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外官三年一考察,京官六年一考察。尤其是京官的考察,牵动朝廷上下的敏感神经,明末持续五十多年的党争,到最后弄得腥风血雨,“东林党”的名号也普及到了市井乡野的角角落落,毫不夸张地说,起因就在于六年一次的“京察”。 追了个讲政治圈游戏的美剧《纸牌屋》,腹黑男主有句名言:“权力跟房地产一样,越靠近中心就越值钱。”同理,京官与外官,当然是京官更值钱,因为靠近权力中心呀。所以京察就尤其受人瞩目,这可不仅仅是“非升即走”的问题,连带的事情有一大串呢。 考核有三等,优秀、合格与不合格。查查《实录》之类的史书,不合格者,大都是用下面这两个词来冠名:“不谨”或“浮躁”。话说这“不谨”与“浮躁”确实是好词,什么都可以往里套,大到贪赃枉法,小到穿错衣裳违了法度,都可以用。但也有不好的地方,那些穿错了衣裳或贪搂了妓女的“不谨”,未免会心中不平,我这点事,能与贪了十二处田宅、百万两白银的那谁谁一样吗?但史官不管,一律记一笔“浮躁”。儒家士子重视身后名甚于生前福,哪能容忍这样的事?所以这京察首先就与声名相关,事关清誉,博上性命也要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