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片面认识 还金马河真实
——关于岷江金马河历史真相的探讨
“金马河以前是小河,上世纪33年叠溪地震后才被洪水冲宽成为了岷江正流”。
这是一种对岷江金马河的片面认识,这种认识至今主导了对岷江金马河的错误定性。它否定了岷江金马河叠溪地震前一直就是大江大河,岷江正流的真相,否定了这条河千年以来的渡口历史文化,即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的“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為有五津”,和初唐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有“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的“五津”渡口文化,造成了人们长期对“五津”到底在哪里的无结果无定论探讨,也造成了陆游为岷江金马河上古渡船所写诗被任意篡改的后果。
这种片面认识,像一团久久不散的雾霭,紧紧地笼罩着岷江金马河,阻碍着人们看到金马河的真实,影响着人们对金马河上千年古渡文化的认识。直至今日,我们都不能正确认识岷江金马河这条古老的河流,和这条古老河上的渡口文化,更谈不上我们对岷江金马河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了。
因此,必须澄清对金马河的片面认识,还岷江金马河的真实!
片面认识的主要来源:
1、《杨柳大江与金马河江安河之渊源考》(文章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文章称:明、清以前,岷江在双流地界的正流是杨柳大江,金马河还是一条小支流。民国二十二年八月叠溪洪水暴发,下游金马河是於午后入双流境,河身冲宽者达五六里,窄者一二里。从此,金马河成为岷江在双流的正流,原来的主流杨柳大江退位为次流。
2、王泽枋《简论双流瞿上城兼及古代广都疆域》2010-4-1 文章中称:杨柳河在古代并非今天状貌岸狭流细,“明、清之间,杨柳为大江,金马为支流”;王泽枋:“30年河东30年河西,《水利考》明清金马为小河,杨柳为大河”, 金马河地方史志简述(艺术家提供)2014-01-14,文字整理依据(陈建军 曹明浩)访问笔记。
3、石头剪刀布博客文章《金马河双流段》2008-12-11称: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清初,在温江玉石堰下与石鱼河分流,时为小河。清末,羊马河是岷江干流,有羊马大河之称。民国22年(1933)岷江暴发大洪水后,金马河河床被冲宽,变成岷江正流。
4、四川百科信息网、中文百科在线网等,介绍四川双流县金马河都大致都为:清初,金马河为小河,清末,羊马河是岷江干流,民国22年岷江暴发大
洪水被冲宽,变成岷江正流。
目前,只要上网输入“岷江金马河”,网页上出现的基本介绍是:明清金马为小河,杨柳为大河,岷江暴发大
洪水被冲宽,才变成岷江正流。
又是“渊源考”,又是名家,又有《水利考》《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还有博客网站的一致介绍,谁还不相信“金马河以前是小河”的介绍呢。
不可思意的是,成都日报2005年5月11日刊登的一篇文章《岷江古渡换新姿桥头重镇展异彩(下)》,其中在介绍金桥镇时用了南宋诗人陆游“断筰飘飘挂渡头,临江立马唤渔舟”的诗句,竟将“临江立
马唤渔舟”改为“临江立
足唤鱼舟”。
我大惑不解,以为我看错了,我赶紧查了好多版本陆游的这首诗,都是“临江立马”。我不明白,为啥要改为“临江立足”呢?
后来我明白了,这就是“金马河以前是小河”闹的。金马河既然是小河,你陆游老翁也说唤的是渔舟,渔舟能载马过河吗?改为“临江立足唤鱼舟”,合情合理。
可见,不澄清“金马河以前是小河”片面认识,不但影响我们对金桥镇历史文化认识,影响对金桥擦耳岩千年古渡的认知,连古人的诗都可改,还不知要误导多少后人。
我查阅了有关金马河的资料,看到了这样一些记载:
1、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為有五津:始曰白華津;二曰里津;三曰江首津;四曰涉頭津,劉璋時,召東州民居此,改曰東州頭;五曰江南津。入犍為有漢安橋,玉津,東沮津”。
2、成都武侯祠展示的《公元262年三国鼎立地图》,图中清楚地可以看到,成都西边唯一的大江即岷江金马河
《公元262年三国鼎立地图截图》
《公元
262年三国鼎立地图》与常璩所写《华阳国志》早100余年。因此,《
三国鼎立地图》就是常璩“五津”的最好图解。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常璩的“入犍為”,就是指“入”现在的新津县(东晋时新津属古犍為郡的管辖地),“五津”即为都江堰至新津之间的五个古老渡口:即今都江堰市的徐渡、崇州市与温江区交界的晏家渡、温江区的“三盛渡”(三渡水)、崇州市与双流县交界的擦耳渡、新津渡。
初唐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有“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说明成都西边的大江金马河,那时的人们已广泛认识,文人们并以“五津”泛指蜀国地域了。
