应该及时出来回应稳定大家的情绪,希望能早点给个准信。

  从加强农产品自身质量和监管做起。长丰县农工委委员俞年丰、洪涛等建议,应在重点地区、品种、环节和企业,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实行农药、兽药专营和添加剂规范使用制度,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试点。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对农资生产经营和农村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探索建立农资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和质量保障赔偿机制。

  专家认为,应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管理,检测机构具有相关资质,结果具有法律效力;检测结果的信息交流与公开要慎重,避免误导消费者和公众。对于违规检测和违规发布结果的机构,应当建立相关处罚机制。

  建立“谁发布,谁负责”的问责机制也是受访专家的普遍建议。记者采访了解到,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食品安全法做出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有关食品安全的宣传报道应当真实、公正。

  “应明确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监督的方式方法,既要给媒体监督‘开口子’,又要‘立规矩’。”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秘书长潘立刚等表示,应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对媒体调查流程、调查方法、报道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规范媒体监督报道的界限,不能放任以偏概全的“问题”报道伤及无辜。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姜刚、陈尚营、毛伟豪、张玉洁、毛振华采写)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9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啊,以上文章说的这些都是真的么?!……

发表于 2015-12-20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对待转基因。别的基本公正。也是实情。更是出路,我说的是行得通的话。。。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