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名家茶座卖唱收养6名孤儿 10年捐款超百万
2015-09-30 08:23郑州日报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
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几个孩子都是孤儿,他们的“爸爸”“妈妈”其实是爷爷奶奶的儿子女儿
十几年来,作为豫剧名家的爷爷“卖唱”挣钱,带领全家人将这些孤儿抚养成人、培育成才,并向慈善事业捐款百余万——
本报讯(记者 石大东 董黎 张乔普)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家住郑汴路的王宽、王淑荣夫妇过得格外开心:他们收养的孤儿齐刷刷回家看望老人。“大孙女文娜前天还刚刚订了婚。”王淑荣老人笑得格外开心。
这是王宽、王淑荣夫妇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第17个中秋节。
今年73岁的王宽,出生在淮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那年考上西藏豫剧团,从一马平川的大中原登上了世界屋脊。进藏不久,他就成了剧团的台柱子,并和自己的小师妹王淑荣喜结良缘。1982年,在青藏高原工作了27年后,夫妇俩转业到郑州市豫剧团,王宽任业务团长。
1998年,夫妇俩在回乡探亲期间收养了第一个孤儿,此后3年,他们陆续从老家收养了6名孤儿,加上外孙,两位老人有限的退休金要养育7名孩子。夫妇俩是孩子们的爷爷奶奶,他们的儿子是孩子们的爸爸,女儿则是孩子们的妈妈,大石桥旁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安顿着这个特殊的家。
生活压力大,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王宽鼓足了勇气,和票友们一起走进省会街头茶楼“卖唱”以补贴家用。
2001年4月12日,《郑州晚报》推出整版特别报道《国家一级演员为何茶楼“卖唱”》,王宽夫妇“卖唱”收养孤儿的事情第一次通过大众传媒,被省会市民所熟知、认可和赞赏。
7年的“卖唱”生涯中,只要没有去外地、没有其他演出,王宽就风雨无阻地去茶楼唱戏。每天从晚上8点半到第二天凌晨5点,六七个茶楼来回跑。“那时候已经快70岁了,想着过几年就唱不动了,要抓住每一个机会,挣足了钱,才能养活7个孩子。”王宽说。
17年栉风沐雨,除一名孩子因病离世外,其他5个孤儿都已长大成人,并且有了稳定的工作。
在王宽夫妇的带领下,学习了乐器知识的孩子们经常上街义演,为特困户募捐。据统计,十余年来,靠“卖唱”养育孤儿的王宽夫妇通过各种形式向慈善事业捐款超过百万元。
2005年11月,在中宣部、民政部等六部委和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召开的首届中华慈善大会上,王宽荣获“中华慈善奖”,成为全国百名慈善家之一,也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今年5月,王宽、王淑荣家庭荣膺“河南省最美家庭”,并获得全国“最美家庭”提名。
不是亲孙子和亲孙女,但他们如春鸟一样,衔虫育雏,幼人之幼,勤苦抚养了这些孩子们,整整17年。
不是一个或者两个,但都是七八岁甚至更小的年纪,那时都孤苦无依,嗷嗷待哺,他们收养了这些孩子,一下子6个。
不是企业家或是“多金”者,但他们养孤、捐贫、帮困、助病……慈善之举,成了惯性,根本停不下来,一二十年来,常常一掷千金。
不是无名小辈或有沽名之图,他们本已是国家一级、二级演员,豫剧表演艺术家,但退休后的他主动到茶楼“卖艺”、带病去外地商演,拿“老命”唱了近十年。
…… ……
他,和老伴,用17年含辛茹苦“幼人之幼”的良善之心,养大了那些失怙失恃的幼儿,更养大了“爱”:长大了的他们,以“长大”的爱心和能力,报答着社会,帮助了他人。
他叫王宽,他和他的老伴王淑荣,还有这些他们用17年心血养大了的孤儿们,组成了爱心家庭“王宽家”,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感泣的大爱故事,他们还在继续传播让人钦敬的爱心能量。
