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留守孩子的心理 资料:(来源:新华网)全国妇联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已达9683万,而这一数字仍在以每年上百万的规模增长。每5个儿童中就有1个留守,近205.7万留守儿童处于独居状态。由于亲情和监护的缺失,留守儿童大多处于“放养”状态,他们的心理、教育、安全等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城镇化不断加速的今天,解决这一庞大儿童群体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如何解决呢?皮萨列夫说,思想上的错误会引起语言上的错误,言论上的错误会引起行动上的错误。开来首先应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大多数留守孩子性格柔弱内向、自卑敏感、寂寞无聊、反抗和逆反、怨恨仇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样看来,全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标准。 一是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个任务学校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学校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把对留守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科课程教育中,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通过活动让留守孩子感受友情、亲情的温暖,培养留守孩子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格,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同时,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以法制课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广大留守儿童的法制道德观念;请退休老干部为留守儿童讲革命传统故事,不断增强留守儿童的遵纪守法意识;以班队、共青团、少先队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关爱、责任、诚实”等基础道德品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尤其特别重视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留守儿童因缺少亲情而更渴望人们关爱。对他们的爱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挫败时鼓励、懒惰时鞭策、出错时点拨、成功时喝彩,发扬他们的潜能,鼓起他们的斗志。对于情感失落、抑郁寡欢的留守孩子,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要真诚地关心他们,营造宽容、仁爱、平等、尊重的氛围和人际关系,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尊重、被接受、被欣赏,从而促进他们以积极的心理状态轻松愉快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三要多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儿童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惑,解开心灵的“疙瘩”。 四要强化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调查发现,少数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他们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化为学习上的动力,自觉上进,成绩优异。因此,要注意挖掘、发挥留守儿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潜能,注重引导,经常鼓励,努力创造有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机会和环境。 近些年,留守儿童虽已备受人们关注,但大多数关心的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住得舒不舒心,思想领域几乎成了盲区。很多“留守孩子之家”也仅仅是一块牌子,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关爱留守孩子,要持之以恒、一如既往,不要只停留在表面而不从源头找症结,更不要明知症结在哪里还要让悲剧一出出重演。总之,不要把遗憾总是留给留守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