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43|评论: 1

[玄龙门阵] 《嫘祖圣地碑》字字闪金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5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嫘祖圣地碑》字字闪金光
石 云 龙
《五帝本纪》云:“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轩辕之丘,西陵在何处,后世史学者对于黄帝和嫘祖有关情结猜测了几千年,见仁见智,难有定论。
唐开元间,李白之师赵蕤在盐亭金鸡场嫘祖山撰《嫘祖圣地碑》云: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是以尊为先蚕。忆宫史,据前碑所志,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丛,后文翁治蜀,大加阔筑,历经兵燹,已三缺三圆矣。本文的关键词是:本邑  首创  先蚕  蚕丛  文翁  三缺三圆  嫘轩宫  西蜀  马头娘和菀窳。
一、《嫘祖圣地碑》首次载文嫘祖诞生在盐亭
李白之师赵蕤在他所著《反经》洋洋数十万字没有署明他的籍贯和出生年月,致使后学猜测了千余年,然而《嫘祖圣地碑》文明确记载:“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本邑者,言其作者的故里也。不仅告诉人们赵蕤出生于盐亭,更重要的是赵蕤首先肯定嫘祖诞生地在四川盐亭县的金鸡场嫘祖山,他与嫘祖同乡共里,从此揭开了几千年嫘祖诞生地之谜,功盖大儒。
二、颛顼为祖父母建造嫘轩宫
嫘祖晚年随同黄帝带着孙儿颛顼赴南方巡游,传授养蚕抽丝编绢之术,东至杭州湾钱山漾,在返回途中,行至衡阳岣嵝山,嫘祖身感不适,自知天命有限,速返西陵,嘱咐叶落归根,葬于青龙之首。南宋《路史》记载:“嫘祖殁于衡阳道”的说法。
《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承黄帝位,是为帝颛顼也。”
颛顼在祖母的家乡青龙山之首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嫘轩宫,祭祀先祖的宫殿。宫者,室也,言屋见垣上,穹隆然也,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谓天子所居之地曰宫。
大唐李白之师赵蕤撰《嫘祖圣地》碑文言:“忆宫史,据前碑所志,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丛,后文翁治蜀,大加阔筑;历经兵燹,已三缺三圆矣。嫘轩宫距地千丈,总殿五层。”
此数语,简而精粤,追述了被湮没的古蜀国文明史迹之悠久,言其嫘轩宫之雄伟。据《华阳国志》引《蜀王本纪》记载:“蜀地建国,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黄帝为他的儿子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生下儿子高阳,这就是帝颛顼。颛顼承黄帝位后,分封他的弟弟于蜀,为蚕丛蜀侯,世代为侯伯。”历经夏、商、周三代。周武王攻打商纣王时,蜀国也参与了作战。蜀国的土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在周代,蜀国局限于和秦国、巴国交往,虽然供奉王职,却不能和春秋诸国盟会,文字、制度也与其他国家不同。
周朝礼崩乐坏的时候,蜀国先称王。有蜀侯蚕丛,他的眼睛是竖着的。最早称王,蜀国第二代帝王叫柏灌。接下来的帝王叫鱼凫。鱼凫王在湔山打猎时,忽然得到成仙之道而升仙。再后来的蜀王叫杜宗和开明。
《史记·周本记》记载:“周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厉王好利,王室其将卑乎。”
