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mfh@671212

[漂泊·他乡] 转:美国记者东莞卧底三年写《打工女孩》震惊世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犹如外套衣服的里子和面子……

发表于 2016-1-12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fuck 社会,fuck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翔 发表于 2016-1-10 20:48
外国面孔企业会让她在车间做事?疑问?

“卧底”3年的杰作嘛……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休息会儿……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钱能使鬼推磨嘛……

发表于 2016-1-12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mfh@671212 发表于 2016-1-12 13:51
犹如外套衣服的里子和面子……

  这就是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工女孩》的亮点有:1、作者为写此书从《华尔街日报》辞职,用了三年扎根东莞,与工厂女孩交朋友,肝胆相照。2、观察视角是人道主义的、代入式的、平等的,书中流露出的悲悯情怀让人时时仰天长叹。3、语言简明,只用了不到3000常用词汇,但不失鲜活与色彩。


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讲述工厂女孩的故事,而在于教会读者如何观察中国,思考当下,如何摆脱那些标签式的陈词滥调,比如“农民工”这个称呼。在中国打工的的年轻人,并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他们也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工作,所以叫他们农民工是不确切的。


在工厂里交一个朋友是很困难的,不仅因为的流动性太高,还因为交友代价太大,留宿朋友被抓住要罚10元,请假一天接送朋友要罚款100元。在东莞一个人让自己断掉联系是很容易的事。


进工厂易,出工厂难。厂方会扣押两个月的工资,辞职的代价是你拿不到两个月基本的生活费用。所以,很多人发现,这是一个进来就很难出去的地方。不过对于农村女孩来说,走出家门来到工厂,才是最艰难的一步,其余都算不上困难。


城市里的移民是农村的精英,他们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比父辈更有冒险精神。但是在城市里他们被官方称为“流动人口”,暗示着他们一群漫无目的游民,而事实上,他们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打工。

198ad6a4-f6ff-43b3-aff9-a2cdccfe3a0a.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作者遇到工厂女孩敏的时候,她已经从车间工人升为文员.敏的命运发生了小小的改变,因为她写的一笔好字。在中国,好看的书法意味着良好的教育、聪慧富有调理,因此她意外地被录用为文员,从生产线把自己解放出来。张彤禾还担心这女孩会不会就此安顿下来,生活从此波澜不惊,再也无法给这本书提供故事了。事实证明,她担心多余了。在东莞,在城市,在工厂,没有一个人可以安顿。


这本书会让中国那些从事非虚构写作、纪实写作、田野调查的作者们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如果他们还有羞耻之心的话。非虚构写作,不是访谈的累积,不是口述的速记,而是把主人公的故事、时代大背景和作者个人的情感精力联系在一起,裁剪出一个巧妙震撼的大特写。


作者从广州火车站写起,带我们乘上汗味弥漫的大巴,到达工厂林立的东莞,她带我们走上东莞的街道,她说:看看这些没有红绿灯的10车道,这座城市,是给机器修的,不是给人建的。夜深了,工厂里还是灯火通明,每一家都在加班。这是机器人的国度,没有记忆之城。


张彤禾看够了一系列关于血汗工厂的报道,她想写点别的,这些工厂女孩是怎么看待她们自己的。


东莞是中国的极端代表,物质主义,腐败,交通,污染,噪音,妓女,胡乱驾驶,短视思维,压力……身为女人,作者更理解这些工厂女孩。


工艺也许会越来越复杂,但劳动只会同样地重复和机械。看了这本书,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富士康员工会跳楼。这种绝望和孤独在工厂里遍地都是,不过大部分工人选择坚强或者麻木。

eb084420-6336-4061-ae55-d4e0bacad25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诱惑 发表于 2016-1-11 00:38
看完了介绍,有时间把这本书也看看

中国人為什麼这么重视身高,因为在物质贫乏年代,人高马大是生活不错、携带优秀基因的标志,所以这个风俗延续了下来。


工人们为了手机省点花费,不停地换套餐,换号码,这是东莞短视思维的体现,为了省几分钱,把与人的关系掐断。


在东莞的工厂里,等级森严,有的大厂,管理层有13级,这是为了为了多设一些台阶,让员工有上升的空间和动力。


几乎每个工厂女孩都受到农村老家父母的遥控:“往家寄钱,别交男朋友,快点结婚,赶紧回家。”这是回荡在云层的天条诫命。


把打工女孩的故事和自己的家庭经历结合在一起。张彤禾认为,家不是一块地,家是一个故事,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能找到归属感的那些人。


