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充中学原副校长李德先。
此资料系扶君乡黄村沟黄格铭先生提供。
黄家的辉煌,已随着明朝的瓦解而烟消云散。但是七道黑漆朝门又怎么解释呢?庄严的黄家沟祠堂又如何解释呢?下面我不妨先看看黄家沟现存的两块牌匾透出的信息:
一块木匾是明朝皇家所赐“父子承恩”扁。它长150cm、
高50cm,扁中心是从左至右的四个鎏金大字:“父子承恩”;扁上方从左至右写着26个鎏金小字:“敕授王府长史赠翰林院谕德河涧府太守山东按察使司黄子元”; 扁的左边,
保存完好的“父子承恩”扁
从上而下再从左至右书写38个鎏金小字:“赐进士第翰林院庶吉事 钦命 山西主考詹事府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东宫日讲礼部右侍郎黄辉”;扁的左边,从上而下再从右至左书写37个鎏金小字:“赐进士第内阁主事兵部武选司 钦命 福建主考山东按察使司河南布政两省监察御史黄韑”。这些文字至少道出如下史实:1、父子三翰林,难怪黄家沟早时叫翰林湾。2、父子两帝师,黄子元任翰林院“谕德”,负责对皇太子朱翊钧(万历帝)的道德教育;黄辉任“侍读学士东宫日讲”官,负责对皇太子朱常洛(泰昌帝)的文化教育。3、父子两按擦,黄子元和黄韑同在山东任按察使司。黄家父子三人的职位,名副其实的父业子承。这块木匾,现存黄家沟村委会。从朱常洛爱题字题联的个性和感谢老师天天讲课,为保太子不要命的厚重情谊来看,“父子承恩”四字,极有可能出自朱常洛御笔。因此,黄家沟人把此扁供在祠堂的祖宗牌位——神龛子上方。
另一块木匾是清朝的“簪缨世胄”,此扁挂在祠堂的中梁之下。扁中心是从左至右的四个鎏金大字:“簪缨世胄”;
扁的左边从上至下书写6个鎏金小字:“康熙五十四年”。扁的右边从上至下书写18个鎏金小字:“钦命提督四川通省学正翰林院编修廖赓谟”。这道扁告诉我们:1715年,四川省主管教育的提督学政廖赓谟,奉康熙命向黄廷珍、黄子元
悬挂于黄家沟祠堂中梁上的“簪缨世胄”扁
黄辉、黄韑四代七人在前明朝廷世代做官的家族颁发“簪缨世胄”扁,予以表彰。
祠堂正门门楣上方,放的是“天下太平”扁。相传民国年间,嘉陵江涨大水,几天几夜不退。南充知县派人从黄家沟抬走“天下太平”扁,扔进滔滔江水。水患由此平息,而“天下太平”扁也不知所踪。
放“天下太平”的黄家沟祠堂门楣
除了黄家沟祠堂的三道扁外,在祠堂中轴线上的七道朝门,都有其扁额,只是都毁于“破四旧”时。在一村民的柴门上,镶嵌着的木板,可能取自一道或几道扁额。其中好像“徽”字的旁边,清晰的落款“祀主黄鸿”。
根据以上扁额透露的信息,结合黄家沟村民世世代代的传说和中国明清历史,我们不妨大胆推测
如下: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清初的民族高压政策,显然失却民心,加剧了汉人的反抗,吴三桂看到了这一点。1673年康熙下达“撤藩”令时,吴三桂就在云南立即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号,联合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发起三藩叛乱,贵州、四川、湖南三省响应。全国18省,参加反叛的不过三分之一。20岁的玄烨,亲政两年,他看准了“民心思治”的主流,立即启用汉将汉兵,以8年时间平定了叛乱。之后,康熙大力推行“满汉一家”的民族和解政策,开博学鸿词科招收“学问渊通、文藻瑰丽”和“文词卓越之人”,增加“乡试”、“会试”录取名额,扩大汉人做官队伍。为软化士子的“反清”的汉人之心,消融汉人的“复明”之志,康熙公开表彰的前朝忠良。他准许郑成功归葬祖茔,并赐以挽联:“四镇多二心 两岛屯师 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 一隅抗志 方知海外有孤忠。”以此褒扬坚持反清复明的郑成功为明朝忠臣。康熙开了头,严打政策松动了,明朝官宦遗族的后裔,才算苦难出头了。在这种大背景下,四川提督学政廖赓谟,奉旨对黄家沟颁发“簪缨世胄”扁,正式承认黄辉家族世代官宦的历史事实。黄家沟的族长黄鸿,立即知会走马场的普济桥老宅、搬罾的黄村宫、黄阁坪和江左花家坝、清水溪、濑滩等地的黄家后人,集资在黄家沟重修祠堂,并为祖上有功名的七人修建纪念牌坊,计划在1721年清明节,所有工程完工,为黄辉逝世一百周年贡献祭礼。须知,康熙五十四年即1715年,只有六年时间啊。在这真正的光宗耀祖时刻,所有的黄家子孙,包括远在自贡、大竹的黄家子孙,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先是重新修建祠堂,建立祖宗牌位,供奉“父子承恩”扁,并把廖学政的“簪缨世胄”扁挂于正梁,把大家津津乐道的“天下太平”仿制扁放在大门门楣之上。祠堂外,修建四座读书亭,每座约10平米,可容纳六人读书,每座读书亭间隔10步,整体呈正方形布局。读书亭外,建有七道朝门,每道间隔七米。朝门精雕细刻,龙飞凤舞,气势恢宏,生漆造就的黑色,令人敬畏,当地人们称为“黑漆朝门”。第一道朝门为解元黄子元建;第二道朝门为进士黄辉建;第三道朝门为贡太学生黄耀建;第四道朝门为进士黄韑建;第五道朝门为黄子元女婿进士杨文举建;第六道朝门为黄耀之子进士黄昌胤建;第七道朝门为黄子元曾孙女婿举人杨益建;“黑漆朝门”的外面,一道精装的“无死牌”矗立于沟口。最后一道工程,是维修祖茔。
在庆祝康熙称帝60年的1721年清明节,黄家沟族长黄鸿主持祭祀活动。南充、自贡和大竹三县的黄氏族人,欢天喜地,聚齐在黄家沟。顺庆知府带着南充知县周德融、教谕陶景似、训导马科及扈从,在“无死牌”前下轿下马,步入“黑漆朝门”,向族长恭贺。大家一起缅怀黄氏祖先的功名,颂扬康熙皇帝的圣德。
据黄家沟村民讲,从那以后,黄家沟特别受人尊崇:出两代帝师的地方,多好的风水啊!军民人等,进沟必须是文下轿,武下马。曾经夹起尾巴做人黄家沟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他们称自己的家乡为翰林湾,称自己为黄辉老祖的后人。但他们毕竟是书香门第的后裔,吃过亏,遭过劫,所以特别自重,特别低调,绝不做违禁之事,不说违禁之话。“无死牌”成了“无事牌”。临近村庄吵架争讼,都会用“无死牌”说事:“你歪(厉害),你有黄家人歪没嘛?拿了‘无死牌’的,人家仗势欺人没有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