①蚕丛第一次补建嫘轩宫。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帝于公元前2549年封其弟蚕丛为蜀侯,至公元934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败,这时蜀侯蚕丛顺应时势,自封为蜀王,在未封蜀王之前,颛顼帝在嫘祖故里西陵氏所建造的嫘轩宫已逾1600余载,年久失修,蜀侯蚕丛第一次进行了补建。所以《嫘祖圣地》碑文称:嫘轩宫第一次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丛是真实的。
②文翁第二次阔建嫘轩宫。《汉书》记载:“文翁者,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庐(今安徽省)江舒人,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文翁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据《盐亭旧县志》记载:北宋著名墨竹画家“胸有成竹”的文同,字与可,系文翁之后裔。通春秋好经博古的文翁,生于汉初,距秦惠王灭蜀相隔仅160年,对于古蜀文明应胜知晓。文翁治蜀时,得知黄帝元妃嫘祖诞生在广汉郡地,今之盐亭县。如此佳音喜获至宝。亲临青龙山,嫘轩宫祭祀嫘祖,并置田土於嫘祖故里(今天永泰乡),归养终年。所以《嫘祖圣地》碑文记载:“文翁治蜀对嫘轩宫第二次大加阔建”,是铁证遗传於后世的珍文。
③赵蕤第三次补建嫘轩宫。先蚕者,养蚕之始祖也。先蚕之辞始於汉初,据史籍记载,皇后始祭祀亲蚕,西汉至大唐上元880年间,后宫皇后12次亲蚕事祭先蚕,然而唐高宗显庆至上元二年(公元674年)仅18年间,皇后武则天亲蚕事竟达四次之多,为什么则天皇后频繁亲蚕事祭拜先蚕,原因有二:其一,皇后武则天出生於四川广元,古蜀国自古重视蚕桑,广元有皇泽寺、则天庙,至今有蚕桑12图,教民栽桑养蚕抽丝,祭祀先蚕。其二,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永徽六年(公元656年)中书侍郎李义府,四川盐亭永泰人,表奏唐高宗,请求册立宸妃武则天为皇后,同年唐高宗任命李义府为参知政事,为宰相之贰。显庆二年,唐高宗赞扬李义府有功於朝庭,任命李义府为中书令,总揽朝政。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任命李义府为右相,仍然掌管选举人才的事。”
李义府是盐亭永泰人,据《盐亭县志》载:“唐高宗永徽六年(656年),县人李义府因策立武则天为皇后,提升宰相之职。”
武皇后频繁祭祀先蚕,《旧唐书》卷四,本纪第四高宗上,显庆元年(656年)三月辛巳,武皇后祀先蚕於北郊。
《旧唐书》卷五,本纪第五高宗下,总章二年(668年)三月癸酉,则天皇后亲祀先蚕。
《旧唐书》卷五,本纪第五高宗下,上元元年(674年)三月己巳则天皇后祀先蚕。
《旧唐书》卷五,本纪,第五高宗下,上元二年(675年)三月丁巳,天后亲蚕於邙山之阳。
仅十八年之间,则天皇后不仅频繁祭拜先蚕嫘祖,得知黄帝元妃嫘祖出生在古蜀盐亭县,而且还派遣当朝宰相李义府回到家乡盐亭县嫘祖山“嫘轩宫”拜祭先蚕嫘祖。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后改名武曌,废李家唐朝之名,改国号为大周,首次御驾亲临四川盐亭青龙山嫘轩宫祭拜先蚕嫘祖。尊称嫘祖为先蚕,并吟诗赞美嫘祖故里丝绸之美云:“丝绸龟手富,贝锦鹅溪绢。功比马头娘,月映水三潭。”在大周皇帝的影响下,诗人纷纷奋笔。
唐李白诗:“严陵高揖汉天子,何须仗剑挂主阶。一谈一笑真颜色,鹅溪贝锦喧旁声。”
唐杜甫诗:《戏韦侯偃歌》:“韦侯韦侯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重之不减锦绣段,已令拂拭光凌乱。请公放笔为直干。”
宋苏轼诗:“为爱鹅溪赤茧光,扫残鸡距紫毫铓。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宋文同诗:“谿桥接桑畦,钧笼晓群过。今朝去何早?向晚蚕恐卧。”
所以赵蕤撰《嫘祖圣地》碑云:“后山青龙场,黎庶交易,惟丝绸繁多。”“忆宫史,据前碑所志,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丛;后文翁治蜀,大加阔筑;历经兵燹,已三缺三圆矣。”以上是三补建嫘轩宫的由来。
三、《嫘祖圣地》碑建立在嫘轩宫内或宫门之前,非南辕北辙。