由于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张彤禾看中国更透彻。他总结在中国做生意的关键:永远别做计划,永远别关手机,永远不要守时。


城市中的新移民很快学会了对付父母的办法:他们不从,他们抗争,他们撒谎。

ed6438fa-b6cd-45d3-98c4-bb1143c43846.jpg

srca12306.zip

154.7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小米椒 -1 个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及——“(原标题:花季女孩弃学外出打工养家)”

社会百态闫占廷

父母残疾,奶奶年迈,弟弟幼小,面对此情此景,正值15岁的女孩朱新月选择弃学打工。“为了让父母生活得好一些,更为了让弟弟安心读书,我必须支撑起这个家。”朱新月说,“其实打心眼里讲,我还是想返校读书。”

朱新月家住宁陵县张弓镇尖庙村,2014年在邻乡一所学校读八年级。父亲朱世清家境贫困,17年前娶了一个盲人为妻,生下了朱新月和弟弟。朱世清除种地外,还在工地上给别人掂泥桶。不幸的是,朱世清患过一场大病,丧失了劳动能力;祸不单行,去年春节前,朱新月的爷爷又触电身亡。

懂事的朱新月自知家境不济,从小学习就刻苦勤奋,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由于家里连遭灾祸,濒临绝境,朱新月只好忍痛离开学校,通过一家劳务中介公司,于去年正月初八到江苏南京,进入一家电子厂打工。这家企业主要生产电脑、手机的主板,劳动时间长,质量要求严,朱新月成了生产流水线上的一员,一天12个小时投入高强度劳动。累了,她就咬咬牙挺住;饿了,她就馒头夹咸菜啃两口,月底准时将3000元的工资汇给父亲,并在电话中一遍遍叮嘱读六年级的弟弟好好学习。


自从爷爷去世后,爸爸卖冥纸挣点零花钱,家里土地全靠70多岁的奶奶一人操持。一个月前,奶奶不小心从三轮车上摔下,导致大腿骨折。听到这个消息后,朱新月急忙向厂里请了一个月的假,回到家中照顾奶奶。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奶奶的身体恢复很快。

截至目前,朱新月的事情已经在当地报纸上刊发了近两个月,但仍然没有任何反响。笔者曾私下多次劝其回宁陵职业中专幼师班就读,但她说还得再坚持挣两年钱,家里的生活离不开她。

“有一次梦到我数学考了满分,领了一张大红奖状。现在,上学读书成了我最大的梦想。”朱新月叹着气说。


【来源:http://news.163.com/16/0111/04/BD193SLQ00014AEF.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诱惑 发表于 2016-1-11 00:38
看完了介绍,有时间把这本书也看看

打工女孩
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
类别 图书 / 非虚构
出版信息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3年3月
字数约 163,000 字

7.62962人评价
285474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诱惑 发表于 2016-1-11 00:38
看完了介绍,有时间把这本书也看看

“出去”,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在家没事做,所以我出去了”,出去打工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在南部工厂林立的城市,农民工在拉动国家出口经济的流水线上全力以赴。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百年来欧洲移民到美国总人数的三倍。

新一代农民工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迁徙是一条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他们比上一辈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外出的动机也更多是因为对城市机会的追求,而不是受农村贫困所迫。

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走出家乡并留在外面——出去,就是改变你的命运。

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系。我也离开了家,了解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地方那种孤独漂浮的感觉;我亲身感受到人轻易就会消失不见。我也更能理解那种全新开始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打工女孩的故事有某些共性。在工厂里你很容易迷失自我,那里有成百上千个背景相似的姑娘:在农村出生,没念过什么书,穷。工厂是做什么的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工作带来的艰难或机遇。打工女孩的命运转折点永远是她向老板发难的时候。那一刻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迫使这个世界将她视为一个个体。

在中国,外出务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绝大多数外国媒体都报道过工厂内部的恶劣环境,许多写中国农民工的书也并不真实。我希望能写点儿别的,写写工人自己怎么看待外出务工。我尤其对女性感兴趣。背井离乡,她们得到最多,或许失去也最多。


张彤禾(Leslie T. Chang),前《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在中国生活了十年,专注于探察社会经济转型如何改变制度和个人的故事。她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曾在捷克、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担任记者;同时,也是《纽约客》、《国家地理》等媒体的撰稿人。她的丈夫彼得·海斯勒(何伟)同样以描写当代中国的非虚构作品而闻名,两人目前定居于埃及开罗。


