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栋新修的民居即将完工,棵棵新栽下的果树发出了嫩芽,穿村而过新修的干线公路正在水稳层保养,等待天暖铺油……3月13日,走进平昌县白衣镇蒿坪村,笔者看到的是一幅喜人的脱贫奔康图。 因磴子河阻隔,交通不便,贫困面广程度深的蒿坪村,去年来,找准脱贫“穴位”精准发力,在易地搬迁的基础上,“五小经济”抱团发展做成大产业、打通大环线融入片区发展,脱贫底气足、奔康路子宽,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五小经济”做成大产业 脱贫底气足 “我家原住在4社的‘寨碥里’,做啥啥不方便!”3月13日,白衣镇蒿坪村村民刘国宪介绍,寨碥里是个干碥,缺水,吃水要跑2里多路才挑得到;横顺2里多没别的人家,打米磨面要到3里多外……刘国宪家的一切不便都快结束了。在精准扶贫中,蒿坪村因户施策,对23户同刘国宪家一样地处偏远、生存条件恶劣的村民,采取“集中安置”和“插花安置”两种形式,搬离了原先居住的地方。 搬离原先居住的地方,土地远了,这些贫困户的生产咋搞呢?生活又咋办呢? “我们主要在‘五小’庭院经济上做文章。”村支书刘国恒介绍,搬迁户远的土地流转给业主规模发展产业,近的土地用来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禽园、小药园、小鱼池的“五小”庭院经济。仅小果园,村里就发展起了41户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水蜜桃种植户,户栽植不少于1亩,7社村民谭长兴栽植了2.1亩。 “五小”庭院经济规模小、产品少,“一车不够拉、一背又背不完”,市场半径小,抗市场的风险能力差。为防止“市场打喷嚏、‘五小’经济得重病”现象发生,蒿坪村采取“能人带动+抱团发展”的模式,在回引创业大业主的带动下,村里针对不同的“小”经济组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对接市场。“单家农户是‘小’经济,但在整个村,甚至在一个片区同类种养业抱团起来,这就做成了大产业,垫起了脱贫的底气。”县政府办下派、驻蒿坪村“第一书记”何昌平说。 打通环线融入大片区 奔康路子宽 雨后天晴,正是中药材管护好时节。3月14日一早,业主何志坚带着几名村民,忙着管护着 600多亩花椒产业园里套种的300亩中药芍药。 “好几年前我就到了蒿坪村发展产业。”何志坚介绍,他以前一直在达州做工程、搞苗圃,几年前回岳丈家蒿坪村,投资种植了200多亩中药材黄柏。交通不便、水源又差,管护困难,死了许多,他懒了心肠。去年县上启动了涵水禅林—西兴皇家山道路建设,过境蒿坪村2.9公里,昔日闭塞的蒿坪村融入了磴子河—皇家山片区发展,让人看到了发展产业的希望,他又来蒿坪村流转了600多亩土地种植花椒,套种中药材。 在打通外向“大通道”的同时,蒿坪村还在“内循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下功夫。争取移民扶贫资金、彩票公益金扶贫资金,硬化了13.9公里联网路、耕作路。维修、护坡山坪塘5口,新建微水池2口,配套渠系1000米;新建人饮工程1处,解决了600多名村民生活生产用水。全村农网升级改造,变电器由3个上升到8个,保证了产业发展用电。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归。”基础条件的改善,带来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外发展的村民刘国春,回村流转土地400亩发展花椒产业,套种药材300亩;村民刘安尧回村发展花椒产业,已经整理出800亩荒坡撂荒地;村民刘国权与温氏合作,年出栏生猪1200余头…… “业主们回村发展产业,带动了村里‘五小’经济发展,务工增收又给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村民脱贫找了条路子。”白衣镇联系蒿坪村的副镇长何咏红说。 融入了磴子河—皇家山片区发展的蒿坪村,在正在打造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皇家山景区的带动下,奔康的路更宽。刘国宪准备开个小卖部,而从3里多外“染房湾”,易地搬迁到集中安置点的贫困村民刘国中,正计划利用140多平方米的新居开办家“农家乐”,“蒿坪村是到皇家山旅游的必经之路和重要节点,开办农家乐肯定生意不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