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601|评论: 2

[信息动态] 【要闻】让中小学生走上舞台 播种川剧未来希望﹝沈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3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中小学生走上舞台 播种川剧未来希望

                   ——四川省首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在成都举行

                                                                          沈  川


  2015年12月27日,由四川省精神文明办公室、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川剧院、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市教育局承办的 “四川省首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在四川省川剧院举行。

                      t01ee01216b482f0ad4.jpg

  本次展演全省共有40多所中小学的50余个节目报名,经过组委会专家评委地认真筛选和评比,最终确定22所学校的23个优秀节目参加演出。最后,从23个节目中评出一等奖7个、二等奖8个、创新奖6个、特别奖2个及指导教师奖40名。
  学生上台演川剧,观众变演员
  展演现场,来自成都、绵阳、乐山、遂宁、泸州等地22所中小学校的500多名川剧小演员们齐聚一堂,各显本领,为观众献上了一台2.5小时的精彩演出。
  三台县潼川第三幼儿园创排的《戏海拾贝》第一个登台,孩子们趣味十足地表演引发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孩子们带来的节目富含川剧元素、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极具特色,既有《观景》、《铡侄》、《变脸》、《滚灯》等经典川剧折子戏,也有《司马光砸缸》、《鹤蚌相争》、《狼来了》这样的新编课本剧、寓言剧,还有川剧舞蹈、表演唱以及程式表演等。
  本次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由省级宣传、文化、教育三部门联合主办,集合了省级艺术科研、戏曲表演与非遗保护的重要力量,让中小学生走上舞台,亲身演绎戏曲作品,展示所学技艺,这样的省级戏曲中小学展演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传承的全新尝试,在全国也不多见。
  以往院团到学校进行川剧演出,孩子们都是坐在台下看。这次展演将舞台留给孩子们,让他们绘上脸谱,穿上戏服,走上舞台,充分展示自己平时所学、所练的技艺,可谓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尝试。成都市红牌楼小学音乐老师李莉发现,将《狼来了》等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搬上川剧舞台,由孩子们自己演出,不仅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且还能加深孩子们对川剧的理解,既能更好地促进川剧艺术在中小学校的传承和创新,也能为各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交流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举办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是自觉践行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四川乡土文脉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四川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张跃说,当下,中小学生已成为保护、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主体。

  川剧进校园,“送川剧”变“种川剧”
  舞台上的收获,离不开幕后的播种。

  据了解,此次参加展演的中小学校都开设有川剧课堂、社团、艺术团等,众多节目背后不乏川剧院团和艺术家们的身影。成都市红牌楼小学、隆丰镇小学的艺术指导均是川剧“梅花奖”得主,泸州的几所学校则由泸州非遗传习所结对指导。
  学校是传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将川剧艺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推广和传承川剧,使其成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路径的全新探索,也是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内容与方式的积极拓展。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川剧的保护单位,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与全省川剧院团广泛合作,开展“川剧艺术进校园”活动已有4年,先后在成都、遂宁、自贡、泸州、德阳、巴中、南充等地的18所学校成立了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基地,另外还包括两个大学川剧传习普及基地。在川剧传承人和艺术家们的指导下,中小学生们用川剧曲牌吟唱古诗词,在美术课上绘制川剧脸谱,用画作表现川剧场景,将川剧音乐或程式融入课间操,将川剧元素融入课本剧、舞台剧、舞蹈及表演唱等,创作并排演了许多精彩的川剧节目。丰富多彩的川剧文化活动深受欢迎,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认可,学校也树立了自身发展特色。“从‘送戏进校园’到‘种戏进校园’,我们一直努力为川剧在年轻一代观众中传承不断进行尝试。”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淳说。自2009年起,四川省川剧院就已经开始送川剧进校园,每年在全省各地的幼儿园、中小学及大学开展50余场演出。“从今年开始,我们又启动了‘川剧讲堂’活动,每周派出几位川剧艺术家走进中小学,为学校的孩子们上课,把川剧的种子种进校园。”

  传习基地+舞台展演新模式培育非遗生态

  川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次展演是四川第一次把中小学生集中起来,让孩子们登上舞台,开展川剧传承展演,可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一种全新尝试,也是对近年来“川剧艺术进校园”活动成果的一次展示和推广。“这次展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让广大中小学生直接走上舞台表演川剧,成为川剧艺术的传承主体,这是近年来我们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一个全新举措。”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兮说,这种“传习基地+舞台展演”的传承模式以传习普及为基础,以舞台表演为核心,不但能培养优秀的川剧演员和成熟的观众群,更是对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是对川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出小舞台、走上大舞台的一种全新尝试,对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引领作用。
  此外,本次展演还充分体现了川剧艺术在中小学校的传承与创新,展示了当代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理解,也为川剧事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为川剧艺术培育了良好的生态。
  据了解,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将根据现有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基地的建设情况,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和扩建系列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基地,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传播、推广川剧艺术的重要窗口。与此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的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教学、展演、观摩等活动,传承川剧艺术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将每年或者每两年举办一次,在展示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基地建设成果的同时,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扩大川剧的影响力。
  据了解,“四川省第二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计划于2016年举办,让川剧传习和展演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



