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282|评论: 6

三国蜀汉凤雏军师庞统究竟战死在哪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1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95600y0pzuysfpzsmt5pp.jpg
三国蜀汉凤雏军师庞统究竟战死在哪里?□刘斌夫
  
       三国荆州襄阳名士、蜀汉智勇双全的“凤雏军师”庞统(公元178年-213年),究竟战死在哪里?正版史书、文学作品和民间野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西晋史学家陈寿(公元233-297年)《三国志·蜀志》记载:“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按此说法,似乎庞统战死在雒城(即今四川广汉)?
       陈寿是蜀国巴西安汉(即今四川南中)人,出身于蜀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在蜀汉时,陈寿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公元280年,灭东吴,时年48岁的陈寿开始撰写纪传体史书《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完成这部巨著。《三国志》由440名三国历史人物传记组成,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中国由三国鼎立复归统一的近百年间的历史全貌。就其背景,陈寿应当是三国后期蜀汉史实的亲历者,甚至很可能到庞统战死的现场考察过。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中国古典长篇章回小说鼻祖罗贯中(约公元1330年-约1400年)在其代表作《三国演义》中,生动演绎庞统战死“绵竹关”。那么,按此描述,庞统难道战死在绵竹?
       罗贯中是山西并州(即今太原)人,几乎不可能亲自到过庞统战死的现场,况且又是小说,难免有文学夸张和虚构。不过,小说《三国演义》六十三回、六十四回依次所描写的庞统“出兵未捷身先死”和诸葛亮设计“金雁桥头捉张任”,甚而包括后来三国蜀汉末期诸葛瞻“父子血战绵竹关”,场面是那么的壮烈、惊险而逼真,比之史书《三国志》要详尽得多。
       但是,无论在而今广汉还是绵竹,都找不到完整的庞统战死遗迹。虽然在今广汉(古雒城)也有传说中金雁桥,却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场景方位不太吻合。
   
       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豫州牧刘备赤壁之战后,由荆州溯江而上,进入益州。
       刘备旗下“卧龙”、“凤雏”二军师文韬武略首屈一指,“得一则可得天下”。此时,卧龙军师诸葛亮与张飞诸将在荆州据守,凤雏军师庞统紧随刘备征战蜀地。刘备受益州牧刘璋之托,先率军北攻汉中张鲁,后至葭萌关(今广元昭化镇附近),听从凤雏军师庞统及随军将士献计,挥师向南欲攻刘璋,驻扎涪城(绵阳)富乐山,意图相机一举攻破白马关,继而进取雒城,占领成都,早日造就三国鼎立之局面。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炎夏古历七月初七,刘备以庞统为军师,领兵直取西川,兵临雒城前哨白马关前。军师庞统主动请缨担任正面强攻主将,刘备感佩不已,在换马沟将自己的坐骑白骏马“的卢”换下了庞统的胭脂劣马。益州牧刘璋派子刘循率领王贵、张任、吴懿等6名辅将,统领千军于白马关前拒敌。张任出身贫寒,极富胆略,率军埋伏在白马关前落凤坡小路草丛中,但见白马飞骑自下而上,误以为是刘备,当即乱箭齐发,射杀军师庞统,并将刘备大军赶回涪城富乐山行营。
       此刻在荆州,诸葛亮大哭唏嘘,张飞惊异不解。诸葛亮叹之:“昨夜我梦见长庚星陨落,主公进攻西川白马关首战失利,充当急先锋的凤雏军师庞统必有大难!”
   
       同年秋,诸葛亮与张飞领军,水陆并进,直扑益州,增援刘备,会师涪城,再临白马关前。几经交战,刘璋守将吴懿被赵云活捉,守将吴兰、雷同带兵投降。张任率军与刘备死战,胜负难分。诸葛亮定计,令赵云且战且退,将张任诱至金雁桥东。赵云拆去金雁桥,断了张任退路。魏延、黄忠各领军千人,早已埋伏于金雁桥桥东的一大片芦苇荡中,伏兵长枪刺人,短刀砍马腿,杀得张任兵将大败。张任败走东岸山坡小路,终被张飞生擒。
       蜀道要塞罗江白马关,乃中原入蜀五关葭萌关、剑门关、江油关、涪城关之末最后一关。破此关后,一马平川,势若破竹,绵竹、雒城无险可守,成都垂手可得。
次年即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璋战败投降,刘备入主成都,偏安一隅,建立蜀汉政权。
   