《嫘祖圣地》碑云:“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尊嘱於青龙之首,碑碣尤存。”青龙山又名嫘祖山,东围雍江,西襟梓水,南接龙冠潭,北连三溪口,全长5公里,座东向西,北高南低,西有四脉,东有两麓,绵延起伏,直达金鸡场,像一条巨龙卧于山中。
青龙山整座山脉自成龙身形状,龙头俯于嫘祖湖内吸水之状,嫘祖葬于青龙之首的左眼位置。有画龙点睛之说,其地理位置十分神奇独特。
青龙山嫘祖墓正北面南,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远眺四方,交错相连,丝源山、蚕丝山相隔。墓下湖水清幽,缺月弯湖,山坳横凸嫘祖墓,山青水绿嫘轩宫。
嫘轩宫虽然已三缺三圆,宋末元初又遭兵燹,第四次迁址再建嫘轩宫,但大唐开元著名隐士李白之师赵蕤所撰《嫘祖圣地》碑文,至上世纪四十年代,经历1214年一直矗立在嫘祖山青龙嘴的嘴唇正中央,至1947年7月初五夜间,在电闪雷鸣一声霹雳中,地动山摇,《嫘祖圣地》碑倒塌了,碑文损没了。幸好1946年至1947年两年间,有二位在青龙山教学的老师和一位嫘祖传人抄录了《嫘祖圣地》的碑文全文流传于世。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值得研究和重视,“嫘轩宫的位置”。因为从上古黄帝之孙颛顼帝为祖父母建造的“嫘轩宫”经历几千年四缺四圆的补建,然而《嫘祖圣地》碑神圣的方位地址,现今8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异口同声地认同在嫘祖墓下北侧嫘祖湖畔青龙的嘴唇二台地正中,是《嫘祖圣地》碑的确切位置。如此,既填补了“嫘轩宫”和“嫘祖圣地”碑一南一北的缺误,更重要的是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貌。至于已辞世受人尊敬的三位老人,他们所撰抄《嫘祖圣地》碑文的过程,被个别人误解的原因,有必要另文再述。
四、先蚕礼制历史演变
先蚕礼制出于孔子所著《周礼·月令》。古文《辞源》记载:《周礼》又名《礼记》一名《大小戴礼》:汉初河间献王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周礼》共131篇面世,时无传之者,至西汉末年,刘向考校经籍,检得130篇,第而叙之。又得明堂阴阳记33篇,三朝记七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乐礼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东汉戴德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记》其弟胜又删为四十一篇,谓《小戴礼记》,汉末马融传之,融又益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为一书,即今之《礼记》。东汉末郑玄注极精,唐孔懿达传正义,发挥郑学,元陈澔撰《礼记集说》,明代立于学官。清乾隆时,敕撰《礼义疏》,虽兼采众说,要皆以郑玄、孔懿达为主旨。
《月令》:所记十二月天子所颁布之政令。
蚕事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云:季春之月,是月也(释白文)命看守田野山林的官吏不准砍伐桑柘,斑鸠和戴胜鸟扇动着翅膀降落在桑树上,这时要准备蚕箔、木架和筐篮了,天子的后妃们要举行斋戒,面向西方亲自采桑。禁止妇女们过分打扮,减少她们的女工,鼓励她们专心养蚕,蚕事完毕,分配蚕茧让妇女缫丝,称量缫丝轻重来评价她们的功劳,提供祭祀用的礼服,不可懒惰。
到了战国末期,《吕氏春秋·月令篇》记载:孟夏记:云:蚕桑这类事已经完毕,后妃们进献蚕茧,于是征收茧税,以桑树的数量作为征税的依据,不论贵贱少长,一律照此征收,茧税收入作为供应祭祀的礼服。
以上蚕事活动谓之“享先蚕”,又称“先蚕礼制”。这些活动事宜是天子颁布的法规,历代相传。