                                            四川省首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活动精彩纷呈
2015-12-28 15:53:00


 

W020151228583626722971.jpg http://W020151228583626722971.jpg


四川省举办首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活动。


W020151228583626759622.jpg http://W020151228583626759622.jpg


23个极具川剧元素与特色的节目让现场观众过足了戏瘾。


  四川文明网成都讯(王露 郭屹)“三分唱七分打,半台锣鼓半台戏。”只见台上演员,时而步履轻盈,天真烂漫;时而眼神微低,含蓄内敛;时而精神抖擞,清爽干练。碎步轻移,水袖轻扬……12月27日下午2点,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四川省首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活动在四川省川剧院拉开帷幕。来自全省22个学校的同学们表演的23个极具川剧元素与特色的节目让现场观众过足了戏瘾。


W020151228583626809368.jpg http://W020151228583626809368.jpg


彭州市隆丰镇小学《包公铡侄》。


W020151228583626845492.jpg http://W020151228583626845492.jpg


成都市盐道街中学《乖小丑》。


  老剧“新”唱 “00后”新生代演绎经典川剧

  在当天的展演活动中,《别洞观景》《包公铡侄》《变脸》《滚灯》《白蛇传》等经典川剧折子戏得到了“00后”新生代近乎完美的演绎。

  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常见于舞台的数百种剧目当中,除了细腻温婉的高腔,不少妙语连篇,以惊、奇、绝、险等特点独树一帜的剧目更是备受戏迷们的喜爱。

  展演现场,由成都市盐道街中学的同学们带来的剧目《乖小丑》,凭借着演员们夸张诙谐的面部表情和矫捷的身段赢得了满堂喝彩;由双流县东升小学演出的剧目《滚灯》,小皮金在母亲的要求下头顶油灯穿梭于板凳上之间翻上滚下,惹得现场观众捧腹大笑。


W020151228583626884662.jpg http://W020151228583626884662.jpg


双流县东升小学《滚灯》。


W020151228583626923299.jpg http://W020151228583626923299.jpg


成都市西一路小学《变脸》片段。


  双流县东升小学指导老师卢红告诉记者,东升小学早在2010年就与四川省川剧院携手,将国粹川剧引入课堂,开始了独特的少儿川剧课堂研究。此次展演的节目《滚灯》曾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希望之星——少儿戏曲欢乐季”表演中,获得“五星宝贝”奖。

  据了解,近年来,为了让川剧得到传承与普及,四川省不少学校让川剧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课题”,在增加学生对川剧兴趣的同时,进一步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开拓传统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新篇章。


  新剧“老”唱 课本教材改编成精彩川剧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川剧中的经典剧目,《司马光砸缸》《狼来了》《鹬蚌相争》等课本中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也被改编成了新剧目。


W020151228583626961045.jpg http://W020151228583626961045.jpg


成都市红牌楼小学将《狼来了》寓言故事改编成川剧。


W020151228583627004028.jpg http://W020151228583627004028.jpg


邛崃市强项实验学校《鹬蚌相争》。


  来自兴盛小学的刘晨菲,今年9岁,在《司马光砸缸》一剧中饰演掉进水缸的小朋友。她告诉记者,自己从7岁开始接触川剧以来,每天都会回家练习下腰、横叉、竖叉等基本技巧。刘晨菲说:“刚开始练的时候会很疼,但因为我喜欢川剧,所以一直都在坚持练习。”据指导教师伍登圆介绍,《司马光砸缸》前前后后加起来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进行排练。除此之外,学校还在尝试着将其他课本上的寓言故事改编成川剧。


W020151228583627047248.jpg http://W020151228583627047248.jpg


由成都七中学生小提琴演奏的《川调》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一曲由成都七中学生小提琴演奏的《川调》,也给观众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这种演奏的感觉很奇妙,我能感受到琴弦间的中西结合与文化融合。”表演者吴思齐说到。

  人才辈出 蜀戏发展后继有人

  “这些娃娃演得特别好,无论是动作、表情,还是唱腔都很到位。尤其是通过川剧的形式把《狼来了》《鹬蚌相争》这些寓言故事演出来,非常有新意。”一位老戏迷现场赞叹道,“后生可畏啊!”


W020151228583627088230.jpg http://W020151228583627088230.jpg


孩子们的精彩表演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今天这场演出的效果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展演活动总导演郑得胜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学校都很重视传统文化,重视川剧艺术,让孩子们感受到其中承载的人文、道德和智慧。这次展演,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让我们感到蜀戏发展后继有人,蜀戏繁荣景象指日可待。”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6-1-14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95b33769-bf75-404a-b9ff-7073da2cd521 - 副本.gif

发表于 2016-1-14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此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形成常态,坚持每年一次,在让全省中,小学全部参与其中,那四川传统文化就是一张四川独特文化名片.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