这是一种爱的无间接力、无限扩大,在郑州,这种爱叫“王宽家”。
在郑州,王宽和老伴王淑荣,以及他们养育的孙子孙女组成的“王宽家”,可谓名家,不仅因为王宽和王淑荣分别是国家一级、二级演员,是当年郑州豫剧团的业务团长和“名角”,更多的是因为,郑州人口耳传颂着,两位“王老师儿”可不容易,养育了7个孙子、孙女,17年来“豁出命”地带大了“娃儿们”,把他们养成了人、育成了材,人品才艺俱佳,吹拉弹唱都行。现在,上大学的上大学、工作的工作,好哩很。
郑州报业集团的记者和“王宽家”是老朋友,2001年,当时的《郑州晚报》在媒体中第一个报道了王宽老师和孩子们的事儿,从此结缘,17年来一直关注着“王宽家”的故事。
今年国庆节前,郑州报业集团记者再次探访这个爱心之家。
“奶奶,俺想跟您学唱戏!”17年前,小钱良的一跪,让年届花甲的王宽、王淑荣泪流满面。
他们没有想到,当时挽起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瘦弱的臂膀,更是6个孩子的命运……
“昨天,我家的文娜订婚了!”王淑荣老师给了记者一个“碰头喜”。
文娜是被收养的孩子中的一个。当年刚被收养的时候,小姑娘才六七岁。
如今,文娜长大了,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陆续搬离了这里,陪伴他们成长的那个大通铺还在家里的卧室里保留着,一床定做的床单从南到北,铺满了六米多宽的大床。
现在还留在两位老人身边的,是他们的外孙,已经26岁的王海龙,他患有“渐冻症”,从小被姥姥、姥爷照管。17年前,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儿被姥姥、姥爷收养,走进他们的家,成了他的兄弟、妹妹。17年来,他见证了姥姥、姥爷给予那些孩子和给他一样多的无私付出。现在,兄弟妹妹们陆续长大离开了家,只剩下海龙安静地靠在轮椅上,听着姥爷、姥姥讲述兄妹们成长的故事;姥姥拿纸巾擦泪的时候,海龙的眼眶也会跟着发红、湿润。
今年73岁的王宽,出生在淮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那年,西藏豫剧团到淮阳招生,王宽顺利考上,跟着剧团从一马平川的大中原登上了世界屋脊。进藏不久,他就成了剧团的台柱子,并和自己的小师妹王淑荣喜结良缘,之后在青藏高原一待就是将近30年。1982年,夫妇俩转业到市豫剧团,王宽任业务团长。
“在西藏待了将近30年,那时候三五年才能回家一趟,爹娘都是靠着亲戚邻居照顾的。”正是因为有这份家乡情缘,王宽家几乎成了淮阳老乡在郑的落脚点、中转站。“出差的、看病的、打官司的,只要老家来人,都是先到家里来找我。”
而更多时候,已经退休的王宽、王淑荣夫妇会带着钱回老家。父母不在了,就看看亲戚邻居们:孩子要上学的就赞助点学费、青黄不接的就接济点买粮食的钱……“那时候农村过得都很苦,能帮一点是一点。”
1998年,8岁的袁钱良闯进了夫妇俩的视野。小钱良出生后8个月,爹就患病去世;未满周岁,娘又远嫁他乡,是爷爷奶奶将他拉扯大的。如今,奶奶重病卧床、爷爷没力气干活,一家人全靠乡亲们的救济度日。
王淑荣掏出200元钱递给孩子的爷爷,就在爷爷颤抖着双手接钱的时候,大冬天光着脚、蓬头垢面的小钱良突然跑上前来,扑通一声跪下:“奶奶,俺想跟您学唱戏!”说完,在院子里拼命翻起了跟头,王淑荣当即泪流满面,“当时就想着要把孩子带走。”
一对儿退休的夫妇,家里还有一个残疾的外孙,再养活一个孩子谈何容易?孩子被留在老家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王宽夫妇俩的心却被牢牢拴在了那两间泥巴垒起来的小屋里。
不仅仅是一个小钱良,丧父的王海波,父母双亡的汪文胜、汪文娜、汪仪欣仨兄妹,陆续成了他们捐助的对象。“孩子们太可怜啊。问他们话也不说,一个个低着头一个劲儿哭,问多了才抬起头拿泪眼瞥一下我们。看得人心都碎了。”
“当时就想着,能资助这些孩子们上学,掌握一门手艺,将来能养活自己。”夫妇俩给孩子们买来乐器,寒暑假就把他们接到郑州,一点点地教;平时教着不方便,他们就花5000元钱在村小学教导主任的办公室里装了一部电话,每天下课后,在话筒里听孩子们练习的声音,一遍遍地纠正。海龙下肢瘫痪,要多锻炼上肢,就弹电子琴;钱良、海波拿着笙爱不释手;文胜内向文静,学拉板胡;文娜和仪欣姐妹俩当琵琶女——一个“小乐队”就这样组成了。每次王宽王淑荣夫妇回老家,都会带着孩子们在村口给乡亲们演上一出。