2、《都江堰文献集成》记载,宋时的都江堰流域图(见下图),可见,金马河在宋时也是岷江主流,大江大河。
(图为宋时的河运图)
3、南宋诗人陆游,《自江源过双流不宿径行之成都》“断筰飘飘挂渡头,临江立马唤渔舟”最清楚地描写了那时的江面宽阔,他立马江边,呼唤对岸看上去像渔舟一样的渡船。
(陆游唤舟示意图)
4、关于杨柳河,《都江堰文献集成》记载:岷江中段金马河左岸支流,为经人工改造的天然河流。水源自金马河左岸引水渠首,以前进口为旧名杨武堰,位于温江县河坝场玉石堤张扉滩。进水流量16m³/S,过洪能量为120—200 m³/S。
(杨柳河在金马河左岸的取水口图)
以上均说明,金马河并非是上世纪33年叠溪大地震后才成为岷江正流的,而是在三国、东晋、两宋时,就有文有图有诗记载,岷江金马河三国时就是大江,岷江正流无疑。
以上都是都江堰修建以后的记载。
岷江在大禹治水,开明治水“东别为沱”,李冰未修都江堰以前,岷江没有分水,金马河就是岷江在成都平原上,自然冲击形成的一段大江大水的古老河流。
古老的岷江金马河的形成,主要基于两个地理因素:
一是成都平原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度为3~10‰微倾地形,岷江出口的都江堰位于西北高处,由高向低直流而下,直奔南边最低处的新津出口,在没有任何阻挡的成都平原上,形成了一条直线流向的基本河道(金马河平均比降为3.5‰)。
二是岷江上流处于地震带高发山区,地震形成堰塞湖,由于堰塞湖的崩塌形成巨大的水流洪峰,由都江堰口居高临下直冲而去,在若干万年里,经历若干次的地震堰塞湖洪峰崩塌,洪水挟石带砂,像一把锋利的锯头,从都江堰到新津,一次次硬生生冲积“锯”出来一条自然河道。上世纪33年叠溪大地震,洪水又一次冲积,恢复了金马河原自然河道模样,就是一次充分证明。此时的金马河,充分展示出岷江在成都平原上古老河流的形态,江面宽阔,大河大水。
《水经注》第三十三卷 江水 542页记载:汉元延年间(公元前12—9年),岷山崩塌,堵塞了江水,以致江水三天不流。可见,这是记载公元前的一次岷江地震。
(图为现在的金马河从都江堰到新津的还保持着原来自然流向)
古代蜀地成都平原非涝即旱,西边一遍“泽国”,而东边则是“赤盆”。而“西边泽国”,正是对岷江金马河古老河流状态的真实描写。
秦国吞并蜀国,派精通治水的李冰任蜀守,修建了都江堰。金马河水因此被分流,从此,金马河河水分走一半以上,到宋代开通河运,金马河再次被新开河、杨柳河等分流(见宋时河运图)。到明清时,金马河水量锐减,以至于成了“小河”、“支流”。上世纪33年叠溪大地震,金马河又恢复了一次原来大江大河的模样。从此后,金马河专司防洪,成了现在的防洪河道。
但,金马河是岷江在成都平原上的一段古老的自然河道,本性没有变,今后也不会变。
金马河两岸大片的河湾滩涂沙石,更说明金马河是岷江自然冲积形成的古老河流,不是受到一次大洪水冲积就能形成的。
(组图为岷江金马河内的沙石,两岸河堤外大量沉积的沙石)
金马河两岸宽阔的沙石底层,是千万年来,岷江洪水冲积沉淀形成的沙石河底。近三十多年来,成都城市发展和大量道路的修建,金马河为此提供了大量的碎沙石资源材料。
造成“金马河以前是小河”的片面认识,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是以水量来定性,两河分流,谁的水量大,谁就是主流。这是清朝时的定性标准。
《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化卷(先秦至清代):
双流县志,清.汪士侃等:金马江,治西二十余里。“按皂江南注,本岷江正流。自离堆凿后,乃以流江为正流。金马江,皂江支流也。”都江堰分水,内江水大于外江,于是出现内江为岷江正流一说。
清初,按此标准,“金马河为小河”就上了《古今图书集成》的记载。由于《古今图书集成》是清朝钦定权威记载,后人就引用了“金马河为小河”而成了金马河的“终身”定性。
凡在金马河分了水,分水量大于金马河水的,金马河就“小河支流”。如杨柳河在金马河分水后,杨柳河就成了岷江主流。清时《水利考》说:明清金马为小河,杨柳为大河。
二是金马河宽阔的河岸,只要退了水,两岸的农民就马上在河滩上种庄稼,宽阔的河岸就没有了,金马河就变窄变小了。第二年河水没涨,庄稼没淹,农民就在庄稼地搭个棚,第三年没淹,就搭个茅草屋,四年五年没涨水,就可能修瓦房栽竹子成林盘了。忽然一天,大水来了,冲毁淹没了这一切,,恢复了原来宽阔的河岸,就是金马河又“冲毁了多少良田房屋,冲宽了多少里”了。
(图为现在的金马河河堤内也在种庄稼,可想明清那时的“金马小河”了)
由于以上两个因素,金马河在多次分水,水量大减,以至干枯,加之河岸大量裸露,农民种庄稼,修房屋,这就是金马河明清时成为小河的原因,也形成了“金马河以前是小河”的片面认识。
澄清了金马河的片面认识,肯定了金马河就是常璩《华阳国志》“五津”所在河流,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宣传岷江金马河的历史文化,挖掘金马河“五津”千年古渡口渡船历史文化,有利于岷江金马河的旅游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