打工女孩

打工女孩

发表于 2016-1-12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打过工,不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一样背井离乡”专访《打工女孩》作者张彤禾
文/韩见
       1999年,哈佛毕业的张彤禾来到中国,担任《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她渴望写一本讲述这个国家近些年来发生的大事的书。5年后,她终于找到了题目,那就是东莞的打工女孩,因为这个群体“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变化过程对人产生的影响”。2008年,《打工女孩》在美国出版后,被《纽约时报》提名为优秀读物,荣膺“《华尔街日报》年度十大好书”。

在张彤禾看来,她和女工们最紧密的关联是“我们都一样,背井离乡”(摄影/李威娜)
      一面是英文,一面是阿拉伯文,张彤禾递过来的名片显示她已经投入到埃及的生活和写作中去了。记者和纪实作家的身份决定了她总有新的目标要关注,但她随身携带的记事本,那种牛皮纸封面、题有红字的“工作笔记”,让人一看就知道她和中国有过非常紧密的联系。她的丈夫,《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何伟(Peter Hessler),则因《寻路中国》等当代中国三部曲而更早为中国人所知。
      因为《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中文版的出版,张彤禾暂时又回到生活了 10 年之久的中国,并再次与书中两个最主要的女孩伍春明和吕清敏取得联系,要来了她们最新的地址,准备把书寄过去。
      这本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 2004 年 2 月。张彤禾在一个叫林雪的女孩家里认识了吕清敏,之后每个月两人都会见面。
      8 月,她根据 6 个月来对这个女孩的了解写了一篇报道。第二篇报道也花了差不多半年,半年里张彤禾进入了东莞最大的鞋厂之一裕元鞋厂,结识了一些那里的女孩。裕元是耐克、阿迪达斯、锐步、彪马等品牌最大的制造商。
      2005 年初,张彤禾和吕清敏一起回她的湖北老家过年,待了两个礼拜,又写了一篇报道。自那以后,写《打工女孩》的想法算是成熟了,于是张彤禾从《华尔街日报》请假,准备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采访、慢慢写。现在她的名片上只剩名字和联系方式,“没有单位挺好的。”
寻找打工女孩
      刚作为《华尔街日报》记者来到中国时,张彤禾并没有马上锁定打工者这个选题,直到她意识到,这个群体“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变化过程对人产生的影响”。
     “想写打工族,东莞是个很好的选择,因为那里劳动密集型企业最多,年轻人多,我特别关心女孩们来城市打工以后生活的变化,所以去了东莞。”动身之前,张彤禾专门拜访了中国社科院的谭深教授,问她该去哪里找那些打工女孩,如何与她们打交道。前者在 90 年代写了不少打工者的文章。
      “谭教授说,很简单啊,你就到东莞下面小镇的街上,或者工厂区的广场、公园,周末的时候很容易见到她们。所以我基本上就跟她们自我介绍,说我是外国记者,想写这样一个报道,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的故事?多半都说,好啊!”
      张彤禾就用这种直接的方式认识了几十个打工女孩。最初她打算采访四五个,一年之后挑最精彩的两个人来写,但后来发现很难同时和那么多人保持联系。
      于是她很快锁定了吕清敏和伍春明这两个主要人物,“因为她们很有代表性,能干、聪明、有野心,我的故事需要这样的主角,而且她们对我也很好奇。”
      吕清敏和伍春明分别在 2000 年后和 90 年代早期开始打工生活,她们并不是从农田里来并终将回到农村里去的最早一批打工者。她们受过教育,来到城市是为了留在城市,过更好的生活。张彤禾一直对“血汗工厂”这一类武断、笼统的说法有所怀疑,她在这两个女孩身上看到了打工生活中有希望的、向上的一面。尽管她的预设同样显而易见,但在她笔下,打工者终于不再只是一个数量庞大而面目模糊的群体了。
      张彤禾的采访方式是尽可能和女孩们待在一起,比如陪她们见朋友,陪她们上英语和计算机培训班,听她们讲话。
      她不用录音笔,有时候女孩们唧唧喳喳地聊天,她就在旁边干些自己的事情,很随便,不会让她们觉得在被观察。
      张彤禾确实具有某种吸引人的特质,也许可以概括为自然而平凡,使人产生亲近感。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伍春明会对她把自己的经历和盘托出,甚至把日记也借给她,让她写书的时候随时引用。
