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发展中,总有那么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让人不能忘却,纵然时光飞逝,也会深深烙在人们的记忆里。在达城西外市博物馆旁边矗立着的南宋鸿钟,便是这些历史文物中的一员,虽然它历经800多年的沧桑变迁,它那悠远而洪亮的“暮鼓晨钟”之声,仿佛仍穿越时空,响彻在市民的心中…… 暮鼓晨钟 相伴百姓生活 钟声,一般在寺庙中才能听见。听到钟声,就会让人有洗涤心灵之感。在旧时达县的八景之一中,就有“暮鼓晨钟”。古人在《北岩夜月》诗中对它有绝美的描述:凤凰山北月幽幽,缕缕银丝撒绿丘。西圣寺中钟磬远,送君亭里酒杯酬。林拂雪影空寒夜,鸟破雾岚溢素秋…… 据居住在凤凰山附近的九旬老人张数千回忆,在现在的凤凰山半山腰的黄桷树旁边,过去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叫北岩寺,寺庙里有一口硕大的鸿钟。老人说,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听他的爷爷讲,寺庙里的和尚每天早晚都要敲钟。那钟声洪亮而悠远,特别是暮色降临,钟声穿越州河,在达城上空久久回响,远在翠屏山、雷音铺以外10里远的地方都能听到。旧时,没有现代的闹钟和手表,这早鸣晚响的“暮鼓晨钟”,便成了 人们日常生活的报时器。数百年来,伴随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老人遗憾地表示,他爷爷曾说,清嘉庆年间,北岩寺被毁掉,鸿钟散落民间。从此,这与百姓生活习习相连的“晨钟暮鼓”,淡出了百姓视野,成为人们永恒的回忆。 颠沛流离 鸿钟历经数次搬迁 张数千老人回忆的北岩寺鸿钟,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得到印证。原来,在达城城北凤凰山的北岩寺,又名白云寺,修建于唐朝。宋时称为太平兴国禅院,禅院内铸有一口深赭色的大铁钟(亦称大鸿钟),终年为百姓祈福。铁钟铸于南宋宁宗庆元5年(1199年),由果州炉户马廷一父子等筹建。该鸿钟由纽、身、底三部分组成,通高2.56米,其中圆雕蒲牢纽高0.5米,直径1.58米,腹围5米,重3200公斤,钟最上部“顶把”由20公分长的“弯刀”龙型铸成,上有鱼鳞状的龙片,古朴而大气。钟顶部有三圈流云纹,第一圈直径0.77米,铸阳文篆书“佛法”二字;第二圈直径1.11米,平均分布6个圆孔于其肩;第三圈直径1.35米,铸阳文楷书“重臣千秋”、“皇帝万岁”八个大字及一周流云纹。钟身铸阳文隶书记事及铸造工匠、捐资人姓名计二百余人。钟身下部三道弦文,其下铸浮雕菊花、牡丹、棱叶缠枝、蜻蜓、蝴蝶、人物图案。钟底由8个弧形尖铁角组成。铸工精致,巧夺天工,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虽历经岁月的风霜洗礼,但铁钟上面的铭文依然清晰可见:承议郎通判达州军州事赐绯鱼袋朱,伯坚朝散大夫权知达州军州事借紫翁,子中庆元五年龙集协洽摄提正于孟陬,达州北岩太平兴国禅院主僧惠达醵金万斤冶为鸿钟,以崇饬胜地,谒伊洛遗物。 历史名人马景修铭其钲曰:孰为有形,孰为有声。击竹悟性,击磬回定。不离形器,能发深省。达创此钟,震动天地,岩谷可迁,至音不坏。 据市文物专家介绍,隶书至汉代以后逐渐式微,宋代隶书,见之极少。此钟铭以隶书出之,追求高古,自得一种面目。马景修铭文,意蕴可观,是达州市馆藏一级文物。 社会的动乱变迁,让鸿钟也遭遇颠沛流离,历经4次的凄苦“流浪”,才最终有个落脚处。史料记载,先是明末清初,太平兴国禅院毁于兵乱,古钟散失于荒郊150余年。后是清嘉庆14年(公元1809)提督罗思举任绥定(今达县)副将时,鸠工将古钟悬于县城东门外黄龙寺侧。据居住在黄龙寺的老人王怀秋陈述,达城旧时有4个门,在城东有个黄龙寺,规模宏大,香火兴旺,鸿钟的到来与寺庙香火相互辉映,成为当时老达城一景。老人说,后来黄龙寺在搞四清运动时遭损毁,鸿钟又于1964年移至达县人民公园,带给市民很多回味,2011年6月再次搬移至现在的市博物馆旁边保存。 “哎呀,这不是传说中的达县原旧八景之一‘北岩晓月’中提到的暮鼓晨钟吗?好多年都没有见过了。”今年3月下旬,在外地定居多年、现已近七旬的达城市民谢景洪老人,路过市博物馆旁边无意间看见“消失”多年的南宋鸿钟,温馨的回忆涌上心头。“我记得这口大铁钟以前是放在人民公园里的,怎么跑到这里来了?”提起古钟,谢景洪兴奋不已。“记得读初中时,我才10多岁,最爱到人民公园去玩,每次看到鸿钟都很亲切和喜爱,会禁不住想去抚摸它,老师还让我们以《古钟》为题,写过观察有感的作文呢。”如今,当看到鸿钟有专门的铁支架悬挂,谢景洪老人感慨不已:“如今在市博物馆旁边安家,也算是给它找到了一个归宿,这么有历史价值的老古董宝贝,应该好好保护和珍惜它。” 修建钟楼 再听悠远钟声 记者发现,现在放置在市博物馆旁边的鸿钟,整个钟体还是保存得比较完好,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大钟处于露天之下,常年的日晒雨淋,倒扣的钟口接近地面的8个尖铁角已开始生锈,其中一个铁尖角已锈蚀脱落不见踪影,生锈的细小铁鳞片微翘着,下雨天雨水顺着钟体滴落,氧化的铁锈水迹染黄了地面。而悬挂钟体顶部的钢丝绳,也同样因日晒雨淋,开始锈蚀,一些承重的小钢丝已有裂痕,久而久之钢丝绳一旦断裂,大钟有坠地的危险,而保护钟体的钢架梁围栏也显得褐色陈旧,底座也有少许锈蚀,固定铁架的底部螺丝有几颗已开始生锈腐蚀。虽说经过多次迁移,这口南宋鸿钟终在达州博物馆旁边有了一个落脚的“家”,但这个“家”太寒酸了:没有遮盖,一年四季遭受日晒雨淋,十分孤单清冷,完全淹没了南宋鸿钟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现在,达城很多市民还不知晓这口南宋鸿钟的历史和存在,难以体会“暮鼓晨钟”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浑厚的历史记忆。为此,知名网友“辉耀巴渠”曾撰文呼吁为南宋鸿钟找一个全新的归宿。他建议可在凤凰山之巅的凤凰楼景点旁边,或者在凤凰山巴人文化广场,恢复重建钟楼。一些文物专家和爱好者也建议,将鸿钟悬挂于鹿鼎寨公园山巅,修亭保护并恢复“暮鼓晨钟”的鸣响模式,让浑厚的钟声响彻达州的老城、南城及西外新区,为达城和市民祈福,发挥这口南宋鸿钟在达州城市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给达城增添新的旅游文化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