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是一句流传很久的俗语,还是调侃的段子,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意思无外似,读书的用处不大,这么一个大概的意思或暗喻;当然,拥护和支持这种观点和想法的人,现实生活中确实也不在少数,就目前国人的阅读指数来看,确实也能从其中悟出某种深意啦!
“死读书”,理解上很容易,对于某些自己不愿意阅读的书籍,因某种原因和因素,又不得不去读下去。这一现象在学生时代是体现最为明显的,偏科也好,不愿意学习也罢,理由是充足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总之一句话,不是我的菜,就是读不下;又不得不捧在手里,记在心中,要不然过不了关,无法交待。
“死读书”,关键的部分就是“死”字上了,用在这里,有机械、死记硬背的意思,死读书无法体现读书的主动性和兴趣使然的阅读初衷。我们每个人回想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那么几门课程,属于死读书的范畴,一旦迈出学校大门,脑海里的那点学识和记忆是不是早早地就抛给了老师或者成了选择性的遗忘,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人之常情。
读书和心性,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一件很容易理解,却也是很难坚持和实践的事情。读书对于每个成年人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是任何其他行为和习惯所能取代和忽视的。一个人心性的变化,跟自身的经历和阅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各人的经历别人无法替换,一个人的阅历确是可以通过读书来得以实现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一个人经历和阅历的最好佐证。
回到“死读书”这个话题,所谓的死读书,究其根源还是读书方法的问题,兴趣也好,偏好也罢,还是目的功利,都是这个问题的表征;读书从来都是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无论兴趣、偏好,还是目的动机,不同的部分只是对于读书的态度和努力的程度的区别。喜欢的和有兴趣的,人们就会想方设法地解决读书过程所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总结和归纳各种不同的办法和方式,尽可能地吸收书中一切的价值,反之则不然,虽偶有斩获,却也少之又少,仅限于满足眼前的任务和目的而已。
不讲方法论的“死读书”,对于学生时代的朋友们来说,影响或许只是表面的某些课程的过关或不如意;要命的部分,是“死读书”的思维逻辑的养成,对于迈入社会后的成年人生活所造成的各种隐忧,平日里书是读多了不少,心性方面却并没有什么长进。现代人之所以会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是否跟“死读书”有些许的关系,这一课题确实有待人们的思考!
读书,对于今天的现代人来说,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定义今天的读书人,很大程度上可能依然是把其中一大部分,归于身处学生年代的人群;论起“死读书”,我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还是会想到学生身上,特意把“死读书”和心性联系起来,更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就是希望我们成年人回过头来,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自己的身上。
抛开不读书的绝大部分,回归到读书这事或习惯的本身,向上的结果和收获,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有读书习惯和依然坚持阅读的追求和意义所在,把读书的目的粗浅地分类物质型和精神型,并不为过!功利性,是生活之中成年人保持读书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根源,“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修身养性,自然就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心性话题范畴归于其中,应该是合适的。
“死读书”对于成年人的阅读生活来说,有读书的型,无阅读的意,结果与自身而言,并无太多的过错,不足的地方,可能是人生的阅历历程还需要走更多的里程罢了!心性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并非某一点,某一角度的看法,就是给予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门非常玄的学问。
说心性,之所以离不开读书,这是因为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人们认识周边世界和提升自己眼界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人性向上,是每个人本能的追求,不同的就是方式和途径的有些差别罢了!读书有方法之别,自然就会有效果之异,对于人的影响和修正程度也就自然会有很大的差异;只不过“死读书”对于人的负面影响更甚而已。
在我们的社会之中,其实,绝大部分成年人是不读书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读书习惯,最多的阅读只不过是看看报而已,因此,从这各角度来说,读书跟人的心性关系便没有太大的关联,人们的人生精彩与否,与读书何干!这就是我们多彩生活的多样性。成年人将机械式的“死读书”投入自己有限的业余生活之中,就实际效果来看,确实是有些得不偿失了!
妄谈“心性”话题,是要遭大伙拍砖的,自己还都没活明白,还谈什么人生呀!理理读书与人生的关系,其实并没有人们意识中那么关系紧要。把死读书跟心性扯到了一起,不过是有这么一种感慨,对于很多人来说,死读书所消耗的生命,也许没有什么意义,人们希望获得的东西,或许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和方式可以实现。死读书的日子久了,读书的初衷或许也都变了,自身的思维模式或许也会被弱化了吧!
这是一篇有些零乱的文章,某一时刻,某根神经不那么对付,触发了“死读书”这个最容易被老生常谈话题的震动,关于乱了心性的部分,或多或少有自己曾经的影子和体会在里面,否则,不会有这突兀的思想交集,为此,只能是希望有缘相见此文的读者,能从跳跃的思绪中,有些许的收获和认同罢了!
(作者蒋卫民简介:中国互联网书业专家,图书试用网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