      在认识张彤禾之前,她从没对人说过自己曾差点被骗去做了妓女,也没人知道她一直使用捡来的身份证。
      在裕元鞋厂,情况要复杂一些。张彤禾先采访了厂领导,了解了鞋厂的运作方式和发展历程,然后得到了入厂参观的核准。
      “最初是厂里的人带我一起进去的,后来我觉得太难受了,虽然他们也是好意。”后来她发现,其实那么大的厂,进出很容易,没人会检查你的身份,所以她就自己混进去,当然这也得益于她虽然是美国籍,但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
       开始的计划是找一群女孩,和她们建立比较好的关系,“就像和吕清敏、伍春明一样”。结果她没有成功,那些女孩并不信任她,一会友好,一会冷漠,经常爽约。她总结原因,是因为很难和这些女孩有一对一的交流,当在她们的群体里时,会面临身边的人的压力,这让事情变得复杂。而且她们彼此之间也并不友好,各自的朋友都在别的厂里。
      最后张彤禾选择把工厂作为这一段故事的主角,当她将女孩们视作工厂的一部分时,觉得非常悲观:“在一个条件相对好的厂里,我看到的不是向上的生活,那些女孩后来也并没有发展到哪里。”
东莞的生存规则
      全书的大部分章节,张彤禾都在尽量客观地描述打工女孩的生活,但其中也穿插了一些个人感受。
      在第二章里,她写到的一次很不愉快的经历令人印象深刻。一天晚上,她搭巴士从深圳到东莞,走了一半,司机把乘客赶上了另一辆半空的车——这在东莞很常见,两辆半空的巴士开完全程只会亏钱。但第二辆巴士也没把乘客载向目的地,而是停在了荒凉的路边。张彤禾和售票员理论,那个男人用无聊而下流的言语调戏她,气得她用英语骂起了脏话。
      “这么做打破了我在中国生活的基本原则——永远不打‘美国人’这张牌。
      但这时候说英语是有效的,那个男人对我肃然起敬。”她最后总结道,“在东莞,你只能往好的一面看,否则活不下去。这是这里的生存规则,我通过这个很小的经历学到了。”
      张彤禾觉得那些打工女孩们特别勇敢、特别厉害,忍受一成不变的流水线工作,忍受老板的责骂、陌生人的欺骗,身边的人很可能也不是朋友:“如果你只看最负面的,只看有多少困难,或者只看自己有多弱,那就没法起床面对新的一天。”
      令张彤禾意外的是这些打工女孩似乎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多困难和痛苦:“她们从不会和我说,哎,没办法了,怎么办,只是就事论事,说我不喜欢这个老板,我要换一个工作,下一次见我,就跳到另一个话题了。”
      她们大多倾向于把眼前的事情办好,没时间自怨自艾。通常是进一个厂看看,如果不好,就换另一个厂,这次进了一个大厂觉得不好,下次就进一个小厂。或者像伍春明一样,忽然对传销感兴趣了,就不停地讲起这个话题。
      在伍春明的日记里,充满了自我激励的话语和成功学的信条,比如“自信,练达,端庄,优雅,是职业妇女应该塑造的形象”,“朋友,我们出世时贫穷,并不是我们的过错。但穷死是罪过”,或者“一次业务的成功与否在于见面的前三秒”。凭借这种强烈的进取心,伍春明升职很快,赚得也越来越多。
      张彤禾会跟着她们的兴趣走,她们感兴趣的话题她就去了解,她们不感兴趣的,她也不提。“我不会问她没有提到过的问题,比如你对国家领导人有什么看法?她不提也是很重要的信息,代表她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比方说东莞也有罢工或者工会活动,但是我遇到的女孩基本上没有提起过这些,这证明她们觉得工会和她们没关系。”
在丈夫何伟的建议下,张彤禾还去夜总会认识了几个女孩,因为大家提起东莞,第一是工厂,第二就是“小姐”,而且她们也是“打工女孩”。她以为这些女孩的故事会很悲惨,实际上也不是,“大多数在夜总会工作的女孩并不为她们的选择感到难过”。“这些女孩的故事也可以写一本书,但应该是另一本书。”
      张彤禾与女孩们的相处很愉快,她们之间没有大而空的话题,只有丰富实在的生活细节,这产生了一个“副作用”,使她越来越讨厌所谓的“知识分子”。
     “最开始我没有想得很清楚,我在北京也见到很多知识分子,但是那时候我还没认识很多不同的人,所以我不知道这其实是个很特殊的群体,只有他们会问我‘你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这类问题,或者在听说我要写这一本书时,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直到因为采访认识了很多打工女孩,她才意识到这两个群体的差别有多大:“有时候我们聊得正好,忽然一个男人就把我扯到那些无聊的话题里去了,所以我印象特别深刻。”
     对知识分子式的讨论缺乏耐心显然也是东莞这座城市的特征,张彤禾在这点上与它志趣相投。另一方面,中国毕竟不是她的国家,她很小心地只是观察和记录,并不发表观点。
相似的迁徙史
