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一个乡镇书记的空间上传了两篇扶贫日志《小康路上......》 ,思潮一直涌动着。里面不仅涉及到亲身扶贫体验的感受,还上到中央,下到一山一水的思考。特别是关于村民对扶贫的理解,“共享” 的期盼还进行了政策性解读。 可以说,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就没有思考扶贫发展的爆点,做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很多干部扶贫,都是被动跟着步伐走,缺乏创新,缺乏人性关怀。这样容易让老百姓不理不睬,更容易感觉扶贫的力度,落实的进度处于观望层面。 把钉子定在木板上,把眼光瞄在发展上,这才是一个基层干部的责任,也是一种能力的担当。 贵州这一年,有着太多的扶贫故事,更有着千万计的感动场面。可偏偏落在我们思维中的,依然还是时间紧迫。因为贵州这片扶贫之地,是一场攻坚战。 因此,让农民得实惠,似乎并不是一个白天,一个夜晚的事情。面对着浩浩荡荡的扶贫接力,就是需要这样的干部勇往直前,然后真实把关,把需要的扶贫做得滴水不漏,尽到所有力量,全部落实到村民的身边。 他说,“上个月以来,和千万干部一样,我也丢掉繁杂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手提提包,走进一条条羊肠小道,钻进乡亲们那久违的炕架下、灶门前、猪圈门……穿梭在深山老林中,行走在田间菜地头,开展了贫困户“遍访”和识别工作。” “从长嵌沟到大坝,从天鹅池到白坭,所到之处,无不引起我久久沉思。没有用电的,不通公路的,生病医不起的,上学困难的,好吃懒做的,思想守旧的,不孝敬父母的……几乎都被我发现了。” 这只他空间中文字的一部分,想着如同其他干部一样,做了一点工作就巴不得媒体知道一样,这样的默默思考,然后形成文字,只有一个人知道的工作干劲。或多或少,真的起到了感动自己责任担当的效果。 历史以来,贵州的农民群体一直都在大山深处,陪伴每个人的除了白天的太阳,那就是晚上的月亮。大山深处要真正知道干部,除非是有事找到他们。 可而今,每个干部都成为了走村串户的常客。看来,这次扶贫的真谛,可是落到了每一个村民的心里。 首先,笔者没有歌颂谁的意思。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扶贫就是要让该得实惠的群体受惠,这是中央扶贫的基础,也是目的。当扶贫理念没有发育成熟的时候,就需要真正的落实,特别是在每个村民的身上,都要看到真实的结果。 其次,扶贫不是让村民“等靠要”,而是要给予支持,给予观念,给予发展的动力。除了找“路子”,还要引领着给“点子”,真正的用思维武装他们,才能不会出现“虚假事”、“虚伪事”,让村民得到该得的“富裕出路”。 当然,基层干部的辛苦,同样也需要身边人的感恩。每个人的能力有所不同,但真心付出了,就应该得到认可。所以才写这篇评论,也是从心里对乡土的感动,更是对这些默默付出的干部真实的感激。 村民离不开干部,干部更需真心为地方发展出力,这是一部感动恋曲,也是一场艰辛的扶持。 每个干部都去用心,必然就有无数辛苦,更有无数引发的扩张力,最后好起来必然是得到实惠的农民群体。也更需要这种默默付出的干部,从心底做到跟着时代走,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