       龙泉山脉大霍山“白马关”,在今罗江县境,位于县城西南面约5公里,与今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交界处。古金雁桥在今罗江县城北面纹江上横跨西东。在今罗江,完全可以复原北方入蜀最后一关三国蜀汉这几次大战的时间空间所有场景。
       罗江白马关就是《三国演义》中所言的“绵竹关”。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平定巴蜀,汉承秦制,仍实行郡县制。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巴郡割蜀郡之地,于“扼控三巴,益州矜领”的梓潼神乡(又作乘乡、绳乡)置广汉郡,史称“分巴割蜀以置广汉”。
    《汉书·地理志》载:广汉郡辖梓潼(郡治)、雒县(县治在今广汉市)、新都、绵竹(古县治在今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什邡、白水(县治在今青川县白水坝)、葭萌(县治在今广元市昭化镇)、涪县(县治在今绵阳市区)、广汉(县治在今射洪县柳树坝)、郪县(县治在今三台县南)、阴平道(今甘肃文县)、甸氏道(今南坪)、刚氏道(今平武)等十三县、道。
      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初平中(公元190年至193年间),益州牧刘焉自绵竹移雒城县城,筑阙门。”东汉末期、三国初年,雒城尚无广汉之名。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于雒县置汉州,雒县为州治。元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废雒县,由汉州直辖原雒县地。1913年,雒县、汉州正式改称广汉县。
       汉末庞统战死时,也还未设罗江县,当时更没有罗江城,还只有属涪县辖地潺亭的万安驿。白马关(时称“绵竹关”)雄踞于当时的绵竹县与雒县、涪县三县交界处,在绵竹县故城北面、涪县潺亭万安驿南端,故《三国演义》称之为绵竹关。
      自东汉起,江油小溪坝、遂宁龙凤场曾先后以德阳之名短暂设县。西晋太康初年,道教仙人许逊任旌阳县令,因其能点石成金、救济贫困、画符水祛除瘟疫而有德于民,朝廷诏改旌阳县为德阳县。原来的旌阳县也不是现在的德阳市区,而在今遂宁市一带。东晋时,绵竹县城迁址于而今的绵竹市区。唐高祖武德3年(公元620年)“分雒县、绵竹地置德阳县”,绵竹故城(即今黄许镇)归属德阳县管辖。后来的德阳县城称作旌阳镇。1996年末从德阳市中区析分罗江县,德阳市中区改称旌阳区。

       邑人崇文尚武、县治几度兴废的罗江,曾名万安、潺亭。西晋曾设万安县,但县治在梓潼水尾万安故城。晋末战乱,迁移梓潼郡万安县治于潺亭(即今罗江县城附近)。南北朝时改万安为潺亭县。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复名万安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罗江县,宋元继之。明末清初四川战乱,罗江“生民凋瘵、邑几为墟,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裁归德阳”(清嘉庆《罗江县志》沈潜《原序》)。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复县。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涪江大水,绵州城毁坏,四川总督阿尔泰上奏朝廷,迁徙州治于罗江。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罗江“应试生员达二千五六百人”(清嘉庆《罗江县志·公署》)。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川督勒保因平息白莲教事端,奏迁绵州归于旧州涪城(即今绵阳市区)。1959年罗江、德阳合并,1997年分治复设罗江县。
       曾几何时,绵竹关改称为鹿头关。唐末五代十国始,蜀王王建(公元847—918年7月11日),于公元907年趁朱全忠长安篡权之乱而在成都独建大蜀政权,在绵远河畔设立关隘,根据汉高祖骑白马路过此地和庞统与刘备在山下互换坐骑之史实,将史称绵竹关、鹿头关的关隘,正式定名为白马关。
       庞统战死在罗江,距当时雒县而今广汉还有数十公里远。时人陈寿所撰《三国志》所谓“进围雒县”,是惜墨如金地概说庞统拟计攻取罗江西南面的绵竹关(白马关)后,马不停蹄“进”而南下,包“围”城;并非直接从涪城进攻雒县。明人罗贯中所创《三国演义》误以“进围”为“进攻”,把罗江金雁桥放到几十里外的古城今广汉去了。后人以讹传讹,把古城今广汉的好几道桥,都称为“金雁桥”。
       根据《三国演义》故事所设计筑造的广汉“老金雁桥”,是一座有十三墩的木桥。每墩之间用巨木相接作跨梁,梁上铺木板,整座桥为廊房式构造。廊桥屋瓦全部采用桐油石灰凝盖。桥两头各有一座非常气派的牌坊,牌坊上书写“金雁”三个红底金字。整座桥为二十八座通心,称为“二十八节蜈蚣”。廊桥屋顶上建有“彩云捧日”宝顶,红日两边各有一只金色飞雁。
      罗江老金雁桥、新金雁桥至今犹存。桥东岸北寺梁子古名云盖山。山坡有张任墓。