1999年,陆续有6个孩子成了孤儿。“别的俺没想过,就是看到缺爹少娘的孩子心里特别难受,咱帮不上啥,只想让他们有个温暖的‘家’。总不能看着他们去社会上流浪吧。”夫妇俩一狠心,其中的5个孩子被接到郑州。夫妇俩是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儿子是孩子们的爸爸、女儿是孩子们的妈妈,大石桥旁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安顿着一大家子,几个男孩子打地铺,一睡就是5年。
“没有钱,养他们就是一句空话,你再真心实意也不行。”
为了养育膝下收养的孤儿,花甲之年的豫剧名家走进茶楼开始“卖唱”
夫妇俩每人一个月3000多块钱工资,现在一下子要养活7个孩子。夫妇俩犯愁了:“没有钱,养他们就是一句空话,你再真心实意也不行。”
王宽瞄上了街头大大小小的戏曲茶楼。
20世纪90年代后期,省会曾兴起一批戏曲茶楼,那些对豫剧格外热情的戏迷们纷纷走进茶楼,掏上几十元钱就可以点一段自己喜爱的唱段,边喝茶边欣赏。
“你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河南豫剧界怎么也算个名人,怎能出去卖唱!”王淑荣一开始并不同意老伴儿去“卖唱”,可是家里的“窟窿”越来越大,她才无奈答应了。
王宽是河南豫剧名角、国家一级演员,主攻须生,兼演丑角,先后在《风流才子》《疯哑怨》《鸳鸯戏水》等几十部戏中担任主要角色。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说:“王宽戏路宽,是一个难不倒的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说:“王宽是豫剧界难得的人才。”
可当这位老艺术家放下了身段、鼓足了勇气,和票友们一起走进街头茶楼的时候,他却遭遇了人生从未有过的冷落:压根没人点他的戏。
在茶楼表演的人群中,他资历最老、级别最高、名声最响,茶楼“卖唱”已经让他放弃了一个艺术家坚守几十年的清高和尊严,如今人家竟然不“买账”;偶尔有人点戏,“王宽茶楼卖唱”“想钱想疯了”的流言蜚语又开始在省会戏曲圈里传开了。
2000年4月的一天晚上,王宽第一次被“剃了光头”。王淑荣说:“他回家后一声不吭,独自喝闷酒,黯然落泪,我就劝他别去了。”可当老两口刚刚进入梦乡,电话铃却急促地响了起来:“王老师,您的一个单子,现在能来吗?”是茶楼经理打来的。“好,我一会儿就到!”为了60元钱,王宽立即披衣下床,飞身出门。
一次次地下决心不去,却又一次次地从被窝里起来骑车奔向茶楼。
夫妇俩与《郑州晚报》的缘分,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2001年4月12日,《郑州晚报》10版推出整版特别报道《国家一级演员为何茶楼“卖唱”》,王宽夫妇“卖唱”收养孤儿的事情第一次通过大众传媒,被省会市民所熟知。圈子里再没有人说王宽“钻钱眼儿里”了,王宽在茶楼的生意也好了起来。
王宽夫妇一直收藏着这份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的报纸:“以前真是被人看不起。晚报一报道,大家都理解了、也支持了。有人还专门跑到茶楼送500元钱,也不听戏。我们也看到了养活孩子的希望。”
“在茶社唱,一单也就五六十元;出去演出,一次就是五六百元。”为了拓宽戏路,争取更多演出的机会,66岁那年,王宽竟然自掏腰包拜师,学起了“变脸”。
“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中的一项绝活,很多人都羡慕表演者的神奇之美,但对学习和掌握它却望而生畏。“变脸”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技艺,需要扎架子、亮相、身段相互配合,还讲究快、美、神奇,同时,脸谱不一样,亮相、身段都不一样。这对年轻人来说尚且不易,更何况是66岁的老人?他从练踢腿、扎架子开始,每天数小时,一天下来,腰、腿、背、膀子疼痛难忍。尤其是夏天,要穿几层服装,戴数层面具,练完功往往是大汗淋漓。
