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月:医患关系都是患者家属破坏的吗? 中科院一位产妇死在北医三院,死者家属、涉事院方、围观网友等纷纷主动或被动卷入混战。一些机构和个人拉偏架,用自己的信息与平台便利把水搅浑,甚至集体往患者方泼脏水的做法,引人深刻反思:
比如,称家属"打砸医院、追打医护",却为何警方调查只是"滞留"?
还有产妇既往就诊史等应当保密的隐私,是谁扒出来公诸于众?(2016年1月21日,新浪评论《"顶级医闹",谁演了不光彩角色?》)
说实话,我有3年多不写评论了,不写并非不关注。3年多来,我一直默默关注着在评论战线上挥毫泼墨、各抒己见的老师们。我常常为他们的精彩观点所触动。比如这次,一位产妇之死,点燃了持续一周的舆论战,各位老师都发表了不同的观点。这些多元的观点,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思维。思来想去,我也想问,医患关系都是患者家属破坏的吗?
职工有病,因病就医,医疗中死亡,作为一个单位,不应该关心一下职工吗?何况说是单位的骨干人才?我们每一个单位,都提出了以人为本,关心职工,常常教育职工以单位为家,与单位的发展共荣辱。如果职工有了生死攸关的大事请,而单位不管不问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一个党员死了的话,党组织应该出面过问;
一个工会会员死了的话,工会应该出面过问;
一个技术骨干死了的话,单位应该出面过问
这种过问,是一种关爱,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责任!
不恭敬地反问一句,如果你的家属出了这样的事情,你不想得到单位的关怀吗?更何况中科院所发的便签内容,理性、克制,只是督促北京三院搞清问题,难道三院不想搞清吗?
笔者觉得中科院如果有错,那就错在工会、单位、组织应该集体出面,出具正式的公函,而不是简单的便签!
我想,住过院的人都有体会。进了医院,挂号要排队,就诊要排队,检查要排队,住院要排队......能检查的都检查了,因为拉肚子而作乙肝表面抗原、H IV病毒、丙肝抗体、梅毒初筛等几十项检查,只要医生说了也就认了。该用的药都用了,至于说男人吃了妇科的药,张三输了李四的水,只要发现不了,也要认了。
该做的手术也都做了,是否过滥;该用的器械也都用了,是否需要;该交的费用也都交了,是否巨额,是否枉交,有几个不医院的?到最后,医院治不好,不许心里有疑惑?死到医院了,不许问一问?
疑惑了就是不理解,滞留了就算打砸,质问了就算医闹,说什么,怎么说,要全听医院的?不是说要换位思考吗?医院是如何站在患者的立场上考虑的?这么多的检查,这么高的费用,换做你是患者,你真的不想搞个明白?难道出了事,不是想着解决,而是把医闹的帽子往患者脑袋上一扣,轻了让舆论批,重了让司法机关抓和判,这种思维到底危险不危险?要知道强弱的关系随时可以逆转,弱者逼急了举动更危险!
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说打击医闹,好像都是患者及患者家属的错,而不问患者及患者家属为何要闹?一替患者及患者家属说句话,立马就要被攻击为"不理解医生和医院,有本事你病了别看医生,别住院"。如果都是这种心态的话,问题怎么解决?如果你去行政服务大厅办个手续,对方说错了不能办,而不告诉你错在哪儿,你要
执意问个明白,就按闹事把你抓起来;如果你和银行产生纠纷了,谁要替你说句仗义的话,银行就说,有本事你一辈子别到银行办业务。如果都按这种思维,社会岂不乱了套?!
医闹要打击,而不是拿医闹帽子来掩盖问题,打击需要解决问题的人!
医生和医院需要理解,而不是以理解为挡箭牌做出让人不理解的事情,甚至是搅混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