      大霍山鹿头关(白马关)北侧鹿峰坡(落凤坡),金牛古驿道庞统落马喋血处,有庞统“血坟”,一株弯曲瘦削的柏树孤零零地摇曳在风中。白马关头,有汉昭烈帝刘备为纪念庞统并追谥为“庞靖侯”而建的祠墓。庞敬侯祠为三进四合石木结构的祠院,前院内两株参天巨柏,传说为张飞手植;中庭设“龙凤二师殿”和“栖凤殿”,供奉汉昭烈帝刘备和龙凤二军师诸葛亮、庞统彩塑雕像;后院有供奉刘备坐骑白马“的卢”、庞统坐骑胭脂瘦马彩塑雕像的“二马亭”和庞统“衣冠冢”。
      庞靖侯祠外山脊上,方圆几十里无论从哪个方位角度都能看见一大片柏树方阵,浓荫如墨,传说是蜀汉官兵所栽、精魂所化。古柏方阵不远处有一高台,传说是刘备、诸葛亮率军攻克此关后,向全体将士发布“取城、占成都”战前动员令的“点将台”,传说原有石锣石鼓可敲得铿锵山响;点将台下,苍山如海,峰峦浪涌,松涛阵阵,旌旗猎猎,仿佛千军奔突,听得见万马嘶吼;坡下密林中,有诸葛亮布设的倒湾“旱八阵图”,神秘莫测。整个山关,一派波谲云诡的古战场景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如果没有凤雏军师庞统的强攻失利,就难有卧龙军师诸葛亮的智取成功。
      真儒者不徒文章名世,大丈夫当以马革裹身。巍巍白马关,不愧为历史的忠诚见证者,载记着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忠肝义胆的盖世英豪之壮怀激越。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6-2-12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先生的论据史料充足,有据可查,令人信服。
    白马关(古蜀道、鸡公車軋道进成都必经之道),庞统墓,(地势险峻、可设埋伏的)落凤坡,落凤坡血坟,换马沟,金雁桥,(金雁桥前擒张任的)张任墓等实地均在罗江境内,均与史相符。
tzxc888_1204177897301875.gif     215503fyqy75xt545sjqtj.jpg

发表于 2016-2-12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雁桥在罗江显系附会,在广汉更是荒唐。不过当时要取成都,鹿头关应当是必经之路,也是成都平原最后一道屏障,所以在鹿头关攻防是必然的。而绵竹关就是指的现在黄许一带,并属广汉郡管辖,最后擒张任一战我以为在黄许绵远河畔,所以金雁桥应该在绵远河才对。至于张任葬罗江,这也是刘备赞其忠勇刻意为之。庞统葬鹿头关不仅是因为战死在该地,可能还有侯爵待遇,正如赵云葬大邑一样,似乎有风水方面的考虑。
      顺便说一句,诸葛亮的两个儿子也是战死在绵竹关(即现在黄许),现在绵竹的诸葛双忠祠是后人附会的,同样死在黄许的三国名人还有邓艾。所以要发掘三国史实,黄许倒是一个事件发生很多的地方。

发表于 2016-2-13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dyycp 发表于 2016-2-12 21:00
金雁桥在罗江显系附会,在广汉更是荒唐。不过当时要取成都,鹿头关应当是必经之路,也是成都平原最后 ...

近似真相,但张任是刘备拿下雒城后才杀的,葬广汉是可能的。

发表于 2016-2-14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任葬罗江应没有问题,也没有争议。现在罗江云盖山上原有“汉故将军张任墓”,在50年代还可以看到。

 楼主| 发表于 2017-3-24 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034417cwvdxdrdf31vhyxt.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3-24 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见仁见智!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