经过六七个月的刻苦练习,王宽的“变脸”技艺大功告成,登台表演时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他还探索出一条豫剧变脸和书法相结合的新路子,能边变边唱边进行书法创作,成为他到各地表演的热门节目。
7年“卖唱”生涯中,只要没有去外地、没有其他演出,王宽就风雨无阻地去茶楼唱戏。每天从晚上8:30开始到第二天凌晨5:00,六七个茶楼来回跑。王宽唱戏已经完全没有时间观念,随叫随到,有时客人兴致高,他甚至要熬上一个通宵。
王宽说,他没算过到底挣了多少钱,也说不清楚挣多少钱才算知足。“自己那时候已经快70岁了,就想着过几年就唱不动了,要抓住每一个机会,挣足了钱,才能养活6个孩子,才能供他们上大学。”
“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姥姥、姥爷从小就在我们心里种下了帮助别人的火种。”
海龙说,是姥姥、姥爷赐予他善良的基因,让他知恩、感恩、施恩,尽他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夫妇俩至今清晰地记得这17年来帮助过他们的人们:
孩子们刚来郑州的时候,没有户口,交不起高额的借读费,夫妇俩就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找校长、说好话。当时南阳路一小的张校长从《郑州晚报》上知道了夫妇俩收养孩子的事情,答应了夫妇俩的请求,王宽夫妇在校长办公室跪了下来……
王海龙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武警河南总队医院为海龙进行了一次干细胞移植后,通过媒体知道了他们的故事,免费为海龙做了第二次干细胞移植。
海龙病情加重,不能再演奏乐器,于是想学唱歌,张建勋老师一个月两次上门教他唱歌。
孩子们上学时候需要课外辅导,郑州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名学生来到家里,义务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爱无形,却在人与人之间流淌。
2014年6月6日晚上,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在哥哥、妹妹们的伴奏下,坐在轮椅上的王海龙演唱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正当梦想助力团的爱心纷纷涌向他的时候,他却说出了一个让大家惊讶的梦想:希望为姥爷、姥姥举办金婚典礼。“我以前可以弹键盘,去年手不能动了。我不知道我这个病将来会怎么样,什么时候就不能唱歌了。姥爷、姥姥为我们操劳了十几年,我们希望他们在结婚50年时有一个完美的金婚纪念。”
“我们结婚时候在西藏,两个人领了证、合了铺就算结婚了。没想到孩子们会想着要为我们办金婚典礼。”正在后台看孩子们演出的王淑荣当即泪流满面。
两位老人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技艺,更是怎么样做人。夫妇俩的施善之心让素不相识的孩子成了一家人,17年的相互依靠让这个家成为他们心里最重要的地方。王海龙和兄弟姐妹们的梦想并不大,却承载着他们对姥爷姥姥最深的情谊和报答。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传统美德,在这个家庭每个人的血液中流淌,传承。
2013年夏天,王淑荣陪同海龙去医院做检查,碰到了一位名叫王小猛的病友。王小猛的哥哥也患有渐冻症,兄弟俩烂得不成样子的轮椅,让海龙记在了心里。为了帮助兄弟俩,海龙和小猛冒着酷暑,坐着轮椅,在二七广场、医学院、火车站街头卖唱,筹集治疗费。
仅仅3个月后,当听说“好人”刘东兴患重病的事迹后,王宽、王淑荣夫妇俩又带着孩子们去了紫荆山公园,搭下戏台子,为刘东兴募捐义演。王海龙不仅现场献唱,还把别人捐给自己的1万元手术费捐给刘东兴。
2014年6月,刚刚从《中国梦想秀》回到郑州的王海龙,被姥姥推着进入农科路一家咖啡馆里,轻轻地唱起《橄榄树》。虽然一个月只有1000多元钱,不过海龙觉得自己“不是个废人,不再是姥爷姥姥的累赘了”。
2014年10月,“渐冻渐暖——渐冻人王海龙个人演唱会”在青少年宫举行。在这场演唱会上,王海龙期许已久的“渐冻人爱心基金”同时成立,现场筹集善款约12万元,为10户“渐冻人”家庭各送一台空调。