我国是蚕桑缫丝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养蚕缫丝传说。先蚕即是蚕神,是最先发明创造养蚕的人。而成为后人崇拜祭祀的偶像。在我国很早就有关于蚕神的记载,关于蚕神的姓名、来历有不同的说法,先秦以前祭祀对象,据《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记载:“天子亲耕,以供粢盛。”王后亲蚕,以共祭服。《晋书·礼志上》记载:“《周礼》王后帅内外命妇享先蚕于北郊。汉仪,皇后亲桑东郊苑中,蚕室祭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祠用少牢。”说明当代所祀蚕神为“菀窳妇人、寓氏公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以黄帝轩辕氏为蚕神祭祀。《隋书·礼仪志二》记载:“后齐……每岁季春,谷雨后吉日,使公卿以一太牢祀先蚕黄帝轩辕氏于坛上,无配,如祀先农。”至北周时则改祭黄帝元妃西陵氏,即嫘祖。
民间信仰的蚕神除嫘祖外,还有马头娘、寓氏公主、蚕姑、青衣神的说法。
五、嫘祖与马头娘
蜀即是蚕,《韩非子·说林上》其文曰:鳝似蛇,蚕似蠋,渔者持鳝,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嫘者:《说文解字》,田间采桑养蚕姑娘,黄帝封为嫘祖,养蚕的始祖。
马头娘的由来,出自荀子《蚕赋》(约公元前313—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 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蚕赋》是荀子提倡人性恶的著名篇章。原文如下:“有物於此,蠡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弃其耆老,收其后世。人属所利,飞鸟所害。臣愚而不识,请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欤?屡化而不寿者欤?善状而拙者欤?有父母而无牝牡者欤?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伏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
释白文:“这里有一物,赤裸裸的其形,屡次变化如神。功盖天下,为万代文化。礼乐靠它而成,贵贱以它来分。养老抚幼,靠它生存。名字难听,与‘暴’为邻。功业建立自身废,事业成功家破坏。抛弃老一辈,收养下一代。人类所利用,飞鸟所伤害。我愚昧不认识,请神巫五泰下猜测。神巫五泰猜测说:这个东西身子长得像女人的身子,头长得像马的头吗?是屡次蜕化而不得长寿的吗?是善于度过壮年,而掘于老年图谋的吗?是有父母不分雌雄的吗?冬天潜伏,夏天出游,吃的桑叶,吐的丝线,丝线起先纷乱后来有条不紊。生长在夏天,而害怕酷暑;喜欢湿润而害怕雨淋,以蛹为母,以蛾为父,多次睡眠多次苏醒,得以长大。这个就是蚕的道理。”
荀子借神巫五泰之口阐述人性初恶而后善的道理,倡人性本恶,与孟子倡人性本善相对立。到了东汉,《蜀图经》作者,把荀子这篇《蚕赋》撰写成《马头娘·苑窳》的故事面世,在蜀地广为流传,其文曰:马头娘,菀窳,蚕神也,蜀有蚕女,父为人掠,惟所乘马在,其母誓曰,有得父还者,以此女嫁之,马闻言,振速而去,数日,父乘马归,自此马嘶鸣不肯饮龁。父射杀之,曝其皮於庭,皮厥然而起,卷女去,旬日,皮棲於桑上,女化为蚕,每岁祈蚕者云集,蜀宫观塑女像,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焉,见《蜀图经》。
从东汉起在蜀中不祀先蚕西陵氏嫘祖,改祭祀马头娘菀窳。(窳:懒惰的坏妇人)
六、中国历代祀祠三尊蚕神
唐·李白之师赵蕤撰《嫘祖圣地》碑文明确记载,宫之前为嫘祖殿敬朔嫘祖、马头娘菀窳、寓氏公主三尊巨像。碑文把马头娘、寓氏公主与蚕丝始祖嫘祖,共尊称为蚕丝祖神,敬仰。南宋著名画家楼王寿 蚕妇之辛苦,遂绘制桑织图24幅,呈献给宋高宗,深得高宗的赞赏,并获得吴皇后题词《祀谢》词曰:“春蚕,作茧市,盛事传西蜀,此邦享先蚕,再拜丝满目,马革裹玉肌,能神不为辱,虽云事渺茫,解与民为福。”
清《康熙御制耕织图》中也有关于“马头娘”的诗句。中国自古以农桑立国,历代统治者均很重视蚕桑事业。清圣祖康熙非常重视农桑,他意外获得南宋楼王寿《耕织图》,感慨于织女之寒,农夫之苦,遂命内廷供奉焦秉贞以楼王寿 原作为基础重绘《耕织图》。全图共23幅,在保留楼王寿 原诗的同时,康熙于每图前亲题七言律诗一首作序文,并于序首钤盖“佩文斋”朱印,序尾钤盖“康熙宸翰”阳文朱方大印和阴文“稽古右文之章”朱方大印,再命著名木刻家朱圭,梅裕凤镌版印制,颁赐臣工学习,康熙御笔亲题:“劳劳拜簇祭神桑,喜得丝成愿已偿。自是西陵功德盛,万年衣被泽无疆。”