      “在战争的混乱局势中,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就是和别人失去联系。一家人会到一个新的地方,刚送孩子入学,接着几个星期之后又离开。伯伯立豫跟我说,他小学六年搬了七个地方。和农村老家联系非常困难:写给东北的家书必须绕远路避过封锁线。
      更令人惊奇的是,人们这样还能再次找到彼此。”
      这段文字摘自《打工女孩》中被删节的部分《我的祖父张莘夫》。张彤禾花了近万字的篇幅介绍她的家庭迁徙史,她的父辈如何远渡重洋从中国东北去到了美国。乍看之下这和本书的主题没有关联,但实际上她祖父的际遇很可能才是促使她关心中国社会变化的最重要原因。
      1920 年,她的祖父获得奖学金去美国学习矿业,像打工女孩一样吃力地应付新的环境、汲取新的知识,自强同样是他日记里不变的主题。他学成归来准备为国效力,却不明不白地在抚顺矿区被杀死。他的后人由遗孀送出了国,包括张彤禾的父亲在内,这次他们留在了美国没有回来。
      张彤禾也用了类似的语言描述东莞:“朋友间经常会失散,因为生活改变得太快。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就是和别人失去联系。”
当被问到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和书里的两位主角从“ 认识” 变成“ 朋友”,张彤禾回答:“很快啊,我觉得在东莞这个地方,你见到一个人第二次感觉就是很熟了,因为大家都变动得很快,都是陌生人。你和一个人说,我两个礼拜以后再来见你,如果真的见到了,就是很亲热的,感觉已经是朋友了。”
      张彤禾就差点和吕清敏失去联络。有一次见她,她说可能会换一个厂,两人约定保持联络。两个礼拜后,吕清敏就丢了手机。当时张彤禾还没打算再去东莞,所以没有联络她,也没意识到她差点就要找不到这个人了。过了几天,吕清敏从哥哥那里找回了张彤禾的电话,打给她,告诉她发生了很多事情。“她主动来找我,我觉得很高兴,”张彤禾说,“证明我们的联系已经很紧密了。”这样的事在东莞并不常见。
      但是打工女孩们并不知道,在张彤禾看来,她们之间最紧密的关联是“我们都一样,背井离乡”。她的祖辈在 1700 年前后就开始了迁徙,一个叫张华龙的农民从华北平原去了东三省的大草原,张彤禾是他的第十一代后人。大学毕业后,张彤禾在国外住了15 年,每隔一两年回美国看一次父母。如今她和丈夫以及两个女儿也仍没有停止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迁徙。
      正如吕清敏到了城市以后,觉得“家里是好,但只能待几天”,张彤禾也曾努力把中国甩在身后:不上中文课,不混华人圈子,不回中国老家,假装和真正的美国人一样。直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全球的关注,能流利地说中文成了她的资本,她才开始出于工作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并逐渐正视自己的历史。由于和中国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她觉得自己能理解打工女孩们对
家的复杂感情,她也明白为什么这些女孩们现在那么努力地想抓住机会。所以她对她们没有批判,只有同情。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湖北女孩吕清敏是张彤禾书中的两位主人公之一 (摄影/Mimi Kuo-Deemer)

湖北女孩吕清敏是张彤禾书中的两位主人公之一 (摄影/Mimi Kuo-Deemer)

张彤禾(左)与书中另一位主人公伍春明

张彤禾(左)与书中另一位主人公伍春明

工人们进入工作车间前需要将鞋子放在统一的鞋柜里(摄影/郑建宏)

工人们进入工作车间前需要将鞋子放在统一的鞋柜里(摄影/郑建宏)

张彤禾的新书《打工女孩》

张彤禾的新书《打工女孩》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枪王 发表于 2016-1-12 15:08
没有打过工,不知道。

值得你自豪

发表于 2016-1-12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打工人生,写出了真实的一面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6-1-13 00:50
生活就是这么残酷与现实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睿智轩扬 发表于 2016-1-12 23:20
这就是打工人生,写出了真实的一面

活着……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

发表于 2016-1-14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都差不多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