2014年年末,《中国梦想秀》节目送来25万元梦想基金,王淑荣老人让王海龙“自己分配”,王海龙全部捐献给了西安一名需要做肾脏移植的病人……
17年栉风沐雨,如今,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老大海波当了司机,老二文胜、老三钱良做了教练,老五文娜在幼儿园做老师,就在我们采访的前一天刚刚订婚,老六仪欣今年已经大学毕业。
已经73岁的王宽老人,也已经经历过三次心脏搭桥手术,再也不用去“卖唱”。不过,街头义演、去老年公寓的演出却还在继续: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救助西瓜哥的现场总能看到他们一家子的身影。“每次有什么活动孩子们都积极响应。我们年龄越来越大了,只要活一天,我们的善事就要继续做下去。”王宽说。
人生好比一场戏,生旦净末丑都在演自己。王宽、王淑荣夫妇的这场戏要演一辈子,而且这场戏比任何一场都演得投入和精彩。
2005年11月25日,在由国家民政部、中宣部等六部委和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召开的首届中华慈善大会上,王宽荣获“中华慈善奖”,成为全国百名慈善家之一,他也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今年老人家庭荣膺“河南省最美家庭”,并获得全国“最美家庭”提名。
2015年5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王宽家”全国“最美家庭”提名奖。如今,不止他一个人,也不止一直陪伴他的老伴,在演绎这样的大爱了。王宽夫妇还和养大了的曾经的孤儿们一起,聚合成更强大的正能量,向身边、向社会、向更多的人,传送出更多的爱的温暖,汇集成更大的爱的洪流。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更是一个充满了爱、传递着爱和善良的家庭。
我们相信这个“河南最美家庭”将用他们身上流淌的温情、温暖、向上、向善的正气和力量,感动中原,感动中国!
郑州市民王宽入选“感动中国”候选人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他在退休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坚持在茶楼“卖唱”养育收养的6个孩子
2015年12月26日02:54来源:鹤壁日报
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开始投票。十几年来茶楼“卖唱”养育孤儿的郑州国家一级演员王宽,被提名为2015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
王宽,国家一级演员,河南豫剧名家。1998年,王宽从郑州市豫剧团业务团长的位置上退休,和妻子王淑荣凭借并不丰厚的退休工资收养了6个孤儿。为了抚养这6个孩子,王宽10年中风雨无阻,撑着多次病危的身体,去茶楼“卖唱”,将这几个孤儿养育成才。十几年来,他们还为社会各界需要帮助的人士捐款超百万元。
温暖需要传递、爱心需要弘扬。2001年4月12日,作为第一个发现、报道王宽事迹的媒体,《郑州晚报》推出特别报道《国家一级演员为何茶楼“卖唱”》。
今年9月30日,《郑州日报》在头版推出专题报道——《在郑州,有一种爱叫“王宽家”》,连续一个多月对王宽的家庭故事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系列报道,生动诠释了“王宽家”精神最打动人心的内涵。随着报道的持续和影响范围的扩大,王宽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和热切关注。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再次拉开帷幕,王宽成为2015“感动中国”候选人,请您登录投票网站
http://news.cntv.cn/special/gdzg2015/index.shtml,为弘扬河南正能量投上宝贵的一票!
(据12月24日《郑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