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摊子”来了个好支书 “听说村上要换届了,党员群众都不想让村支书赵勇走。这不,让我今天赶紧去镇上找领导反映反映。”4月6日,70岁的利州区大石镇山园村老支书罗元江告诉记者,自从红岩村村主任赵勇来到山园村当书记,村子变成了人人羡慕的示范村,村民的腰包也逐渐鼓起来了。
一个“外来”村支书,如何将“烂摊子”变成了先进村?记者来到山园村一探究竟。
面对“冷板凳” 他奔波走访解“疙瘩”
“上几届支书都搞不好,他一个外村人,真的能管好?”“本村一千多人,32名党员,难道就找不出一个村支书?”2012年10月,在不少群众质疑的眼光中,37岁的赵勇来到了山园村接任村党支部书记。
“山园村有8个村民小组296户,群众反映最突出的是历史遗留欠账多,涉及220户。”正在山园村二组邹映武家看望生病老人的赵勇回忆,山园村以前在全镇综合考核排名一直末位,信访总量占全镇的三分之二,2012年被列为三类村。
新官上任“三把火”。为打消群众观望的念头,赵勇决定摸清村情民意。上任一周,他接访群众122人次,电话接访17人次,汇总各类问题200多个。在征求大部分党员群众的意见后,他承诺干好三件事:启动一、二组饮水工程,搞好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突出的历史遗留问题。
“赵书记许诺干好的三件事解了群众心中的‘疙瘩’。”村民邹映武说,“大家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到干实事上来了。”
不怕“烂摊子” 他夯实基础聚民心
“赵书记人年轻,干事很有魄力。”说起赵勇,当了25年村支书的罗元江竖起大拇指,“以前村子像个‘烂摊子’,饮水成问题,机耕道没有,路不畅通,对岸人家隔条沟都要走半天。现在自来水有了,机耕道通田间,旅游环线都开建了。”
“只有解决好群众所急所盼的实事,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赵勇告诉记者,上任时村上没钱,他边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边采取先垫支后付款的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全村硬化公路7公里,补建沼气池35口,解决了240人及牲畜安全饮水,还历史欠账10万元。承诺兑现,群众凝聚力大增,村子成功由“后进”转化为“先进”。如今,山园村成功创建成“省级优美示范乡村”,完成涉及全村8个组的小农水项目建设……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不仅改变了山园村的面貌,更改变了村民对村“两委”的看法。从前那些爱找毛病、捅娄子的反而成了最会出点子、提建议的。两年测评,村“两委”班子的群众满意率均在95%以上。
找准“穷根子” 他带领村民奔富路
“山园村离城近,但坡地多,基础设施差,土地不值钱。村级事业要发展,关键还是要发展经济,提高群众收入。”被评为2015年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的赵勇坦率地说,只有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效果,才对得起党和群众的信任。为此,他每天开车往返村、镇和家之间,每月工资只够油钱,还耽误家里生意,年收入少了20余万元。
不过,让赵勇欣慰的是,结合村情民意,村党支部抓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小农水项目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油橄榄和核桃产业。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山园村200多人实现了就近务工。
“基础设施建好了,坡地也值钱。”赵勇说,近期来了两三批人租地搞种植业,原来300元一亩都嫌贵,现在550元一亩抢着租。据统计,在土地流转和项目实施中,山园村村民务工以及发展养殖业的人均纯收入在原来的基础上净增3000余元。
“村务财务公开,管理民主,家门口也能务工挣钱。现在大家越来越舍不得赵书记走。”村民罗应旗由衷地说。
|