这两首诗的核心词是:茧市、西蜀、享先蚕、西陵、马革裹玉肌不为辱。
①西蜀茧市:是专指蜀中(四川)蚕丝的交易场所。如《嫘祖圣地》碑文云:“后山青龙场,全貌焕然,黎庶交易,百物咸集,惟丝绸繁多。”上述两者诗中都赞扬嫘祖故乡的西蜀,格外显目。
②享先蚕:一指老人享子女之福。二指贡献,把珍品献给祖先,神明、天子、王侯的意思。这里指祭祀首创种桑养蚕的始祖嫘祖,而嫘祖之根在盐亭。
③西陵、马草裹玉肌不为辱:其意是荀子倡人性始恶,后化为善,寓言马头娘菀窳,菀窳者,指坏妇人也,菀窳的名字难听,人与马恋,后化为蚕,吐丝、结茧,造福於民,民众祭祀塑像为蚕神,宋李肪奉敕监修《太平广记》记载:马头娘菀窳冢在古蜀广汉郡,据《盐亭县志》记载:盐亭属汉广地,王莽改名广信,后汉复名广汉郡,辖今三台、射洪、绵竹等县,郡治曾在今三台、射洪境内,距嫘祖故里金鸡乡近在咫尺。唐李白之师赵蕤撰《嫘祖圣地》碑文中明确点出“马头娘”就是“菀窳妇人”,唐代嫘轩宫前殿嫘祖殿中更供奉有“嫘祖”、“马头娘菀窳”、“寓氏公主”三尊蚕神像。各种资料痕迹表明,蚕女“马头娘菀窳”的故事就出在盐亭,她与先蚕嫘祖一样都是历代供奉的蚕神,都曾为中国的蚕桑丝织业做出巨大贡献。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解放前盐亭境内所有蚕神庙中嫘祖像的旁边必然有一匹白马相陪伴。而据传说记载,马头娘菀窳是高辛时期人,《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寓言马头娘故事的主人荀子,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赵国的先祖与蜀同祖,属颛顼的后裔,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古蜀国近三千年的文明史,从此被湮没,荀子出于怀念故祖之情,寓言这一则如此美妙的故事弘扬古蜀文明,在情理之中。马头娘的故事是嫘祖的化身,故称此事传西蜀。
无独有偶,《史记·货殖列传》:“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灭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馀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今广元市)。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卓氏的先祖本唐虞时代的古蜀人,随大禹治水迁徙中原,定居赵城,以冶铸铁致富。成为望族,周初,武王派辛荒伐蜀,即此蜀卓氏。公元前248年秦灭赵蜀卓氏家族怀念汶山沃野,复返回故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的岳父“卓王孙”,即蜀卓氏。
司马相如成都人,距秦灭赵仅相隔90年,对于古蜀国被湮没的文明史,应甚知晓,所以他与文翁、扬雄、司马迁、刘向父子等名仕,对于古蜀文明遗留了很多值得研究的篇章,如拙著《为湮没的古蜀文明说几句话》之一:司马相如、司马迁为什么要编神话故事;之二:两司马相聚于古蜀邛筰;之三:古老的流放刑罚;之四:古老的五服制。之五:司马相如《大人赋》为古蜀文明唱赞歌新释;之六:《嫘祖圣地》碑文《盐亭县志》早有记载;之七:即本文,神秘的嫘祖圣地碑文,字字闪金光,是它揭开嫘祖文化的新篇章。
        作者: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顾问
                    四川盐亭嫘祖文化开发研究会顾问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6-2-5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嫘祖文化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